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安慰
(2012-03-11 22:09: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似水流年 |
这是我曾经买过的一本小册子的名字,因为被书名吸引,所以买下;而之所以被吸引,是因当时需要安慰。买来后却只看了一篇就扔到了一边,里面的文章实在没有达到书名所提示的效果,肤浅得令人失望。
那时总需要抓住点什么,哪怕是一种形式。而那形式化的东西往往可能就是一根稻草。人嘛,跌跌撞撞地长大,只有回望时,你才会发现,原以为的大树只是稻草,而你自己本可以做那棵自成自立的大树。树的姿态巍然而孤寂,但是美丽。
我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对了,现实版的一杯安慰。其实就是一杯巧克力。
昨晚,开车送儿子去老师那儿补习。毕业班了,好象不补习就是对前途不负责任,课任老师没这么明说,他们说得很委婉,可是我心里就这么觉得了,儿子也是,我们通过补习寻找自我安慰。
儿子执意不让我接送,不忍心让我在老师家附近等上两小时。说他自己坐公交车去就好了,但那趟公交车在他下课前就停开。那么我只要到点去接他就行,可是我又不知道老师家在哪儿,怎么接呢?磨来磨去的结果是,我们一起开车上路。
其实我很喜欢和儿子一起,迎着夜晚的灯火,边听音乐边驱车跨越半个福州城。相对于那样的安详快乐,等待,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我早就想好了,可以边看书边等。如果在车上看得无聊,还可以去附近的大商场里找地方坐着看。我真的就这么做了,可是坐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里看了一会儿,又觉得气场不对。
为什么不把自己弄得舒服些呢?让这两小时的等待更富幸福感?我决定去边上的麦当劳,将自己投到用餐的人海中去,体会那暖融融的感觉。相比灯光幽暗、环境优雅的咖啡馆,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西式快餐店更有人气,也更能给人安全感。春寒料峭的日子,需要向灯光和人群靠拢。
果然是热闹明亮的餐馆,里面坐满了又吃又玩嬉笑吵嚷的孩子们,不聊天就玩手机的少男少女,还有一个个带孩子出来聚餐的家庭……看过去,就像美满人间的缩影。我向点餐小姐要一杯热饮,她说有热咖啡、热红茶还有热巧克力,需要哪种?巧克力。我脱口而出。
是的,就是钟情巧克力,从小到大,这种嗜好一直没变。对它的喜爱完全出于本能。
记得大概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从外婆家二楼的木楼梯上滚落,身上摔得生痛,可是手里的巧克力糖盒却牢牢抓住不肯松开。生日蛋糕,一定挑巧克力口味的,选来选去总是绕不开那一款。吃过N次冰琪琳了,探向冰柜的手千篇一律地抓住巧克力蛋筒。巧克力的醇香滋味于我就像幸福美好的符号,植入了基因。
这个春寒料梢独自等待的夜晚,照例要一杯巧克力,形同一杯安慰。是的,除了它,谁能安抚我当下的隐痛以及不安?我端着它找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翻开书页,沉浸到另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身边的现实世界熙来攘往,一派喧哗,那些人与我毫不相干,但他们和话语的声浪成为祥和背景,裹住我让我不觉孤单。
看一会书,抬眼看看周遭,啜一口热巧克力,想想将要下课的儿子,心下暖暖。
今天早上,我独自坐动车上路,去面对一个关于健康的判决。包里依然揣上喜受的榛仁巧克力。有时候,坚定却又脆弱的我们还是需要安慰,而这样的安慰无需倚附,最为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