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太平燕”及其制作
春节,昨天话说福州“太平面”;今日讲讲福州“太平燕”。这些,都是福州民间流传下来的习俗小食。
吃“太平燕”,享有全家福。福州人,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太平燕,其中的肉燕是福州传统独有名产小吃佳肴。
太平燕,就是肉燕加上太平(鸭蛋)。在榕城的婚宴、寿宴、弥月宴等喜庆酒席中,太平燕算一碗主菜--席中酒过三巡,宾客刚吃了几道菜,鞭炮声响,太平燕一上桌,如“喜宴”,新郎新娘起立在父母陪同下到各餐桌向宾客敬酒--之谢;如“寿宴”,宾客这时蜂拥而来向寿星敬酒--祝福。
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蜗居山乡,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嘴巴也要淡出鸟来。于是,家厨为讨御史大人的喜欢,便出了一个新鲜花样,取猪后腿的瘦肉用木锤打成肉泥,均匀的撒上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的馄饨皮,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馄饨,蒸熟配以高汤,再加点食盐香醋,洒点葱花胡椒面,煮成一碗“肉包肉”的馄饨端给主人,御史大人一闻,顿觉荤香扑鼻,再入口又觉滑嫩清脆,不由胃口大开,连呼“妙极”!忙问:“这叫什么点心?”那家厨做点心本来是讨个主人的欢心,哪来的名字?好在厨师脑筋能够急转弯,见碗中的馄饨形如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才有了如此一说。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菜里配有完整煮熟后剥壳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浪”谐音,生活中的名种乱(浪)被压下去了,不就太平吉祥了吗。
福州去海外谋生的人多,飘洋过海,行舟之时,遇大风大浪,“浪”如果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所以福州人图吉祥,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要讨一个“太平”、“平安”,这“太平燕”是必吃的才有好彩头。况且“肉”字在福州方言中也十分吉利祥和。“肉”,福州人常把儿孙比喻说成“儿肉”,是宝贝儿子的意思,蕴含着无限怜爱;而“燕”字的含义也非常美,每年燕子南来,总是选择家业兴旺的人家梁上筑巢,燕子北归,总是带领儿女同归,象征平安吉祥,兴旺发达。如此说来,这“肉燕皮”又与民情民俗有关,于是购买肉燕馈赠亲友是富贵平安的象征,是传递吉祥、连接乡情之佳品。远游的福州人特别钟情肉燕一类小吃以解乡愁,便是很自然的了。
肉燕的形成
肉燕怎么形成?首要说:肉燕皮,是采用取猪后腿的瘦肉用木锤打成肉泥(锤打成有韧性为止),均匀的撒上番薯粉(淀粉),擀成纸片般薄的馄钝皮,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再说:将肉燕皮包上肉馅(任自己的口味可取五花肉、虾干、干贝等剁成末调味上酱油、味精、香油加蛋清调和为馅。)便成了似馄饨的肉燕,蒸熟或下沸开水的锅煮熟捞起,配以高汤再加点食盐香醋、洒点葱花、胡椒面(不用也可)便是“肉燕”可食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