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友友的音乐中摇荡
(2012-08-31 21:19: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音乐心情 |
自从看了反映天才大提琴家的片子《无情荒地有琴天》,竟一下子喜欢上了大提琴曲,喜欢那深沉而柔和的低音,那样的低音是可以侵入到人心深处催人泪下的,于是便买下了马友友的《CLASSIC—YOYO》。
CD碟上的广告语是“无可超越的大提琴家”。封套上马友友穿藏蓝色V领毛衣,很放松地坐着,扶着他的大提琴,嘴角微抿,抿出个颇有深意的微笑,藏在眼镜片后的目光是为了配合这微笑的,温柔又明亮。
深夜的灯下,边听马友友的大提琴曲边看小说,有时候百分之九十的心思沉到了书中,剩下的百分之十只能把音乐变成背景,马友友显得可有可无;一会儿回过神来,干脆把书放下,把垫在身后的枕头理理好,换个顶顶舒服的姿势凝神细听,我想听听这个成年男子要用音乐告诉我一些什么?
他阅了很多世相,但不急着评价;他历了很多感情,不再轻易说爱;他内心偶受煎熬,脸上不流露出苦;他也有快乐欢欣,笑得平静而明朗。当你和他处于同一个有限的空间,你不会感到紧张,因为一切都是自然适度的,可以让你自由舒展,安安心心地只做你自己;因为你知道你已被了解,最细微的优点和弱点,你不用再刻意地去彰显什么或藏起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妥帖。
对于马友友碟中的那些英文曲目,我并不想去索解它真实的含义。我只想将一切好听的音乐看作一片蔚蓝的湖,马友友的琴弓是摆渡心灵的船。
琴声从湖底下慢慢地泛了上来,带起的漩涡像谜一样不断地扩大,漩涡里有青碧的水草,蓝天和白云在水草边晃荡,将小石子掷进去,可以激起深沉的回响。
那样的琴声将你放逐到记忆深处的某个黄昏,夕阳垂老无力,但衰弱中有着别样的温蔼慈祥,树叶、草茎、土墙都是熟透了的稻子的颜色,你淹没在这暮色中不为人所知的某一处,静静地看炊烟升起,于某处拐弯,最后在天幕中散去了无踪影。有一种忧伤和夜气一道袭来,夹杂着莫名植物的幽香。这忧伤是乡愁式的忧伤,平和而安详。
当马友友的音乐戛然而止,寂静中忽有一个女子的呓语悠悠传来,时急时缓,时轻时重,时续时断……不知传自何处,也不知如何终了。正犹疑间,琴声又如海浪般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将单纯的女声托起然后融化。
于是一切的未知都有了归宿,在马友友的抚慰与包容中,世界复归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