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赋
作者:何朝东
笔名:东鸿
出世鄂中襄阳,迁徙豫境巩县。长期漂泊周游,一生点缀官宦。“少陵野老”自称,“裘马清狂”消闲。(注释1)长安收复,随皇入殿。封得小左拾遗位,后升司功参军衔。坐镇华州,打理政辕。坚持正义失宠,独立意气弃权。(注释2)孤身西行,单闯陇关。寓居同谷,做客秦川。检校尚书工部,武表员外位贱。(注释3)开元应试进士,天宝待官无缘。结识李白成友,共游齐鲁诗炫。三大礼赋敬奉,宰相考试不选。(注释4)篱下多年寒酸,右卫胄曹参赞。寓居都城“右卫”,遭遇“安史之乱”。置家鄜州羌村,只身投奔皇苑。中途被俘成囚,半年困兽长安。至德二年出逃,凤翔守职得冠。肃宗凤翔觐见,皇上得才喜颜。直谏肃宗受阻,助疏张镐赦免。释放回家探亲,应招京城复冕。华州司功参军,关中辞职不还。(注释5)晚年携眷临蜀,漂泊鄂湘境垣。跨越秦岭,移居蓉站。筑巢浣花隐居,陪伴花溪偷闲。前后逍遥五载,节度严武剑南。梓州阆州流亡,夔州江陵病缠。郴州绝望,湘水命魇。舟旅飘泊湘江,蜗居飘摇小船。碧波怜悯杜甫,江水哭泣诗仙。呜呼!无医生命飘渺,缺药命归黄泉。一代诗文绝世,无力拯救黑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痴盼世风清纯,终究无力回天。
字字书写充肠,句句叹息福浅。茅屋秋风破歌,天下寒士俱欢?!《望岳》《画鹰》抱负,《春望》《客至》惊颤。(注释6)《恨别》《江村》自娱,《北征》《登楼》空叹。(注释7)《哀江头》《新婚别》,《石豪吏》《负薪行》。《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曲曲哀歌长鸣,几多愁絮久怨。“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栏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注释8)故国沦亡,春光寂渊。怅恨别离,搔首无言。漫天烽火,万金纸片。
奉先五百咏怀,“立登要略”难现。入宦趁炎附势,“至君尧舜”空谈。自创杜体发泄,沉郁顿挫浩瀚。五言畅舒豪情,七律挥洒心辕。愤懑朝廷腐败,谴责官场昏暗。倾吐爱国热情,抒发忧民感叹。游走大江南北,饱揽平原山川。风景悦目散心,文章陶醉心安。体察民情民意,遍访乡村城垣。一路文章抒发,一生友情礼赞。友情爱情情结,博爱心爱爱恋。广罗社情民意,普集官场糜烂。面对胡骑纵横,激起国破盛怨。忧国思家,忧民心寒。“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几顶乌纱存世,无数哀愁存卷。与官交往显累,和民接触心健。不恋宫廷奢华,更喜茅屋清淡。一缕春光闪耀,一阵秋风送寒。江水滔滔东去,小船摇摇西还。可怜一代诗圣,孤魂异乡飘散。唐诗书库有位,中华文学占先。传世佳作厚存,万古诗情盛传。
注释:(1),杜甫(712-770),唐朝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其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遂漫游各地,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后寓居长安。一生著作有诗歌两百四十多首。成为唐朝著名诗人之一。
(2),在天宝十四年,为右卫率府胄参军。后来因为正义为人得罪朝廷官员失宠,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
(3),后一度为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参谋。武表为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4),天宝十年,杜甫向当时的玄宗敬献三大礼赋,受到玄宗的赏识,当即便命宰相对杜甫进行考试待选。可是没有结果。
(5),安史之乱起,杜甫置家鄜州羌村,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安部俘获,困居长安半年。至德二年(757年)逃出长安后,便赴凤翔找到肃宗,肃宗给他一个左拾遗职位。后来,因为劝阻肃宗罢免宰相房琯得罪肃宗,经过张镐疏通才幸免获罪,被肃宗放回探亲。同年十月,肃宗返回长安,命杜甫返京复职。出任华州参军。当时因为关中饥荒,朝廷腐败,杜甫一气之下便弃官到了蜀,并于年底到达成都。
(6),《望岳》是杜甫年轻时,北游齐、赵的时候,以齐鲁辽阔的大地作为背景,在登高瞭望时的感概。而《画鹰》则是以一幅鹰画为题,歌颂苍鹰矫健善博的气概。以表示自己的抱负。《春望》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前一年,长安沦陷。此时,杜甫在逃亡途中被安史叛军抓住,带到了长安。此时,他与家人音信中断。所以作此《春望》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得到春光的感情。而上元二年(761)春天的《客至》,则是杜甫意外看到来到成都草堂的舅氏十分地高兴。对于自己的母舅到了真是有些喜出望外。所以,作了这首《客至》来表达自己对于母亲家里人的情感。此诗最后设问而不作答,也是别开生面,余味无穷。
(7),《恨别》,《江村》都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创作于上元元年(760年)的作品。《恨别》是杜甫听到官军取得胜利以后感叹之作。不过,杜甫的意思并不是在于闻捷,而是在于恨别。而《江村》则是抒发草堂所在的江村的优雅。表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而杜甫这首作于肃宗二年(757)的《北征》正是杜甫从安史占领的长安逃出来以后,往北赴凤翔到了家以后所抒发的情感。全诗都是五言,一个有七十韵,长达一百四十句。通篇以赋为主,记述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全诗溶叙事、议政、陈情、写志于一炉,用沉闷的格调,深厚的感情,包举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忧国忧民,叹己怜家,反映民族的深重灾难,切盼祖国早日中兴的情感。而作于广德二年(764)春末的《登楼》则是杜甫从阆州重返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中所表述的“万方多难”和“西山寇盗”描写的就是当时吐蕃攻陷长安以后,另立傀儡皇帝,把京城焚掠一空后留十五日两退。代宗在事前就逃往了陕州,到了冬末才返回长安。此时,吐蕃又攻陷了松、维、保三个州,接着剑南西山诸州也落入吐蕃手中。诗人对此十分的忧伤。可是,自己却无力济时救民。他便在此诗里抒发自己的感情。
(8),此诗是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此之前,杜甫曾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上,生活初安。严武帅军临蜀,因为他的父亲严挺之与杜甫是朋友,所以,他待杜甫十分厚道,经常与杜甫喝酒吟诗交往。不久严武入朝,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乱。此时,杜甫便流亡北川梓州,后来又转到阆州。到了广德二年,严武以郑国公,迁黄门侍郎,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即将赴荆南,听到严武将至,欲以身相托。故作诗五首表示自己的这个意思。后来,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出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此诗便是杜甫内心的表露。
2011-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