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边塞小镇杀虎口。它曾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而驰名遐迩。《朔平府志》载:“长城以外,蒙古诸蕃,部落数百种,分为四十九旗……而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塞。”它又以其重要的交通位置而著称于世。京包铁路未开通前,这里是中原和漠南的通衢要道。它还因繁众的人口,兴隆的商业,发达的文化,星罗棋布的古迹以及芸芸传说而远近知晓。因此,古人称: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
杀虎口坐落在古长城脚下。一过长城,便是内蒙古境地。它距和林县城60公里,距凉城30公里,是山西与内蒙古三县的交界地。
从地域上说,杀虎口分为杀虎关、栅子外和杀虎堡三部分。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县、凉城县接壤,是内蒙古和山西两省三县的交界地。东西两侧山峦起伏,绵延不绝。万里长城沿着崇山峻岭像一条若隐若现的苍龙,蜿蜒雄踞,横贯东西。苍头河水由南向北,奔腾不息,在西大堡山、东塘子山、北雷劈山的陡坡峭壁之间,冲刷成一条长3000余米,宽250余米的狭长走廊。雄关隘口,浑然天成。据《朔平府志》记载:杀虎口“直雁门之北,乱嶂重叠,崎路险恶,数水交汇,绾毂南北,自古倚为险塞”。“其地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扃钥也”。根据史书记载,杀虎口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称参合陉,也叫参合口,此名一直沿用至隋朝。唐叫白狼关,宋曰牙狼关。明王朝时,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多次从杀虎口侵入中原地区。明朝廷发兵征伐也多由此口进出。故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将该口改为“杀胡口”。这里的“胡”字就是汉人对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通称。清朝入主中原后,因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胡”改为“虎”,从此杀虎口一直沿用至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