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桃姐》
(2012-03-17 22:52:19)
标签:
《桃姐》许鞍华刘德华文化 |
分类: 遁入影像 |
日前应邀到某电视台作嘉宾,谈论最近正热映的电影《桃姐》。录节目当天早上突击看了一下这部片子,图像水一般从眼前淡淡流过,而内心却波澜起伏,几度眼眶湿润,被剧情和人物深深打动。关于这部片子,有很多话要说。节目组发了一份问答提纲,我的回答只表达了部分的观感。
★看过电影《桃姐》之后,您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关键词或一句话表达
平凡人给你最多感动。
★在电影中有什么情节和片段,让您印象深刻,请举两三个例子,说说您的观感。
印象深刻到令人动容的细节有很多,我基本是眼眶潮湿地看完这部电影的。
比如影片开头部分,桃姐连买几个蒜瓣都要到冷库里细细挑;她嘴上说着因为罗杰的身体不让他吃牛舌,结果却用心地做。(蒜瓣后来出现在炒锅里,而相当美味的牛舌后来又引出罗杰小学同学们对于桃姐好厨艺的回忆。)影片中的这些生活化的、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是神来之笔,它们让人一下子就了解到,服务了罗杰家四代人的老佣人桃姐,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对主人家的感情绝不停止于忠诚,敬业这样的层面,而是全然奉献式的,是本能的家人般的疼爱,爱得入心入骨,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她的善良、能干、好人缘让人印象深刻。
我注意到,桃姐对罗杰一家对她的帮助照顾通常第一反映就是“不用不用!”很顺口地说“谢谢谢谢!”是的,他们之间看似很近,但却有主与仆地位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和佣人的谦卑感深络在桃姐身上。虽然她为主人家兢兢业业地服务几十年,主人家也打心眼里觉得她劳苦功高,但她心里没有一点居功自伟的意识,对主人家的帮助,从不觉得理所当然,而往往是一种受宠若惊、担当不起的反应。独立自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她的心理主轴。她很想吃豆腐乳,罗杰反对,她马上噤口不提;罗杰母亲给她大笔的钱,她死都不肯要……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看到桃姐的善良、质朴、克己、本份。这也是中国许多底层劳动妇女的缩影。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知到,桃姐是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女性,她刚到老人院里,人们一听到她钟春桃的名字就认定她是佣人,虽然事实如此,但她听了很不爽。当人家问罗杰与桃姐的关系时,罗杰稍事犹豫,答的是“干妈”而不是“保姆”或“佣人”。这时候我们看到桃姐有点紧张尴尬的眉宇一下舒展开了。显然这样的回答令桃姐感到欣慰和自豪。很渴望被探望的桃姐听说罗杰去了内地要两个星期后才能来看她时,立即把电话挂断。这个内心自尊倔强的桃姐,这个习惯于隐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桃姐,看着总让人喉头发紧,叶德娴演出了人物丰富的性格层次,将微妙的心理起伏揭示得出神入化。
影片还有些细节也很有意思。罗杰母亲精心地为桃姐做了燕窝,桃姐尝了后认为味道“腥”,指导罗杰母亲要加姜,一点没注意到这会让罗杰母亲难堪。在罗杰监制的影片首映式上,她直言不讳地教导素不相识的宁浩不要吸烟,吸烟会致癌。桃姐的率直可爱的性情呼之欲出,这其实显露了演员叶德娴本身的某些个性特征。她明知坚叔屡屡借钱是去泡洗头妹,还是让罗杰借给他,因为“他又还能玩多久呢?”连吸烟这样的嗜好都决然反对的桃姐,这时的宽容豁达又如此真实,这让人们对桃姐这样的小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有关于导演许鞍华,似乎经历过不少坎坷?所拍电影票房一直不好?甚至沉潜多年未拍片?请介绍一下您对许鞍华的了解。
许鞍华我知道她是位获奖无数的台湾女导演,也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导演。她的电影看过的并不多,像《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女人四十》等,但看过的都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她不太追逐票房不会把商业利益摆在第一位,有次在《名人面对面》栏目的预告片里,我听她说总是不知道怎么去找投资人。她是那种用心地关切人物命运、揭示人性幽微的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的好导演,尤其是她执导的那些女性题材电影,总能引人共鸣。她能植根平凡的生活,从小人物、小角度出发和切入,触到观众心底柔软处。我很赞同她执著探寻“简单的生活”的观念。
★有人为《桃姐》叫好,但也有人挑刺。有观众认为,《桃姐》情节差,画面抖,不值得一看。对于这样的观点,您在看过后,是否赞同?还有人认为,《桃姐》的情节和内容是香港这类大都市所面临的问题,比如佣人,比如养老院等等,大陆人看过会有比较大的距离感,您有这样的感觉吗?请说说您的观点。
首先我觉得情节很棒,平凡却又真实感人,因为很生活化而富有说服力、感染力。
画面抖我想应该是想追求一种类似于生活纪录的真实效果,因为像桃姐这样的人在你的远亲近邻中都可能出现。
我这个大陆人看完这个片子没有距离感。虽然香港的场景与我们这边的不一样,但反映的精神实质是相似的。佣人(我们这边一般叫保姆,钟点工什么的)问题在我们这儿普遍存在,而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大陆养老院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我们平常听得比较多的是主佣之间的对立,相互之间提防、挑剔、抱怨。《桃姐》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如何去处理好主仆间的关系。虽然人与人之间还达不到真正的平等,但不能没有平等意识,不能缺失爱与尊重,更不能没有善良这个底线。
★《桃姐》这么一部没有声光特效的文艺片,按常理说应该是个小众影片,为什么会在香港,甚至取得票房的佳绩,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有评论认为“成功之道”是:明星引路 商业反哺。您是否赞同,请说说您的观点。
我很反对这种完全功利性的解读。我们当然也欣赏声光特效俱佳的作品,但这都还是外在的东西,《桃姐》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唤起理解和共鸣。我们应该看到,在电影史上能留下名字,在观众心中能刻下烙印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而不是徒有哗众取宠的外表,或眩目的包装。
★《桃姐》不仅在香港,在内地也取得受到追捧,但其实之前,刘德华曾表态对票房没信心。其实,文艺片在华人市场一向难以取得好票房,请问这主要原因是什么,说说您的观点。
如果说文艺片在华人市场一向难以取得票房,那不能怪它是“文艺片”,而只能怪它还不够好。我们不能把一部电影票房的失败一味归罪于观众功利、浮躁、没品位,而只能说它没有能够抓住人心。其实观众从来都是心明眼亮的,《桃姐》的成功已证明了这一点。
★提到香港电影,大家常想到的就是动作片,警匪片,黑帮片,像《桃姐》这样的片子能取得成功,有人说香港电影有在“求变”,“转型”?但有人认为,《桃姐》终究只是个例,您的观点呢?
我们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习惯于归类,上纲上线,不知不觉地就夸大或武断。一部《桃姐》出现,就判定香港电影“求变”“转型”,这说得太急,太早了。而说《桃姐》终究只是个例,就更不靠谱了,这都要观察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后再下结论。我个人当然不希望它是个例,而且我知道,香港还有不止一个许鞍华这样有思想有艺术责任感的导演在不懈努力着。
★《桃姐》中涉及到的佣人情节,您看过之后,联系到家政服务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不知道香港当下的主仆关系如何。《桃姐》反映的是传统的老派的一种关系,主与仆之间互相关爱相互尊重,亲得胜似一家人。这种令人感动的关系在我们大陆也存在,我自己都碰到过。我们现在的家政关系较多表现出对立、设防,无法互信,保姆荒、主仆矛盾等很普遍,这种现象值得反思,需要改变。希望这部片子能唤起人们心底的真、善、美,让各种关系都更加和谐。
★《桃姐》的故事是关于老年人的,有评论就谈到,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这些“老”问题呢?请看看相关内容,请说说您的感受和评价。
老人问题是老问题也永远都是新问题。孝敬老人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不能用各种借口忽视老人的需求,否则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会后悔莫及。对老人的关爱不止是照顾好吃穿,更要关注到他们的精神需求。有时你陪他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吃吃饭,胜过花多少钱买多少衣服。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被关爱,被重视,而不是敷衍应付。
★中国大陆现在也面临着老年化社会的种种问题,从影片到现实,对于养老方式,老年人关爱,临终关怀等等现实情况,请说说您的观点。
现实中我们很多老人对住老人院很抵触,而往往子女的反对声更大,主要症结就是没面子。老人家觉得自己有被遗弃之感,子女怕被人斥为不孝。而事实上有些老人尤其是单身老人,子女工作忙或因为其它原因,在家里并不能被很好地照顾,甚至没有伴感到孤独。所以在内地,住老人院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计划生育制度造就了一代独生子女,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发展养老院势所必然。首先在观念上要转化,养老院软硬件设施都要与时俱进。怎样让人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并老去,值得重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