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神,有情,有味

(2008-04-10 16:54:11)
标签:

文化

绘画

张永海

分类: 文艺人事
 

     

小时候的张永海是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孩子,他常会对着地砖上那些细碎不规则的裂缝乐滋滋地研究上半天,它们像波涛?像枝丫?像地图?……这驰骋想象力的游戏让他快活无比,而将想象出的画面在纸上勾画出来更是赏心乐事。如今,张永海已成为一名水墨人物画家,每当一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的想象力仍会不可遏止地波涌激荡,透过眉目神情的表相,人物心灵世界的沟沟壑壑栩栩如生地展现眼前,张永海将自己的理解感受与人物的真实面貌糅合,用娴熟灵动的笔墨将 “这一个”落实到纸上,于是,这缄上张永海风格标记的人物便仿佛带着呼吸体温站在了你的面前,让你忍不住在心里惊呼:好传神!

       最早为张永海开启艺术之窗的是两位启蒙老师林逸尘和林一隅。诗、书、画兼工,肖像、工笔、书法皆通的林逸尘在少年张永海眼里简直就是位奇人,他认真教授张永海国画技法,要求十分严格。林一隅则是位书画家兼收藏家,他家堆满古玩书画的阁楼常令张永海流连忘返。林一隅将张大千等艺术大师的画作借给张永海临摹,还时不时带他去郊外挖树根做根雕。这不仅让张永海从习画伊始就有了较高的眼界,还让他感受到从事艺术工作的趣味性。那时他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画家,这样便可以经常到户外写生,与他所钟爱的自然山水相契相交。

       年岁稍长,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陈援朝成了张永海的素描老师,已有很好国画功底的张永海从此开始接触西方的造型体系,并逐渐能够将西画技法与国画技法有机融合,这让他进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考试通过得很轻松。在工艺美校的三年里,学雕塑的他充分领略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得欧洲艺术大师作品的曼妙,造型技巧上有了新的突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张永海又顺利考上福建师大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素描功底好,造型能力强的张永海可以选择画油画,然而毛笔那种既酣畅又幽微的意韵更令他钟情。每每提笔蘸墨,凝神面对白纸,他心中便有激情与灵感飞湍,他用笔墨写山写水写花写鸟,但最喜欢的还是表现形神各异的人物。

       他始终觉得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探究的绘画对象,人物外形的多彩多姿,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人物命运的坎坷跌宕,构成了人物画创作的无限丰富性、可能性。当然,它的挑战性也是巨大的,因为要成就一副形神兼备的人物画,不仅要准确捕捉人物的外形特征,更要外化出他(她)的精神内涵,如何“以形写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考验的不仅仅是画家的技法,更是与才情密不可分的艺术感悟力。

       在张永海看来,要在写意人物画中准确把握“形”、“神”,就应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面对客观物象并加以提炼,形成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对造型基本功深厚、技法生动丰富且一直衷情于人物写生的张永海来说,表现好“形”并非难事,每画一个人物,他除了悉心观察外表外,还要与人物进行言语的沟通交流,以了解人物的职业地位、年龄大小、个性特征等,在洞悉了人物的生活境遇和心理状态后,洒脱自如地表达出人物神情动作与内心情感活动的关系。

       颖悟多思的张永海对文学、音乐等各艺术门类均有涉猎,他常常启发他的学生,应该在静止的物象上感受流动的音乐,而从流动的音乐中想象出意蕴丰沛的画面。欣赏他的知识分子系列和守望家园系列写意人物画,你会发现,画面所传达的的意义已超越了客观真实的物象本身,而刻上了画家自身情感与观念的印记,那里面蕴含了画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画上人物的“神”是物象自身精神气质与画家修养的融合,不仅有神、有情,更有味。

       写意人物讲求笔墨意趣,张永海喜欢“用轻松的笔墨勾勒出轻松的画面。”在他看来,“长短并用、浓淡相间的墨线有时会如舞蹈般合着心灵的节拍,闪动轻灵的舞姿,并给人以无尽的联想。线不仅仅是形的框架,它有生命、有表情,白色的宣纸是它的舞台,能在上面扮演各种角色,而画家必须当好导演这个角色。”     评论家认为,张永海的笔墨语言有其特殊的魅力,墨色多变而不乏逸荡之气,墨线尤见精到,在其厚重中常有自然的净化,凝炼而生动,单在技巧层面上就已充分表现出出众的功力与才情。他画中墨色的变化与线的过渡浑然天成,且处处于不经意中见其对比、呼应之巧思,大片的墨色与密集的线条在轻松的调子下形成强列的节奏。如此,他的作品《元世祖》、《水手梦》等入选全国美展,《少女》、《初夏》、《云淡风轻》、《追风》等众多作品在全国、省内屡屡获奖就绝非偶然。

       随着创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日益丰富,张永海画得越来越自信从容。如今,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密集地投向急剧变化中的社会人群,尤擅多视角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民工们的精神风貌。他已突破了水墨人物画概念化的创作模式,进入了个性化的自由创作王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