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浙大陈树林教授-关于精神卫生

(2012-10-19 00:47:1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遥。》》mood
ZZ姑娘听说我对精神卫生很感兴趣,就邀请我到浙大听一节社会心理学。教授陈树林是医学本科,心理学研究生,和精神医学博士。一直以来都是接触法律工作者比较多,再加上那天我被杭外老师"请"假回家,我就顺便在前天6点到9点去了浙大,想听一听医生真的如何想这个问题的。这个学期真的是浙大去得比杭外多多了。
说实话我真的对社会心理学很感兴趣,我很喜欢研究人的conform, eccentric, communication等等。但我也非常期待课后与陈教授的对话。
课后,我问了他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精神病污名化
对非自愿收治有什么看法
作为精神科医生,对现在的住院环境有什么看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说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对什么的污名化。前段时间媒体极力想为老年痴呆症正名,他认为,就加深了对精神病的污名化。因为极力想把老年痴呆症洗白,就在更加的抹黑精神病这个词。在这点上我非常同意他。
他又说对于这个污名化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去抗争,而是尽可能的把现状呈现出来。现在已经有一帮志愿者在做这件事了,想通过将事情的原状呈现出来,来去除精神病的污名化。我听到杭州有这样的消息,非常开心。
对强制收治的问题,他的回答有些曲折。他首先说他觉得精神病是病,该治。而美国的一些人类学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精神病不是病"的论调是一种添乱。其次,他觉得只要有病,妨碍了周围人的生活,就是应该被收治的。他参与编写了杭州的≪精神卫生条例≫,认为只要有≪条例≫的地区,被精神病现象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他也十分期待≪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当我问起为什么≪精神卫生法≫历时多年迟迟难产,究竟纠集了哪几方利益,是不是药厂在中间也有作用的时候,他说:药厂其实并不希望更多的人被关进精神病院,药厂更希望的是更多的人主动消耗药品,在美国抗抑郁药的销量就比其他药物要好,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
在我问及精神病医院现状的时候,他说现在医院最大的问题是住院时间偏长,而医院与社会没有交流。但他又认为住院的精神病人是没有自主权力的,如果要采访或者怎样都是需要监护人和医院同意的,做采访一定是不可能而且会起到副作用的。我想起我最直面精神病院生活的时候就是在看≪seuls≫和≪提提卡≫的时候,如果医院里面的生活无法与社会沟通,那精神病的污名化一定仍会猖獗。

有趣的是我在与陈教授的谈话后遇见了一名浙大大四学生,他由于抑郁休学两年,现在延期毕业。他说现在大学生得精神病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很多人普遍都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他想拍一部电影,讲讲一个学生得病治病又痊愈的经历。我建议他做纪录片,采访那些曾经患病或者正在患病的学生,精神病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这一普遍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不知最后他会如何去实践,非常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