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杞人忧天”,杞人是怎么忧天的,我不知道;看完美国影片《2012》之后,我可知道美人是怎么忧天的了。
这部影片特别适合两类观众看:一类是文化层次很高、文化素养很深,但是由于太过于专心地致力于专业研究工作,而没有时间谈恋爱的大男大女们;另一类是有过婚史、有过孩子,但由于不懂得爱情如何保鲜,而使得已有的婚姻圆镜破裂了的男人女人们。前者看完此片之后不但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地恐惧,反而会有一个浪漫甜蜜地向往,觉得大灾难是灾机也是缘机,渴望的爱情可能会在灾难中降临;而后者则会由原来不懂得婚姻中的爱情延续,变得大彻大悟,破镜重圆。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觉得影片中所说的2012年12月21日的世界大毁灭更值得关注吗?片子中不是说神秘的玛雅奇人和深奥的中国古人都预言了这场人类的灭顶之灾吗?我当然看到了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世界崩溃景象了,同时我也看到了电影作者孩子气十足的想象:先是想极力印证和渲染世界末日的千真万确;之后话峰一转,说事情没有原先想象地那么可怕,地球只是经历了一场沧海桑田的变化;于是,故弄玄虚的诺亚方舟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想象力有限的地球上。电影作者在梦游呢,我怎么会把人家的梦境当正经呢?
有人又要说了,即使不是地球毁灭,而是地球巨变,你看着影片中那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天塌地陷、天崩地裂的场面,你不觉得哪天地球真这样发作起来,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情吗?你就不怕这样的大灾难会吞噬你吗?我要说:如果别人都得了的好处,我也得了,就不再是好处了;反之,如果别人都得了的坏处,我也得了,就不再是坏处了。
看了影片,我更多的坦然在于:本片中的地球之灾,如果真的出现,全球有几人可以幸免呢?又有几人可以登上幸免于难的诺亚方舟呢?影片中说到了四种可以侥幸登舟之人:
一是各国首脑,全球除美国总统和意大利总统那样的愿意与民同生共死的总统之外,大多数国家的总统都选择了危难时候的丢民保己;
二是世界巨富,能买得起十亿欧元一张方舟票的人;
三是优选人种,由遗传专家挑选出的具有高智商的遗传基因的世界顶级的专家学者们;
四是幸运百姓,通过各种途径到了方舟边的人,当然,这还要看已登舟的前三种人有没有收留难民的同情心。
大家想一想,世界上的60亿人口中,能有几个人当总统呢?能有多少人拥有十亿欧元的资产呢?能有多少人有那超级优秀的遗传基因呢?又能有多少人在那翻天覆地的时候,能来到那屈指可数的方舟跟前呢?不管那已登舟的各类精英人物多有爱心,那方舟又能载走多少人呢?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不是都登不了舟吗?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侥幸登舟,我又紧张什么呢?我又害怕什么呢?
往好了想,即使我是那幸运的登舟之人,我也不会有任何的喜悦:登舟的概率太低,我的亲人们,我的亲戚们,我的朋友们和我的熟人们大都难有登舟的机会;既然我在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中所积聚起来的所有亲脉和人脉,都将在这样的人类大灾难中荡然无存,我一个人的侥幸生还,又能有多少活下去的意义呢?所以,我对这全球重组的灾难不会有任何紧张和恐惧,真有那么一天,登舟或不登舟,在我看来都没有任何意义!
尽管故事太离奇、情节也太儿戏,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值得我看。我经常听说有些孩子或是早已不是孩子的人会沉缅于游戏,荒废了工作和学业,甚至废寝忘食的、要死要活的,我这从来不接触游戏也对游戏一无所知的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往往很不理解,心说:那虚拟的电子世界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看完这部影片,我明白了:现在的电子虚拟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它可以以假乱真地营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来,让人如痴如醉的,如梦如幻的,欲罢不能的。这样的魅力,真的难以抗拒!
这部影片尤其适合中国人看。片子里美国总统说了一句话,像是专门说给我们中国人听的:一个科学家抵得上20个老政客!我想,这句话的模式放在眼下的中国,会是相反的另一句话:一个老政客抵得上20个科学家。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告诉我们:为什么人家美国的诺奖获得者成群结队,而我们的贪官也成群结队!
这部影片赶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大会之前推出,其目的很明确:它希望近在眼前的世界环境恶化问题能引起这个二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世界性大会的参加国的特别关注。那么,这部电影的呼吁,有没有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呢?可以说力不从心。人类再不关注自身太过随意的行为,将可能导致地球的毁灭,这样的命题早就不需要用任何的方式呼吁了,哪个国家不知道,哪个人又不知道呢?问题是:不涉及到各国或是各人利益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涉及到具体的国家和各人的利益,又都不知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