“五里亭”变迁 看榕城发展


标签:
五里亭福马路古驿道古亭杂谈 |
分类: 随笔 |
“五里亭”
从“福州日报”媒体报导获悉,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后浦村乡人集资兴建的“五里亭”柳园举行落成典礼。昨日,慕名而前往游览了解古迹“五里亭”的“折柳惜别”的古风俗。
(请点击录像观览)
据说,五里亭始建于明代,是古代福州古驿道上“四大名亭”之一,位于福州府水部外五华里处的古驿道上,故名。数百年来,它承载着人间无数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它萦绕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它也飘洒着多少离人的伤别泪水。这是一座情意悠长的古亭。至今一些当地老人还记得当年那首凄婉的《五里亭送郎歌》。
岁月沧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扩建了福马路,盖起了工厂,重建于清宣统年间的五里亭圮废湮没。五里亭坍塌后遗留四根石柱被丢弃在原丝绸厂内,在“文革”时期,被后浦村村民冒着风险用手拉板车抢运离厂收藏起来。一九九八年,村里人发掘并保护了古亭遗柱。2006年夏,后浦村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利本等乡亲牵头捐资,在五里亭立交桥附近的后浦村祖庙前院内以古石柱为基重建了五里亭,再现古代东郊送别长亭的风采。
这座可媲灀桥柳色、渭城朝雨的名亭,将成为游子怀乡,离人情别的场所,更将成为人们祈祝旅途平安,前途光明的好地方。
为了再现“亭前垂柳,折柳惜别”的古风俗,今春,后浦村人黄存和、林利本、黄存波、黄昌良、卞美珍等再次筹款7万多元,在五里亭旁将这一带村庄的古“石碑”迁移此处形成古代“五里亭”农村风貌的缩影,规划建起柳园。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为其题写了园名,书法家周书荣书写了柳园“草屋”匾名。
柳园虽小,却处处体现了“文化与生态”的主题。这里柳树遍植,瓜果、水稻成熟,还有园林小品“灞桥”、“桑溪”,古文物——古井、古石臼、古石磨。那个取名为“黄瓜井”的古井的地面部分,是由林利本和朋友齐上志分别捐赠的清代青蛙井盖和宋代莲瓣井圈拼成的。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村留存下来的四块古碑。
清代的“水源保护碑”,原立于村民世代饮用的担水塘边,碑文69字,上刻“水之所用必经锅灶,是有不洁,神必谴责,严禁妇女裙裤污秽等物在此洗濯……”等字迹,是老祖宗保护水源立下的乡规民约。
民国初(1927年)立的《榕屿桥记》建桥碑,原在后浦河边,碑文620字,是研究民国时期福州东郊水文地理、河道桥梁、集市贸易、纸币等的实物资料。
出土于后浦村的清代官河界碑,是印证宋代《三山志》、明代《八闽通志》上记载的“官河”的实物资料。
原立于“五里亭”的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严谕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全文约2000字,反映了清代东郊农民租种国家耕田的土地制度。
榕城东大门通往马尾、连江、罗源、宁德、浙江温州……昔日,由水部门兜经“五里亭”一路乡村田间小道,两旁稻田,人们曾说,“买田买地要买远洋鼓山边”,因为这里水田肥沃,旱涝保收;而今,榕城东大门外扩建了宽畅的“福马”路和“五里亭”立交桥,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来往车辆络绎不绝。
这是五里亭下通往马尾、闽东…的“福马路”大道。
这是“珠宝城”及“永升城”住宅搂,前“丝绸厂”“棉纺厂”拆除后新建的,原“五里亭”就座落这里……
向东现在是“五里亭”立交桥,东通往马尾,南通往厦门,北通往福州火车站,西通往“五一”广场、南门……
目前,可喜的是——就在这条福马路的中段鼓山下院附近,还正在兴建——福州至闽东宁德通往浙江线,福州至闽南厦门通往广东线,福州至闽中莆田通往江西线的铁路。
从“五里亭”一角的变迁,看到了榕城“东进南扩”市政建设日新月异,许多古地名成为了历史,因随着市政建设而更改了地名。榕城在发展中,福州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