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来唱一首“感谢歌”

(2011-12-19 15:17: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思我想

作家毛尖在她的随笔中写道:“……我们从台湾回来,说话会温柔很多。”对此深有同感。

两次在台湾驻点采访,不仅所接触到的商厦、银行的服务人员对你说话轻声细语、恭敬有加,就是向装扮得很雷人的街头小酷哥问个路,他们也是殷勤尽职,决不会粗声大气地表现出不耐烦。拥挤的地铁站里与陌生人偶有身体碰撞,人家先连声跟你说对不起,你又有什么好生气?饭店服务员端菜上桌,一边端一边也是连说对不起,这样就算汤水不小心洒出一两滴,你也会在心里预先原谅了她。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心平气和与人为善渐渐就成了习惯,想高声发火的机会实在不多。

回到福州后有一次采访“两岸快乐小天使活动营”,我却在旅游大巴上差点拉开大嗓,为的是喝止吵得我崩溃的一派喧哗。

那一车上几乎都是小孩,大部分来自台湾,小部分来自福建,此外还有几位监护老师。少不更事的年纪,加上出门认识新朋友的兴奋,使他们一路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整个车厢像炸了窝,超高的声浪震得人耳膜嗡嗡直响。这时台湾木栅国小的萧秀珠老师发话了,她说:“来,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唱首歌。”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在旅行大巴上号召大伙儿唱歌,这是愉悦旅程、凝聚人心的老套路,并不稀奇,但萧老师提议唱的歌让我把耳朵竖了起来,歌词很简单:“我们感谢福建,因为福建对我好,它赐给我生活所需,阳光、雨水和食物,我们真诚谢福建,福建福建感谢你!”老师带头,孩子们跟着齐唱,一边唱一边打手语,这朴素而温馨的歌声,听得我心里暖融融,我想同车的其他福建人一定也有同感。

听得出来,那歌曲的旋律孩子们早已熟稔,老师只不过在固定的歌词里随机嵌入不同的地点,比如那“福建”也可以是“北京”、“上海”、“厦门”……这样每到一地都可以唱,可谓灵活机动,常唱常新。我想这真是一种快速拉近人与人距离的好办法,也是感恩教育的好途径。

到达目的地后,我和总是一脸笑意的萧老师聊起来,果然,唱“感谢歌”是她带孩子们出行时的老节目了。“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很优越,他们有的误以为生活所需都唾手可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显得理所当然,殊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默默地为他们付出努力,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要让孩子们明白这些,心存感激,懂得珍惜。”

在萧秀珠老师看来,感恩教育决不是一过性的,它应当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感恩在内的各种品行教育要因势利导,现身说法,让它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他们修养秉赋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充满压力,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遭遇挫折坎坷,要能以积极达观的心态来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就得拥有良好的修养、健全的人格。”通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灌输,来锻造孩子们的修养人格是以萧秀珠为代表的台湾中小学老师们一直身体力行的事。我想,我所见的台湾民众温和礼让的习性不是光靠一些行为规则就能约束出来的,它一定还得益于从小所受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本秋语(一)
后一篇:快要忘了年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