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先生和王女士1983年结婚。刚结婚不久,邬先生就发现王女士有些轻佻,她那见人熟的毛病,邬先生很是烦恼。不久,王女士怀孕了,但两人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这个孩子的露芽而变得更加密切。两人心里都明白: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随时都有可能在生活的风浪中倾覆。王女士给邬先生商量:“我们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下,还要不要生下这个孩子了?”邬先生肯定地说:“要生下来,我很喜欢孩子的,尤其喜欢儿子。生下孩子后,你什么都不要管了,就交给我好了。”几个月后,孩子降临了;正如邬先生所愿,是个儿子。邬先生也像当初承诺的一样,包揽了大部分带孩子的家务事。现在已经二十三年过去了,可邬先生仍清晰地记得,当初是他给孩子第一次洗澡的。
这种平淡又乏味的夫妻关系,邬先生和王女士勉强地维持了6年,就再也不想继续下去了。王女士又暂时有了新的最爱了,邬先生的老实本分在她看来太没有男人味了。离婚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两人都认为那是一种解脱。对离婚本身两人没有任何争议,对家里最重要的事情-儿子的归属,和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房子的归属,两人也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在这6年里,和儿子有更多接触、也深爱着儿子的邬先生,坚决地选择了孩子归他;王女士这几年本身就很少管孩子,对儿子并没有太多的感觉,那边的新欢等着结婚呢,邬先生要孩子,她正好落得个轻松自在。至于孩子的抚养费,双方的观点也是惊人的一致:王女士用放弃房产权为条件,以后不再给邬先生孩子的抚养费了。这一家人似乎把一切都理得很顺,好合好散。7年以前,那场婚恋本来就不应该开始的,好在这段时间并不特别长,双方也都还有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机会。从此后,两人就各走各的路、各过各的桥了。
离婚后,邬先生对婚姻心灰意冷的,看着只有6岁的聪明可爱的儿子,邬先生心想:这辈子也不要再结婚了,结婚太复杂了,自己很诚心,谁知道别人能有几份真心呢?还是带着儿子过日子简单。每天下班后,邬先生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儿子身上。这套房子原是家里的老屋,老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奶奶对孙子那是没得说的,疼爱有加;有时候老奶奶说:我这间房子将来就留给孙子了。一起生活了没多久,老奶奶就去世了。
孩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学习成绩虽不像邬先生想象的那么好,可儿子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大的麻烦;父子两人相依为命,也让邬先生感到了不少亲情的温暖。儿子初中毕业后不想上高中了,想早点工作;他选择了一所职校,想学点手艺,找个工作就行。孩子去了职校,一星期才回来一次,这让原先和儿子朝夕相处的邬先生一下子冷清了许多。一个人带孩子已经过了17年了,邬先生原以为对一个人的生活已经很习惯了,儿子这一走,他才觉得一个人形单影只的没个人说话,太寂寞了。这个时候,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张女士。
张女士的老伴去世了,她只有一个女儿,几年前嫁到韩国去了。张女士也去那边看了看,她觉得女儿那里的生活条件虽然好,可自己到了这个年龄,生活、语言和一切方面都定型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她没有归属感。女儿女婿天天忙工作,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就又回到了上海。她要在这个她出生、长大、又十分熟悉的城市里,找一份晚年的慰藉和快乐。朋友帮她介绍了邬先生。两人子女都不在身边,两人又都是很随和的人,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搭个伴、过日子、说说话,还时不时地有点性享受,这就行了。两人觉得都挺满意,也都觉得老了老了,找个合得来的老伴过日子挺好的。双栖双飞,比原先的单挑过日子要有味道得多了。
邬先生的儿子邬杰,每周末回来,在厨房里得心应手的张女士总是早早地就准备好了,烧两样他喜欢的小菜。张女士自身经济条件挺宽裕,也经常给邬杰一些花销,邬杰对这个继母没有太多的反感,觉得还行。这个家庭由于张女士的来临,不但没有生出什么矛盾来,反而使得老小两个光棍都感到了家的温馨、轻松和欢乐。
邬杰从职校毕业了,上海的工作很难找,一帮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在那儿等着没着落呢,他一个职校生太没有优势了。听人说广东挣钱多,邬杰和几个朋友一起到深圳去找事情做。此次南下深圳,确实很有收获,不过这份收获不在职业上,也不在钱上,而在人上、在情上。正是情窦盛开的年龄,你情我意的,很容易两情相悦。这年头职业是越来越难找了,房子也是越来越难住了,可人却越来越好找了。原来都藏着掖着的,看不出谁要情、谁没情,现在都放开了,要的人也就很容易凑在一起了。邬杰看到在深圳过日子要比原来在上海更难,工资虽然比上海高一些,可是,住房却比上海贵多了;他那点微薄的薪水如果要租房子,就剩不下几个钱了。想想家里的老房子,邬杰带着女朋友又回到了上海。邬杰给老爸说,他要让女朋友住到家里来。
邬先生对此有很多考虑。一是,他现在又成家了,邬杰和老伴相处得再好,毕竟不是亲生母子,如果邬杰的女朋友再住进来,这以后的三代人关系可要比原配夫妻和儿子媳妇的关系要复杂多了。原配夫妻和儿子媳妇还矛盾多多呢,不要说这再婚家庭了。二是,这老屋地段很好,但面积不大,一下再添两三口人,大家都会觉得不太方便。邬先生想得很多,也很实际,而邬杰到底是个毛头小伙子,不是很明事理。父亲原先当然是样样仅着他了,可是,父亲又有老婆了呀!继母表面上再和颜悦色,毕竟和自己隔血隔肉的,父亲当然要考虑继母的感受了,不可能再把一切都给他了。这种自私也是每个再婚者都会有的;这种自私也是每个再婚者最让原来的子女伤心的地方。原来捞顺了的子女会感到:自己的父母被一个陌生人一下子夺走了。难怪父母再婚,子女十个有九个要反对呢。
邬杰和父亲商量了几次,父亲嘴上说对姑娘的来历不太清楚,不能轻易让这姑娘住进来,心里想的那两点,邬先生当然不便说出来了。邬杰虽然在上海很快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可那薪水吃喝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在外租房又太吃力了,他还是想带女朋友回家里住。父亲几次三番的拒绝,邬杰急了。一天,又为此争吵的时候,邬杰指着父亲的鼻子大声说:“奶奶原来说过了,这房子也有我一间。”邬先生看到他含辛茹苦独自带大的儿子,居然为了一个小姑娘,要和他争财产,他也毫不客气地说:“这房子没有你的份,也不能让你带别人来住。”邬杰急了:“我还是不是你的儿子了?我看你越来越不把我当儿子了。我们去做个亲子签定吧?鉴定出来,我是你的儿子的话,我的房产部分一点儿也不能少。”那天下着大雨,邬先生听着儿子这寒心的话,决定就和儿子去验一场真假。父子两人带着各自的气出了家门,一起去做亲子签定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那天,邬先生正好在家,鉴定中心的一份快递到了。这一个星期让这对父子冷静了许多,也缓和了许多;当初气头上的亲子签定,谁也没有太当回事。邬先生漫不经心地打开了快递袋子,抽出里面的鉴定材料;扫了一眼,邬先生一下子惊呆了:DNA签定的结果,排除了他们二人是亲生父子关系的可能性。真是晴天霹雳!23年的养育,多少期待、多少付出、多少心血、多少希望,被一份鉴定书变得毫无意义了。
邬杰回来了,看到呆坐着的父亲和白纸黑字的鉴定,他什么也没有说,一声不响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走了。之后,他只是过几个星期打个电话回来,问候一下父亲,不再回家了。气愤之中的邬先生不能怪儿子什么,儿子没有任何的错。邬先生没想到17年前就已经结束了的婚姻,会一直影响到现在的生活;前妻欺骗了他,也把他整个的人生都改变了。
17年没有再见面了,再次相见是在法庭上;两人变化都很大,也都百感交集的。邬先生提出:王女士欺骗了他的感情,也欺骗了他的亲情,现在所有的伤害后果都需要由王女士给以赔偿;他按上海市家庭生活的平均花费,来计算独自抚养儿子的支出,他向王女士索要抚养费、教育费共16万元,另要5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费。他要求王女士和邬杰也一起去做亲子签定,看是不是出生的医院抱错了孩子。而王女士直接了当地告诉邬先生:“这孩子本来就不是你的,我也不会去做亲子鉴定的。你当时就知道孩子不是你的,但你说,只要是儿子你就要。所以,我没有责任。”
法院审理此案后,作出了一审判决:王女士应支付邬先生孩子的抚养费、教育费共11万元;精神损害赔偿费4万元。
邬先生对记者说: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现在再想去生个亲生儿子,还能生得出吗?
这个案子虽然有些离奇,不带有普遍性,但是,在现在人们对感情和性看得越来越随便的情况下,准备离婚的夫妻,有选择性的用亲子鉴定的方法,来明确孩子的血缘关系,并非是多余的。鉴定出来了,再考虑子女随哪一方生活就没有今后的遗憾了:鉴定出来不是双方的孩子,离婚后孩子还是随亲生父母生活更好。另外,我也看到很多的故事,说在医院抱错了孩子,为了防止这种差错,新生孩子出院回家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去做个亲子鉴定。
此案还有另一个思考。有人在结婚的时候,会抱着一种很随便的态度,轻松地说一句:好就好,不好就离。其时,婚姻和家庭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结了婚有了孩子,离婚时既有财产的重新分配,也有孩子的抚养问题;其后,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再婚。没带孩子的一方,会让人认为是二婚;带孩子的一方,孩子让人嫌弃不说,又很难让孩子和继父母形成如同亲生父母一样的亲密关系。如果再加上这个故事里所说的这些麻烦,亲属关系就会更复杂。所以,我希望人们在初婚的时候,尽可能地考虑得多一些;而一旦结了婚以后,不要轻易地选择离婚。
有些男人喜欢婚后朝三暮四的,有些女人喜欢婚后水性杨花的。也许这些多情的男人和女人们都忘了一点:年轻的时候再折腾,到了老了,人是要伴着走的。我们常说一句话:背靠大树好乘凉。夫妻越老,就越成为彼此的大树。在年轻的时候,是极力地护它养它还是砍它剁它,直接影响到树的茁壮和牢固。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珍惜背后这棵大树,使这树过早地折了,过早地倒了,过早地死了;等老了想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大树可靠了。我看到太多的故事中,青年或是壮年的男女,没有意识到:夫妻互为身后的大树,子女只是树上的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