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衡量企业业务能力指标:EV/EBITDA和EV/EBIT
(2017-03-12 17:11:2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投资研究思路、理念 |
EV是什么?就是英文Enterprise value的简称,即是说企业价值,而且其所指的价值并不是指上市企业的资产价值,而是其业务价值。
EV这个估值指标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
EV=企业市值+企业债务净额=市值+负债-现金,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衡量企业的价值?市值根本就是一个上蹿下跳的东西嘛!没错,但市值至少是市场公认的价值。用市场公认的企业价值减去其负债后再加上其拥有的现金,就是企业被市场公认的最纯粹的价值了——这样子说,你是不是感觉这个EV是更虚了?先不轻易下结论,让我们再往下分析。假定你手里头拿着大把的现金,你也想做一回巴菲特大师常做的事——收购一家企业。你苦苦寻找,终于在A股里找到了一家小企业,市值仅有10亿元,但是股价是涨了好多的,而且似乎还有往上涨的趋势。你不知道怎么办?你本来是想着全都把这家企业的股票买下来,可是股价一路上涨,你感觉这样买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你找到了这家企业的老板,想让他直接出个价格,把控股权卖给你。可是,你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吗?这家企业的老板十有八九会按照他们公司当前股价甚至高于当前股价的价格给你报价,如果你完全不认同其报价,可能你就无法获得控股权——这就是EV,一种市场公认的企业价值标准,虽然有点“虚”的感觉,但是,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其价值的存在。
当然,EV仅仅是市场公认的企业的业务价值,并不是一家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为什么要去分析EV呢?因为我们可以根据EV对股票进行估值,EV这一估值指标可以派生出两种估值模型,一种是EV/EBIT,另一种是EV/EBITDA。好家伙,有来了这么多个让人头痛的英文字母,不过,你先别担心,待我们慢慢分解。模型EV/EBIT中的分子是EV,分母是EBIT——这是什么意思?EBIT是英文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的缩写,意思就是息税前利润,也就是企业没有扣除税收、利息前的收益。
EBIT有两种计算方法,即可以是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也可以是EBIT=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可能你又会问了,为什么不在
EV/EBIT模型中,将EBIT换成企业的净利润呢?那样不是更准确?但是,这恰恰不是这个模型要避免的问题——不用净利润做分母是因为净利润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水份”,这种“水份”包括税率的不同和变改、利息的差异等。而EBIT就是要强调只是衡量企业的业务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最终的收益。
EBIT这个指标排除了税收、利息等政策性、资本结构性的因素影响,对于考量业务盈利能力具有更好的针对性。
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EV/EBIT和我们最常见的PE(市盈率)估值有所不同,PE的分子是市值,分母是净利润,分子用的市值,考量的是企业全部的市场价值,分母用的净利润是企业最终的收益,PE用市值做分子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用净利润做分母却又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两者相除,得出的估值结果往往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许是分子取得太大了些,分母取得太小了些吧——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PE这个非常传统的估值指标,因为PE
仍旧有很多的合理性。
由EV演化而来的EV/EBIT估值模型理论上比PE更具有通用性,因为EV/EBIT排除了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结构、税收政策的影响,而专注于其业务盈利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EV/EBIT或者EV/EBITDA可以广泛应用于那些暂时还没有盈利的企业估值,这是PE不能做到的,没有最终净利润的企业,PE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对EV/EBIT模型的内涵有所了解后,我们将目光专注于地产股上。事实上,房地产股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估值比较,而且我觉得会比用PE好一些—— 我们知道,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有大量的负债,但是其来源却有所不同,有的是企业债,有的是可转换债,有的是银行借款。用EV/EBIT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不用去考虑地产股之间的这些差异了,直接将目光投注到其房地产业务的盈利能力层面。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尝试一下,用EV/EBIT给地产股估值吧。
假设的案例:我们以万科为例。假如万科2008年的净利润是100亿,所得税费是10亿,利息是5亿,市值为1000亿,负债400亿,账面现金有120亿,那么,其
EV=1000+400-120=1280,EBIT=100+10+5=115,EV/EBIT=1280/115=11.13。怎么看待这个估值结果?那就要再按同样的办法对保利、招商和金地等多家企业进行计算,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理论上是EV/EBIT计算值越小越好。一般来说,如果计算出来的EV/EBIT数值小于10,那么可以说是价值有所低估的。但是,不能仅仅依据EV/EBIT估值来判断企业价值是否低估。
说完EV/EBIT后,我们再来说说另一种由EV演化而来的估值模型,也就是EV/EBITDA,这是一个运用得比EV/EBIT更为普遍的估值模型。EBITDA即是英文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缩写。意思就是税息摊销折旧前利润,EBITDA与EBIT的区别在是否剔除摊销和折旧。EBITDA是剔除摊销和折旧费用的,为什么呢?因为EV/EBITDA模型的用意就在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既不考虑税收、利息,也不考虑摊销和折旧。EBITDA剔除摊销和折旧,是因为摊销中包含的是以前会计期间取得无形资产时支付的成本,而并非投资者更关注的当期的现金支出。而折旧本身是对过去资本支出的间接度量,将折旧从利润计算中剔除后,投资者能更方便地关注对于未来资本支出的估计,而非过去的沉没成本。EBITDA也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净销售量减去营业费用,另一种是用营业利润加上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如何运用
EV/EBITDA进行估值,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和运用EV/EBIT是一样的,很简单,重要的不是如何计算,而是要真正理解EV/EBITDA的估值内涵及用意。事实上,EV/EBITDA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这是一个疯狂的并购时代,那时候很多的并购资本主要是用EV/EBITDA来评估一家企业的偿债能力。
EV/EBITDA倍数估值法
EBITDA=营业利益+折旧+摊销
注:营业利益=毛利-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EV=股票市值+(总负债-总现金)=股票市值+净负债
从指标的计算上来看,EV/EBITDA倍数使用企业价值(EV),即投入企业的所有资本的市场价值代替PE中的股价,使用息税折旧前盈利(EBITDA)代替PE中的每股净利润。企业所有投资人的资本投入既包括股东权益也包括债权人的投入,而EBITDA则反映了上述所有投资人所获得的税前收益水平。相对于PE是股票市值和预测净利润的比值,EV/EBITDA则反映了投资资本的市场价值和未来一年企业收益间的比例关系。因此,总体来讲,PE和EV/EBITDA反映的都是市场价值和收益指标间的比例关系,只不过PE是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而EV/EBITDA则是从全体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在EV/EBITDA方法下,要最终得到对股票市值的估计,还必须减去债权的价值.在缺乏债权市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债务的账面价值来近似估计。
在具体运用中,EV/EBITDA倍数法和PE法的使用前提一样,都要求企业预测的未来收益水平必须能够体现企业未来的收益流量和风险状况的主要特征。这体现于可比公司选择的各项假设和具体要求上,缺失了这些前提,该方法同样也就失去了合理估值的功能。相比而言,由于指标选取角度的不同,EV/EBITDA倍数弥补了PE倍数的一些不足,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首先,以收益为基础的可比法的一个使用前提是收益必须为正。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测净利润为负值,则PE就失效了。相比而言,由于EBITDA指标中扣除的费用项目较少,因此其相对于净利润而言成为负数的可能性也更小,因而具有比PE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其次,由于在EBITDA指标中不包含财务费用,因此它不受企业融资政策的影响,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在这一指标下更具有可比性。同样,由于EBITDA为扣除折旧摊销费用之前的收益指标,企业间不同的折旧政策也不会对上述指标产生影响,这也避免了折旧政策差异以及折旧反常等现象对估值合理性的影响。最后,EBITDA指标中不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其他收益项目,仅代表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运营绩效,这也使企业间的比较更加纯粹,真正体现了企业主业运营的经营效果以及由此而应该具有的价值。当然,这也要求单独评估长期投资的价值,并在最终的计算结果中加回到股东价值之中。
总体而言,相比于将所有因素都综合在一起的净利润指标,EBITDA剔除了诸如财务杠杆使用状况、折旧政策变化、长期投资水平等非营运因素的影响,更为纯粹,因而也更为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真正的运营绩效。这有利于投资者排除各种干扰,更为准确地把握企业核心业务的经营状况。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种以可比为基础的估值方法,EV/EBITDA倍数法的合理性相对于PE也就更强。
当然,和其他任何方法一样,EV/EBITDA也有一些固有的缺陷。首先,和PE比较起来,EV/EBITDA方法要稍微复杂一些,至少还要对债权的价值以及长期投资的价值进行单独估计。其次,EBITDA中没有考虑到税收因素,因此,如果两个公司之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很大,这个指标的估值结果就会失真。最后,和PE一样,EBITDA也是一个单一的年度指标,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增长率这个对于企业价值判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而也只有在两个企业具有近似增长前景的条件下才适用。
用EBITA和EV选股
近期在美国价值投资者圈子里比较流行的一本基本面著作,是《股市稳赚》。此书作者乔尔·格林布拉特便是利用宏观基本面分析的方法,通过两个财务筛选指标从浩瀚股海中分别选出强者,然后排序并将两项指标的名次累加,进而找出强中至强的30个公司进行投资。作者将这30个公司称为“魔力30”。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乔尔·格林布拉特的选股思路。
乔尔·格林布拉特使用的第一个指标是EBITA/(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这是和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非常接近的一个指标。
所谓EBITA,中文是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以往我们说的净利润,是在运营利润的基础上减去税赋、利息、折旧摊销等成本。将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表现的指标,重大的缺陷就是会受税收水平、以往财务运作导致的折旧摊销等因素影响,并不能真正反映一家企业当下真实的运营状况。因此,相比净利润,EBITA指标能更纯粹地反映企业经营的利润水平。
至于指标的分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相比总资产,这个分母缺少了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部分。毕竟,无形资产这个东西的评估相比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水分很大,也会带来一些误导。相比资产收益率,EBITA/(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可以更精准地反映一家公司的资产收益情况。
至于第二个指标,则是企业倍数,即EV/EBITA,这个指标和传统的市盈率P/E估值(企业总市值/企业净利润)比较类似,但又有所改进。这里的EV即企业价值,等于企业总市值+债务及优先股-现金及现金等值。相比P/E,企业倍数并未仅仅考虑企业总市值,而是同时考虑了债务、现金储备等问题。对保守的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两家企业,如果总市值同样是10亿元,但是一家手头只有1亿元现金,但是另一家却有9亿元现金,你说哪家更稳妥,显然是后者。EV的计算便是将负债的风险和现金的防守型考虑进去,再除以EBITA之后,对防守型价值投资者而言,将较P/E更能做出合理的估值。
明白了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我们就对作者的选股思路有一定了解了。前一个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资产回报能力,而后一个指标反映的则是企业的静态估值水平。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没有看到描述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呢?不奇怪,对很多防守型的价值投资者而言,他们始终相信企业会给成长型企业过高的估值,所以他们宁可在低估值的企业中淘宝。乔尔·格林布拉特的思路显然也是利用企业倍数选出低估值的股票,然后利用资产回报类指标进而筛选出其中的好公司。
那么利用乔尔·格林布拉特的指标在A股市场淘宝,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附表就是记者利用书中方法选出的30家股票,至于所谓的“魔力30”是否会如作者宣称的那么神奇,我们还需等待时间检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