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影评:《天佑鲍比》同志悲
(2010-03-04 14:26:04)
标签:
海涌影评
《天佑鲍比》
娱乐
|
分类:
海涌影评
|
当我泪流满面又感慨万千地看完美国影片《天佑鲍比》之后,我明白:这是一部浸透了真情实感和血泪心声的同志纪实片,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同志生活史上一个值得同志们永远铭记的定格。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纳溪市,生活着一个表面上看来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中产阶级家庭。家里有四个孩子:大儿子爱德华和小儿子鲍比;大女儿乔尹和小女儿南希。母亲尤其钟爱能和她一起欣赏黑白老电影的小儿子鲍比。可是,这个表面上看来是温顺乖巧的十七岁男孩子,却并不像母亲和其他家人想象地那么单纯。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和性意识的觉醒,鲍比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哥哥还有同年龄的男同学,在兴趣爱好和性指向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对投怀送抱的美少女无动于衷,却会情不自禁地被健壮阳刚的男孩子所深深吸引。
鲍比越来越难以掩饰内心的同性渴望,就犹豫着把这一秘密告诉给了哥哥;哥哥又告诉给了妈妈,妈妈再告诉给了全家。霎时,原先风平浪静的水面,变得波涛汹涌。
影片用两大板块来讲述这个家庭故事:一块是挣扎;另一块是呐喊。挣扎的主角是鲍比,此外还有鲍比的母亲玛丽及他们一家人;而呐喊,则是母亲玛丽在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同性恋现象之后,所发出的由衷地、悲伤地、深情地、强烈地呐喊!此片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没有仅仅满足于同性恋者经历过的社会误解、社会磨难、和社会创伤的悲情叙述;同性恋者母亲觉醒后的悲怆呐喊,将这个故事重重地托了一下,让这个原本是悲剧的故事呈现出悲壮感来。
鲍比的故事,是同志生活的一个样板:鲍比的身材相貌和言谈举止,以及他天真活泼的性格,善良柔弱的秉性,很多男同志都具备;同时,鲍比在确认自己的性倾向后的恍惚、犹豫、茫然和苦闷,也是很多不自信的男同志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从我和同志网友们的聊天来看:鲍比那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者后的自卑,加上他性格中的懦弱所导致的自责;他急于想改变自己的性倾向,以求获得家庭和社会认可的愿望和种种努力,都很具有普遍性。当然,并非每个同志都有这样的悲情情结,我天生就很自信,甚至很自豪;也因此,我完全没有鲍比那种同性恋性意识下的自卑和悲伤,以及痛苦挣扎之后,绝望的毁灭心理。
像鲍比这样的同性恋少年,不管结果会怎么把握人生,一般都会经历一段从自我抗拒到本色确认的历程。鲍比很希望延续父母眼里好孩子的印象,延续同学们眼里好学生的印象,可是,天性的原因,他又无能为力;一切的努力都像是在作戏,戏演完了,所有的表演也都结束了,自己还是原来那个样子。于是,他不再抗拒了,不再挣扎了,不再难为自己了,不再削足适履了,开始尝试着接受天性中的同性爱:很无奈、也很甜蜜,很自责、也很享受。
鲍比一段自我心态的描述在同志圈里很有代表性: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看到下面波涛汹涌,却无处可去,好像只能纵身跳下;有时候,我像是在一片巨大而湍流的沙石中慢慢地下沉,下面有一个无底洞,而我就在那石头上面蜷曲着、甚至长眠着;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受伤、很害怕、也很孤单,像是我命里注定要遭到厄运似的;闲暇时,我会常做古怪的梦,好像我正在飞翔。我不想下地狱,可是,我已经在地狱里了。我是否能够重新获得自由呢?我试着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会清醒的,一切都会变好的,但却不是这样。我很抱歉,我控制不了自己,我也不想这样,可我该怎么办呢?
鲍比家人在得知鲍比是同性恋者之后的反应也是很多同志生活家庭的典型表现:最初是不愿相信和承认自己家里会有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出现;然后是认为同性恋行为违背了某种崇高的标准:比如法律、宗教、道德等等;其次是心急如焚、心急火燎下的病急乱投医,鼓动着“病人”去看病;最后是感人肺腑、声泪俱下地开导、引导、劝导和教导。当然,不同的家人还会有一些自己的创意,比如,母亲玛丽把她认为可以纠正错误、开导迷途孩子走上正轨的警句格言,抄录在小纸片上,贴满家里鲍比可能会注意到的地方。而当一切软硬兼施全都落空了之后,母亲带着恨铁不成钢的着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着孩子原本正常的衣着,觉得太柔媚了;看着孩子一个叉腰站着的动作,觉得太女气了;更有甚者,会在饭桌上说出“连动物都知道跟谁交配”这样粗俗不堪又明显带有侮辱性的话来。然而,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之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影片在说到鲍比自身的自卑和懦弱,以及以母亲为代表的家人由于不理解而施以重压,是导致鲍比自杀的两大原因之外,也客观地说到了同性恋者本身的一些弱点,也是造成鲍比自杀不能忽视的原因。鲍比在他的波特兰表姐珍妮的介绍下,认识了他非常喜欢的男孩子戴维,戴维还带鲍比去见了他的父母。一天深夜,鲍比感到心烦意乱和郁闷悲伤,就给戴维打了个电话,他原本以为在下了班后的晚上,戴维肯定是在家里的,没想到戴维不在家;鲍比犹豫着来到了他们相识的同性恋酒吧“伦敦之夜”的门口,正好看到戴维和一个新结识的男孩子亲昵地说笑着,从那酒吧里出来。这让鲍比原本就伤痕累累的心,被这爱情的背叛进一步刺伤了。不能说戴维的花心直接导致了鲍比的死,但是不能否认,戴维的花心是鲍比感到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而自杀的原因之一。同志们是不是都能明显感到:我们这个同志圈里对待感情的态度,相对来说没有已经很成熟的异性恋圈子里对待感情那么认真和专一?这是不是会造成原本就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同志们自觉不自觉地内耗伤害呢?
如果说鲍比最后留给我的更多的是伤心和遗憾的话,那么,鲍比的母亲玛丽,给我的最终印象却是钦佩。她在沃纳溪市市政议会上的大段发言,即是她在看待同性恋问题上心里历程的概括,也是她作为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在痛定思痛之后向社会发出的呐喊:“同性恋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原罪,同性恋者被处死后要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如果他们希望改变,他们可以被治愈,远离邪恶之路;如果他们愿意远离诱惑,他们会再次变得正常;可如果没有用,他们就应该更加努力。这些话是我发现我儿子是同性恋者的时候,我对他说过的话。当他告诉我他是同性恋者的时候,我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天崩地裂了,我要尽我所能治疗他的病态。八个月之前,我儿子跳下一座大桥自杀了,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到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乏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当初在我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了。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友爱而高兴;在上帝的眼中,善良和爱才是一切。以前我不知道,我每次重复对同性恋者的永世咒诅,我每一次说鲍比是病态堕落的,都会威胁到他的安全,他的自尊、他的价值观被我摧毁了,最终导致我对他的伤害无法弥补,鲍比翻过天桥的人行护栏跳向了一辆重卡,当场死亡了。那不是上帝的旨意,鲍比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家长的漠视;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应该被剥夺的,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我要对教士们说: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会坐在你们的教堂之中,虽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聆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他们也许不会一般意义上地祈祷,而是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者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所以,当你们在家中或者教堂里念出“阿门”之前,应该先想一想,请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这位曾经愚昧的母亲,逐渐成了一位同性恋者的坚定支持者。她在1984年参加闻名世界的美国旧金山同性爱者大游行的时候,深情地对同性恋者们说:“我想对世界上所有的鲍比说,我把你们都当成了我自己的孩子,请你们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对我来说,你们都很特别,为了让这个世界为你们变得更好,更安全,我在努力着,答应我,你们会继续坚持下去;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天使。”
作为同志,我要说,同性爱者自己,应该更多地想一想:你的自尊、自爱、自强和自立,是不是具备?是不是足以托起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幸福,究竟更多的是取决于别人的理解和关照呢,还是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和把握呢?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想按照某些社会传统和标准去做一个完美的“好人”呢?还是更想做一个守法且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有思想、有主见的凡人呢?在我的眼里,不管是教会的保守,还是母亲曾经的愚昧,都不是杀害鲍比的最主要原因,是鲍比的自卑和懦弱杀害了他自己。
有的读者看了此片、读了此文之后会问我:你怎么会有那种同性恋意识下的自信认可和对家人坦诚的勇气的呢?总体来说,我有这样一个生活信念:天生的人的特点,无所谓是优点还是缺点;就像戏里玛丽说她的眼珠是棕色的,天生如此不能改变的道理一样,这就是我对同性恋认识的核心。既然是特点,自卑自怜又从何谈起呢?至于坦诚向父母陈述,我是这样想的: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生活的幸福,我是同性恋者,只能按照同性恋者特有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才会感到幸福,而我的幸福也是父母的幸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