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教师劫》(第三版)第一章
(2016-06-14 13:31:40)
标签:
长篇小说语文教师 |
分类: 心情文字 |
长篇小说《教师劫》
作者
第一章
赵建文中考时因盲目自信,考得不理想,落到了横江二中。上了高中,赵建文发愤图强,成绩上一雪再雪前耻。进入高三之后,他的成绩更是在各种考试,尤其是全省的几次统考当中名列前茅。虽然从来没考过全省第一,却也从未跌出前十。
这样的成绩,不仅在横江二中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即便放在城里最好的横江一中,也不知道会令多少人眼红。
上至校级领导,下至同学老师,还有赵建文的父母和他本人在内,大家一致认为,横江二中的校史上将出现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上实现零的突破!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班主任唐晓燕老师对她颇为看重的几个弟子挨家走访,当她来到赵建文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唐老师虽已三十出头,但模样和身形依然出众,是赵建文等一干男生课间时久聊不厌的谈资。
那天天气很热,风扇管不了多大用。唐老师和赵建文来到小区大院里,在一条石凳上坐下。唐老师用一方手绢给自己擦汗扇风。
这是赵建文第一次和唐老师距离这么近。
那天唐老师说了什么,赵建文完全没印象,他看到一颗汗珠在唐老师的额头左边凝聚,慢慢流到耳畔;流到颈项的时候,和别的汗珠汇聚在一起,迅速流过锁骨。那天唐老师穿的是一条没有领子的连衣裙。
那几颗团结在一起的汗珠,流进唐老师的胸窝,不见了。
唐老师完全没有留意她的得意弟子的关注点,当她看到赵建文眼光下垂的时候,还以为他在仔细品味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当天夜里,赵建文在床上折腾了半宿。
第二天上午,坐在考场里的赵建文等待监考老师发卷子。
副监是个女老师,怎么那么巧,她竟然穿了一条和唐老师昨天晚上穿得那条一样的裙子。
卷子发到赵建文这里的时候,赵建文一抬头,心里就全乱了。
高考结束之后没几天,全体高三学生返校,学校将各科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发到考生手里。
看到答案和评分细则,赵建文心里凉了半截。
唐老师走过来,笑眯眯地问赵建文考得怎么样。赵建文没回答,只是问唐老师,自己将来做个中学老师好不好。
唐老师的脸色立时变得刷白。
赵建文的父母也跟着尴尬了几天。高考前夕,街坊邻居轮流请赵建文的父母吃饭,个中情由不言自明。若是赵建文真的没能如愿,这人情怎么还呢?还真是麻烦。
然而,所谓的命运弄人,不仅意味着会在你得意洋洋的时候给你一闷棍,也会在你万般沮丧的时候给你送来意外的惊喜。
就在赵建文和他的父母整天闷在家里不好意思出门的时候,唐老师来了,她催着赵建文赶紧跟她去学校。
赵建文的父母问唐老师到底什么事。经唐老师一番介绍,一家人听明白了。原来省教委为了给全省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恳请省委出面,跟北京大学联络,请北京大学为其代培一批师范生。这批师范生所学的课程与北大的其他学生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便是,这些师范生毕业之后,必须回到原省,做中学教师。
唐老师说道:又做了北大的学生,又满足了你做老师的心愿,岂不是两全其美?亏你还算是考得不错的。赶紧报吧,你要是不报,你后边的人就有机会了。
赵建文似乎觉得自己该矜持一下,旁边赵建文的父亲抬起一只脚,朝赵建文吼道:臭小子,你还杵在这儿干什么!还不快去!
赵建文要是再犹豫,估计就不是自己跑出去的了,而是被父亲一脚踢得飞出去的。
一个月以后,赵建文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赵建文的父母看到通知书上的图案——北京大学西门的那对石狮子,乐得合不拢嘴。
1995年
赵建文所在的班共有三十人,都是毕业后要做中学语文老师的。毕业后,三十人中有十人根本没去中学报到,拿着北京大学的毕业证,直接逃之夭夭了。
省教委有规定,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将缴纳六万元以作惩戒,或者至少在教师岗位工作十五年才准许离职。
九十年代中期,六万元不是个小数目。那十个人当中,有的人家眼皮不眨,像孔乙己似的排出了六万元,有的人家拗不过孩子的哭爹喊娘,东拼西凑地挪动出了六万元。要是家长多说一句,当老师不是也挺好的吗?他们得到的回应便是:你们打死我吧!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决不当老师!
赵建文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他不想为难父母,又想起当年唐老师的眼神,他以沉默表示接受命运的安排。
因为成绩优异,赵建文原本可以去省城里最好的中学,但赵建文考虑再三,还是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去横江一中高中部做语文教师。
1996年
2001年
赵建文和倪湘桃是在一次进修活动上认识的。那次活动上,两个人刚好坐到一起。赵建文对主讲人的内容没兴趣,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扭头看到旁边的女老师很像年轻时的唐老师。看到她正为一篇学生作文发愁,赵建文示意可不可以帮忙看看。倪湘桃略微楞了一下,便把作文交到赵建文手里。赵建文粗粗看了一遍,向倪湘桃要过一支笔,在作文后面写了几句,递给倪湘桃。倪湘桃只看了几眼,便双眼放光,急着问赵建文是哪个学校的,赵建文笑而不答。
旁边一个女老师笑道:显见你是不怎么来进修,这是横江一中的赵老师,我听过他的课,讲得可好呢。
倪湘桃对赵建文笑道:我确实不怎么来。要不是今天说考试重点,我恐怕还不来呢。
赵建文问倪湘桃是哪个学校的。倪湘桃笑道:别问了。如果我好意思说,我早就告诉你了。
赵建文向刚才说话的女老师寻求答案,那女老师笑道:我俩是一个学校的。
赵建文装出一副呆萌的样子,问道:没听说咱们这里还有个叫一个的中学啊。
两位女老师“噗嗤”一下笑出了声。台上的主讲人不乐意了,操着一口河南腔说道:一个男的和两个女的在后边说话。我看了你们半天了,你咋还说嘞?
赵建文小声说道:两位女士,咱们不在这里给人家捣乱了,我请二位出去喝茶,怎么样?
旁边那位女老师看出了端倪,笑道:我还是留下吧。一会儿咱们组长要是问起来,总还有个打马虎眼的。你们去吧。
2002年
赵建文给孩子取名赵千仭。赵千仭继承了赵建文的强壮和聪明,又继承了倪湘桃的皮肤和面庞。总之,是个人见人爱的万人迷。
赵建文偶有参加大学同学聚会。那几个死活不当老师的人看到赵建文的全家福,连连喟叹道:老赵,你说你咋生的呢?当初我们几个都觉得你傻,就你上大学的时候,明明知道毕业当老师,还那么苦哈哈地学。可现在看看,就你大智若愚。娶个漂亮媳妇不说,儿子又这么招人喜欢,等孩子将来长大了,你又是免费的优秀教师。现在养大一个孩子多费劲!唉,咱们都瞎折腾个啥嘛!
2007年
赵建文走上讲台的时候,台底下有人窃窃私语,甚至发出嘻嘻的笑声。赵建文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倪湘桃后来跟他说过,要不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旁边的同事提醒,我根本就不相信你是语文老师。赵建文问道:那我要是不说话,你觉得我像什么?倪湘桃笑道:你就像剃了胡子穿上西装的李逵。
等站在台上,面对学生的赵建文一开口,地下顿时鸦雀无声。
参加这样的比赛,很多老师有两个关口难以逾越。一个是组委会为了保证公平,规定所有参赛的老师都不允许带上自己的学生。组委会从当地中学抽调一部分学生过来,供参赛者比赛时随机抽取。很多老师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满腔热情地讲了几句话,迎来的确实满场无言的冷漠,一时间便乱了方寸。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既然是基本功大赛,语文老师的口语表达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的老师虽然镇定自若,经验丰富,一遇到前后鼻音等问题,便让下面的学生一个个听得傻了眼。
这两个问题,对赵建文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比赛开始前,他把钱包打开,让下面的学生挨个看赵千仭的照片,并告诉大家,这他的儿子,当最后一个学生看完,赵建文一边往前走,一边说道:我爱我的儿子,但是现在,我觉得你们跟我儿子一样可爱。因为你们像他一样,脸上都是真诚而自然的笑容。
当他转过身来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放松下来了。
赵建文的普通话不仅标准,而且是浑厚而低沉的男中音。
铃声响起,赵建文走下讲台的时候,下面的掌声不再是礼貌性的,而是充满赞赏的雷鸣般的掌声。
赵建文走出赛场,找了个僻静处想喘口气。刚刚站定,就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和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一前一后向他这里走来。那个中年男子一边向赵建文伸出手,一边笑道:赵老师您好,我是悟德中学的校长,我叫于振旅。
赵建文握住来人的手,面带狐疑地问道:悟德中学?我没听错吧,是不是正德中学?
于校长还没有讲话,旁边的年轻人说道:全中国只有一个悟德中学。正德中学是我们的手下败将。
于校长示意小伙子不要再讲话,并对赵建文说道:这是我的秘书,姓沈。
赵建文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个人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他朝于校长歉意地笑了笑,便不再言语。
赵建文的这一反应增加了于校长对他的好感,在他的印象里,如果换做别人,恐怕此刻就要极尽阿谀之事了。
于校长向赵建文问道:我看得出来,赵老师前途无量,有没有兴趣到我这里来工作?
赵建文只当是于校长再跟自己开玩笑,笑道:北京人才济济,我排不上号的。
于校长说道:北京未必哪个行业都人才济济,好的老师就不多,尤其是好的语文老师。
于校长回头看了一眼小沈,小沈赶忙递过一张名片来。于校长把名片交到赵建文手里,说道:赵老师如果有意,记得和我们联系。对了,什么时候评上特级了,记得告诉我一声。
说罢,两个人一前一后,回到赛场中去了。
这次基本功大赛最终的结果是,赵建文得了第一名。
回到家后的赵建文把奖杯和名片都交给了倪湘桃,并把和于校长相遇的事情给倪湘桃讲了一遍。倪湘桃左手拿着奖杯,右手拿着名片,想了想,朝赵建文举起了名片,说道:要是有一天真派得上用场,这小小的名片可比这奖杯要紧得多。
2010年
年初,赵建文获评特级教师。十月的一天,赵建文拿到了特级教师证书。当天夜里,赵建文让倪湘桃把那张名片找了出来。想了想,他给那上面的手机号码发了个短信,内容只有两句话:
于校长您好,我是横江一中的赵建文。我评上特级了。
倪湘桃问是不是该多说两句,赵建文说道: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多说无益。
从上次参赛回来,赵建文有意于平时留意了一些关于悟德中学的新闻。不看不知道,跟悟德中学相比,横江一中真个是小巫见大巫了。
通常情况下,一所中学每年有几个能上清华北大的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横江一中便是如此。不过,也如同中了魔咒一般,不管整个学校上下一心如何努力,横江一中上清华北大的数目就是突破不了个位数。
悟德中学,仅2010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便是138个。这一数字,相当于横江一中所在省全省上清华北大的名额,是现在的横江一中要奋斗十几年的总和。
更要命的是,伴随着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的,还有另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那就是悟德中学已经连续五年,将每年的高考理科状元揽入怀中。
科学地讲,状元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小概率事件。一个中学可以有生源上的集团性优势,但不敢说有年年中状元的把握。悟德中学可以年年如此,那只能说,悟德中学的学生不仅质量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悟德中学的教师不仅水平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
渐渐地,悟德中学四个字,在赵建文的心目中已经变成高不可攀的殿堂了。他甚至想,即使悟德中学真的发出邀请,他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了。
倪湘桃叹道:要是我,只要能让咱儿子在悟德中学读书,让我去当清洁工,我也认了。
赵千仭小学即将结业,明年这时候,就是家长必须要面对的小升初的问题了。
说是高不可攀,但赵建文总不至于将心中这一点点的希望在自己手里熄灭。
他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和倪湘桃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着。
时间漫长得似乎让二人感觉到了微秒的存在。其实只过了不到十分钟,桌子上的手机就显示有短信过来了。
赵建文抓起手机,将短信打开,倪湘桃生怕自己坐不住,死死地抱着赵建文的一条胳膊。
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赵老师您好,我是小沈。首先祝贺您荣升为特级教师,这对我们来也是个好消息。如果您愿意来悟德中学,您个人的调动问题,还有您爱人的工作,孩子的学籍都会因此而变得容易得多。若果真如此,请您尽快和您现在的领导做好沟通工作。如果您无意于悟德中学,也请您尽快告知我。谢谢。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平安。
倪湘桃使劲摇着赵建文的胳膊,说道:你还犹豫什么,赶紧答应啊。
赵建文又只回复了两句话:谢谢您,沈老师。我愿意。
小沈回复道:好。我们等您下一步的好消息。
兴奋劲过后,赵建文和倪湘桃都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面前。很明显,赵建文应该立刻去找校领导,表明去意已决。可是,今天刚刚拿到特级证书,第二天就跟领导说要离开这里,这样的谈资,怎么想都觉得只有挨骂的份儿。
如果回绝悟德中学的邀请,今生今世又去哪里找这一登到顶的机会呢。赵建文又想到儿子,如果赵千仭在横江一中读书,不敢说将来没有上北大清华的希望。问题在于,在横江一中考年级第十名都会觉得危险,而从今年悟德中学的结果看,即便考到年级一百名,清华北大都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放弃这样的机会,就如同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自己却把它转手交给了乞丐。再说,自己今天不走,再过些年,四十多岁的人,恐怕想走也难了。
倪湘桃见赵建文还在犹豫,赶忙起身下床,出了卧室。
不一会儿,倪湘桃穿着那件粉红的睡衣进来了。
赵建文明白,倪湘桃一穿上这套睡衣,便是有赵建文希望的好事要发生。
自打有了赵千仭,这样的好事,频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赵建文自然怠慢不得,他急忙把刚刚爬上床来的倪湘桃压在身下,气喘吁吁地说道:好人儿,你放心,不管是哪档子事儿,我都不会马虎的。
第二天上午,赵建文找到校长方城之,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和赵建文想的不一样,方校长并没有骂出忘恩负义之类的话。待赵建文说完,方校长问道:赵老师,能不能痛痛快快地告诉我,您打算到哪里去,是哪一所学校这么吸引你。
赵建文犹豫了一下,说道:悟德中学。
方校长楞了一下,身体靠到椅背上,眼睛向上漫无目的地扫了扫,又沉吟了一阵,终于说道:好吧,如果人家真的要你,我知道我现在恐怕是说什么也没用了。你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年教完,我明年放你走。
下班之后,赵建文到了自己父母家,把情况跟二位老人说明。两位老人自是欢喜得不得了,并告诉赵建文别担心他们,他们身体都挺好,现在交通又这么方便,想着经常带孙子回来给他们看看就可以了。
回到自己家,赵建文给小沈发了短信,说明情况。小沈马上给了回复:
好的,赵老师。祝您余下的时间里工作愉快。我们明年见。
2011年
唐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即将退休,头上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然很好。
两个人谈到了横江二中。自赵建文之后,二十多年过去了,赵建文依然是那里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赵建文并不大愿意谈及此事,如果不是因为当年北大降分,他也没有去那里读书的机会。
听说赵建文要离开这里,去悟德中学,唐老师沉默了很久,问道:赵建文,你真的喜欢当老师吗?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你喜欢?
赵建文想了想,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