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学会换肩转肩挑担

(2008-02-02 08:12:14)
标签:

杂谈

人文

随笔/感悟

分类: 随笔
人生征途              也谈学会换肩转肩挑担
 
    前年的秋末,赴黄山旅游。
    有一天,上午在黄山游览中,当返程前往索道乘缆车漫步走下岭的阶梯石路时,见有黄山几位挑工人人的肩膀承载沉重食品杂物,挑着担子登上坡岭石阶道,往宾馆方向走去。他们一边肩上压着扁担,另一边肩上压着柱仗撑着后扁担的担子艰辛地行进,同时口里哼起了有节奏的“哎哟  哎哟 …”唉声叹气地吆喝着似一支交响曲,汗水满脸往下流淌,走过一段路停下取下柱仗顶着扁担,换了肩又挑起担子再往前走。黄山挑山工的形象、场景,久久印在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这让我联想回忆起很小的时候,到山上砍柴、拾柴、挑担的岁月。
    那时,我还不满14岁的少年住在故乡村庄,为了弥补贫困的家庭生活负担,就跟着乡亲--伯母、婶婶、堂姐、大嫂们前往海拔3-4百米的高山砍柴、拾柴,去过笔架山麓的“水姆角”寻找干枯的树枝、竹枝,集结一起绑扎成四捆长把,然后把无鼻偏担尖头插入中间捆内绑的扎扎实实,肩挑回家作煮饭烧菜的燃料。

    起初不认的山路和有干枯树技的地方,所以都是跟着成年人乡亲们一同去,可是上了山到了原始森林目的地,当我寻找到干枯树枝要砍拾的时侯,总听到她们在喊:

   “你那个地方干的柴我看见了呀!你不要砍,不要拾了。”当我再找到另一处的干枯的树枝想砍拾时,又有人喊我:

    “那一堆我也看到了,你换个地方去寻找。”还好我年纪小挑不了更多的柴,何况我捆绑柴枝都比她们慢,所以也无所谓与她们争抢,只能忍之随她们摆布。

    过了一段时间,山路也摸熟了一些,我就不跟随她们同去了,而独身一人前往深入爬登到更高的山、闯进阴森森更密的丛林、穿过奥妙的山林溪沟旁寻找,一旦发现一个地方有好多好多的干枯树枝、竹枝,就能连续多天去砍拾还收拾不完,且我砍拾的树枝又粗又干比她们都好。所以,在故乡砍柴我也出了名,那时乡村的男人都没去砍拾过柴,何况我还是小孩。

    当“文革清队”中,单位派人到家乡“外调”我的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时,乡亲还提供说:“他呀,从小还在家乡上山砍拾过柴呢!”此话,后来还在单位传说开来。

    不久,生活所迫就“背井离乡”来到榕城谋生当学徒,进店还要学着煮饭烧菜,往江河挑水供老板、伙计八、九人食用,前后挑着二只大水桶也有六七十斤重,每走十来步,扁担压在肩磨痛了肩上的皮肤,渐渐学会了不停放水桶在地换肩转肩挑担子。

    解放初,投身革命队伍,在机关没文化只能当了一名通讯员--首长的勤务,还要帮伙房每天挑水几十担供机关几十位工作人员的食用……通过砍柴挑担、挑水等干重体力活中渐渐长大,不知不觉地也学会了挑担换肩转肩,挑起了百多斤的重担,也不觉得劳累。从而,懂得了消除疲劳的诀窍,左肩累了,就把担子从左肩转移到右肩;右肩累了,再把担子从右肩移到左肩,这样把我的肩椎皮下磨炼成一粒似儿童玩耍的小皮球的肩包。

    随后,夜间空闲在机关厅院内餐桌上勤奋自学文化识字,学习理论,也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当了干部担负起了机关事务长,从此应用学会转肩换肩的原理进行磨炼成长。

    说起往事又是一个笑话:那是一九七七年患了萎症的我双腿瘫软,不能行走而到一家医院就诊,遇一年青见习医生察诊时,摸了我的肩包处误说成是“肿瘤”而引发的,幸好自知,还对他说明,这是我过去挑担时扁担压磨成的肩包。

    后来,人近青壮年,面对工作、家庭的担子,对换肩转肩有了另一层意义的理解。人到中年,肩上既负有事业之重担,走上了部门机关领导的岗位,身感肩上的担子更加繁重了,于是感到人生特别的累赘。至达年龄退下岗位,担子才卸下了肩上的重任感到一身轻松、快乐。

    是啊,人生短暂,但旅途漫长,半途累趴的毕竞少数,能把人生之重担挑到终点的,肯定是那些善于换肩的人。回想走过寒酸坎坷不平的春夏秋冬的年年岁岁的路程不易,压着重担、负重要通过学会转换肩,才能促使久经锻炼成长。当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同时压在肩上,容不得一丝怠慢的时候,应运用转肩换肩来松一口气,学会把它们化大为小,一分为二,装在两个“篮筐”中,做一肩挑左右肩转换着,这就是“劳逸结合”之处。

    是的,换肩转肩,它会让人们对征途的崎岖道路有足够的认识;换肩转肩,它会使人们培植起克服困难的韧劲。面对生活,懂得什么叫重任,体验了挑担子的艰辛,感受到了换肩转肩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