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涌游记:三神大地连云港(2)

(2009-11-26 10:04:54)
标签:

海涌游记

连云港

旅游

分类: 海涌游记
    我在前文《三神大地连云港(1)》中,写到了我对连云港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字——神,具体说来是三神:神奇、神秘和神仙,并在其中说到了我的神奇印象的三个指向:天、地、人,也就是给人无穷想象的天,风光无限的地,和美丽俊朗的人。在本文中,我将继续给读者们讲述我对连云港之神——“神秘”的印象,这神秘也有三个指向,画、刻和女。
    我说的画,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些纸画,也不是我在前文里所说的,我从天空中捕捉到的那类稍纵即逝的云画;这里所说的画,与其说是用纤巧的笔画出来的,不如说是用坚硬的工具凿出来的,做画的载体也不是轻薄的纸张,而是厚重的山崖。出画的年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对这凿在岩石上的画的含义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这岩画被神秘地称之为“东方天书”;也正因为它的神秘和罕见,这岩画被列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连云港市连绵的山脉中的将军崖上,因此,被称为“将军崖岩画”。
   那么,这岩画都画了些什么呢?它的神秘之处又在哪里呢?为什么它被称之为难以读解的天书呢?我在将军崖上仔细地看了这些岩画,画面上的主要描绘有两大部分:一是人的头像和与人像相连的人像下方的麦穗样图案;二是由太阳和星星组成的天象图案。其中头像突出了两个部位:一是用发辫盘结的浓厚的头发,二是大而有神的眼睛。有讲解说,这头像是女性的头像,说明了那是母系时代的作品。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整个画面有一个主题——渴望。我觉得这是这个古老的海滨之地上,由经常出海打渔的男人们,在这里描绘的他们心中最渴望的记录;那是等待出海的男人们,在这山崖上等待出海的时候的作品。等待出海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天公不作美,海上风浪太大吧,渔民们不得不在此等待风平浪静的时候出行;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拿着随身携带的出海工具,在这山崖上刻画他们心中的感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感而发吧。他们的感触是什么呢?应该是他们最深的渴望。
    崖上所画的三个小太阳,最能代表他们的渴望了。太阳出来了,就意味着天空晴朗了,他们也就可以出海了,他们也就会有鱼满仓的收获了。而那些星象所表现的则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渔民在海上生活,需要借助于天象来辨别小船的方位和海上的航路;这种技能也和他们的收获和生存息息相关。
    而另外的一些人,则会在这生死难卜的捕鱼生活中,特别渴望家的温暖;他们渴望妻子孩子带给自己的那种温暖和情感,那些女人头像充分表达了男渔民们对女家眷的渴望。那些女人头像下面的麦穗样图案,正是中国古人所谓“民以食为天”的典型象征。连云港在历史上是以种小麦为主的,因此,这些麦穗表现了船民们对家乡麦田的向往。如果你看了何平的影片《麦田》之后,再来看这些麦穗图案的话,你就会更深切地感觉到中国传统的农作物麦子对百姓们意味着什么了;它既意味着粮食丰收之后的衣食无忧,又意味着合家团圆之后的温暖生活。因此,女眷带给男渔民的情感温暖和麦子带给男渔民们的衣食根基,是那个时代的男人们最大地满足和最深切地渴望。所以,我觉得这些画是那个时代简单朴实的生活环境下,男人们内心最原始、最朴素、最单纯也最热烈地想象和渴望。
    连云港的神秘之二是石刻。连云港境内有一座山,名叫“孔望山”;那是相传中圣人孔子登山观海的地方。山上有一神秘之地,就是摩崖造像;这些造像据考证,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比敦煌造像还要早三百多年。虽经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这崖上的石刻造像依然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更准确地说,它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组画;它不是画的一个人,而是画的一群人;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讲一系列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和佛教文化有关。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页:那是佛教文化登临中国大地的时代,也正因为有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的兴起,才会有之后盛唐时代佛教文化的登峰造极。这些造像的深刻丰富和精致浑厚,让我们想到了在东汉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作为中国大陆正东部一个登陆点的连云港,也在当时就成为了中外文化和商品进出的一个桥头堡。
    这些石刻造像是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而在此留下的?目前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我认为,这组造像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内连续完成的,而是由没有关联的多位作者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你一幅我一画地通过各自的想象又都扣住了佛教文化这个主题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汇合成了这大型的群雕作品。
    连云港的第三大神秘是有关一个女人的,她叫凌惠平,看到她是在连云港市的博物馆里。在几十年以前,我看到过一部纪录片,说我们国家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当时看到那历经千年而不腐的尸身,和尸身上那个时代的衣服,我觉得神秘极了,也惊叹极了!这样的神秘和惊叹,我在连云港市的博物馆里又重现了。这里陈列着一具2002年在连云港市的海州区发掘出土的双龙汉墓女尸,这是我们国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它也是在长江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我看到了从挖掘现场搬移过来的一墓四棺,其中一个是仆人棺,另外三个主人棺又分中间的男棺和两边的女棺;凌惠平的女棺就在男棺的左面,她的棺材也是保存地最完好的,少有腐蚀,棺里的随葬品中记载了她的名字——凌惠平。现代人像专家根据古尸所表现出的人物轮廓,绘制了一幅凌惠平的生前画像,那是一个典型的古代美女,明眸皓齿,亭亭玉立。看着这位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典美女,我想到了很多:凌惠平与和她葬在一起的那一男一女是什么关系呢?他们这个显赫的贵族之家的大宅门里,又有过什么样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呢?
    我这里说到了我在连云港三日游中印象最深的三重神秘的三个迷,其实,在连云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想不透、思不够、剪不断、理还乱的神秘想象,还有很多很多。也许那些迷是永远也没有答案的,其实没有答案本身也是一种答案,一种给观光者无限想象的没有标准的答案,一种给艺术家无限启发的随心所欲的答案。
    如果有读者认为连云港的神秘都是像这样静止的岩画、石刻和女尸的话,那就错了。我在后面的文章里将会给大家继续讲述我在连云港的所见所闻,等到看了我后面的文章之后,你就知道连云港的神采不仅仅有静止的也有流动的,甚至是鲜活的、活灵活现的。那是什么呢?请看我的连云港游记下篇《三神大地连云港(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