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2011-09-02 23:44:11)
标签:

西门町

成都杨桃冰

南美咖啡

鸭肉扁

杂谈

分类: 行走台湾

“西门站六号出口见。”这是台北年轻人聚会常用的口头约定。现在如此,十年前亦如此。

因此不管何时,西门捷运站六号出口总是人潮汹涌,有一截地下通道从两边墙壁、顶壁到地面都被大幅新款电子游戏广告包裹覆盖,潮男潮女们就踏着这醒目的时代符号纷纷涌出地面,汇入符号信息更加多元、人流量更为庞大的西门町徒步区。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西门町广场打架子鼓的女孩

青春、时髦、创意、电影、哈日、美食、刺青……说到西门町,就不能不提这些个关键词,其中,青春永远打头阵。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西门町一带电影院云集,其中距捷运西门六号出口不远的“真善美剧院”是我较常光顾的地方,这里会放一些其他影院不上映的艺术电影,白天时影院里的座位坐不满三分之一。这是西班牙电影《弗拉明哥传奇》里的一个镜头。

 

虽然包括中华路、康定路、汉口街、成都路等在内的西门町从上世纪日据时代起就声名远播,带风雨廊的闽式建筑、狭窄拥挤的街道早就刻上沧桑印迹,但持续漶漫于此的时尚潮流却让它一直保持了年轻活泼的姿彩。

想买最IN的服饰,这里应有尽有上货最快;想扮靓耍酷吸引眼球,这里是最理想的舞台,想当年,林青霞就是在西门町闲逛时被星探发现走上了灿烂星途。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西门徒步街上进行现场人像雕剪的老艺人,这样的创作总是引起围观。

 

就是这么个潮流鲜活的地方,台湾著名前卫剧场编导大墨来到这里,却大叹它落伍了,这让我大跌眼镜。

大墨年近花甲,年轻时是台北的文艺小愤青,也是西门町的常客。

已多年不逛西门町的大墨看着满街打扮入时的青春男女以及门口排长龙的Cold Stone冰琪淋店、50岚奶茶店、日式蛋包饭店等,露出陌生而茫然的神情,“当年那些好吃好玩的店怎么都不见了,西门町好象没那么时髦了……”

我听罢大笑,原来不是西门町落伍了,而是大墨自己落伍了,成了当下年轻时尚潮流的门外汉。

好在从六号出口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创始于1966年的成都杨桃冰,这下大墨两眼放光,那正是他年轻时最好的那一口。

已是晚上十一点,冰店门口仍然排着长龙,店里主要卖杨桃冰、菠萝冰和李梅冰,店堂里散放着几张旧式的小圆桌椅,铺瓷砖的地面有些斑驳,电风扇在墙壁上咿呀呀转,这阵设布置跟周边的潮流小店相比委实落伍了,然而生意却好得不可思议。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大墨点了他念念不忘的招牌杨桃冰,那是用一个小碗装着的几块腌杨桃加杨桃汤,他深啜一口,露出陶醉的表情,“味道还是跟我们那时候的一样样。”

我观察了一下门口排队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也不乏像大墨这样的中老年人。这看起来很简单的杨桃冰何以老中青通吃而且45年屹立不倒呢?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不急功近利,老实做生意就对了。”戴眼镜的店长说。

“我们店里用的杨桃、酸梅,都要靠工人一粒粒地从树上采摘下来,然后仔细挑选、清洗,再腌制三个月让它们“入味”,这样费时间费人力做出来的杨桃酸梅数量不可能多,所以我们不会到处开分店,但质量一直有保证。如果为了做大生意那就得用摇树的方法快快地大量采收并缩短腌制周期,果实难免会撞坏摔坏,坏了的杨桃酸梅外形有缺陷也容易腐烂,腌制出来的口感肯定不好,人家不爱吃,生意就坏了,招牌就倒了。”

这般老实做生意的结果是:上世纪物质不够丰富时店门口排长队,当下食品饮品遍地开花时店门口仍然排长队,而且队伍越排越长。大墨这样的老顾客来这里找到了恒久不变的年轻时的滋味,同样迷恋它滋味的年轻顾客群迅速成长,好生意生生不息。

出了成都杨桃冰,大墨又在武昌街和中华路转角处的61年老店“鸭肉扁”,成都路上62年卤味店“老天禄”,汉口街上50多年老店“杨记花生玉米冰”、“杨记排骨酥面”、“老牌黄记焢肉饭”等上一一找到他年轻时经常品尝的好滋味。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这是看起来普通但入口绵甜脆的杨记玉米冰,可惜镜头虚了:(

 

这些老店味道没变、位置没变、陈设没变、拥挤的程度没变,更难得的是有些店价格也没有太大的浮动,相较于目前的物价水平,当得起物美价廉的称号,所以男女老幼都乐陶陶奔它们而去。

当循着老滋味一路寻到成都路上的南美咖啡时,大墨说他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只见门面狭小装潢素朴的店堂里,扎围裙的大婶正熟练地将咖啡豆丢进磨豆机而后用虹吸式咖啡壶煮咖啡,戴老花镜的大叔在靠窗的位置边喝咖啡边翻报纸;两位大伯对坐闲聊像是许久不见;三位大嫂像是来开同学会,在朗朗笑声里重返少女时代……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南美咖啡馆入口处是销售咖啡豆、咖啡器具等的柜台,几十年前也是如此。

 

这家1962年开业的咖啡馆很少见到年轻人,而这些上年纪的顾客则是从上世纪他们年轻时代起就频频光顾,他们和咖啡馆一起青年、中年、老年一路走来,信赖它,依恋它,渐渐把这里当成了另一个家。

如今咖啡馆已经传到第二代,时光流逝老顾客们却不曾流失,或许当现在的这拨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仍可以在它老旧有味的店堂和醇朴厚味的咖啡里找到安然自在的感觉。

其实不止在西门町,台北城里有太多像这样不会被时尚潮流冲跨的几十年老店,生意好但经营者从不骄傲、贪心、浮躁,从原料到做工到服务,几十年如一日踏实用心地做,将务实本份注重品质的精神代代传承,这样的老店不管多老,都能保持勃勃生机,而且是越老越有好滋味,越老越有吸引力。

 

 台北笔记:永不消失的年轻滋味

这家创办于1975年的“阿宗面线”算是西门町老店中比较年轻的,价廉物美、当街就餐是它的两大特色,不管什么时候去都得排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