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孩丢了狗也丢了魂,各有各的活法

(2007-08-24 12:56:03)
标签:

时事评论

女孩丢了狗

 

                                   

    大家先请看《新民网》上的这篇报道:

                              为了一条狗 19岁女生放弃读高校

“凯凯,我好想你,你到底在哪里?”昨日下午3时,陈家坪汽车研究所大门外的谢陈路上,19岁的林翔无精打采地走在人行道上,不停地低声呼唤。

昨天是她的爱犬——凯凯走丢的第82天。两个多月时间里,林翔寻遍了市区所有狗市,凯凯仍杳无音信。为寻找爱犬,今年参加完高考的林翔昨日毅然决定:放弃去外地读高校,复读一年考回重庆。

今年6月15日晚8时许,在上海参加完高考的林翔乘火车回到重庆,刚到汽研所家属区楼下,父亲林铿脸色突然一变,轻声告诉她“凯凯丢了”。林翔当即如五雷轰顶,变得失魂落魄,“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上楼的。”

父亲说,凯凯于5月30日晚在家属区内失踪,当即让小区保安四处寻找,直到第二天凌晨4时,都没有找到。因害怕影响林翔今年参加高考,一直都不敢告诉她这个消息。

得知爱犬失踪,林翔回到重庆的当天晚上就在中国宠物重庆频道上发布寻狗帖,并开出3000元酬金。

林翔说,凯凯是条苏格兰牧羊犬,是她在2003年7月非典期间,在大渡口区狗市花200元买下的。几年时间里,凯凯已经成为她们家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它的地位,几乎与我在家的地位相当。”

8月5日,林翔收到了来自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的入学通知。开学在即,林翔却作出了惊人的决定:放弃去上海读书,重新复读,直到考回重庆读大学。林翔说:“我只想找回我的凯凯,它是我一生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即使找不到,我也想能够离它近一些,感受它均匀地呼吸。”

    看了这篇报道,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十九岁的成年女孩,怎么会为了一只狗,连考上的大学也不想读了呢?其实,人们对某些人、事与物的迷恋极端了之后,都会产生一些让人似乎不可思议的现象来。

    我们在现实中,和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都能看到各种痴迷的现象:

    有人痴迷于宗教。尽管从来也没有看到过,也没有感到过那些神仙在哪里,究竟什么时候显了灵,给自己帮了多少忙,还是无怨无悔地、义无反顾地,终身崇拜和信仰着它。为此,不惜路途遥远、历尽艰难地去心目中的圣地朝拜。是信仰的痴迷在支撑着他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有人痴迷于爱情。为了一个偶然遇到的人,他(她)愿意为她(他)做一切事情,牺牲自己的一切;愿意终身追随她(他),愿意和那个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原本清醒和理智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什么都不顾了。曾经在父母面前听话乖巧的孩子,突然之间好像不认识父母了。谁反对她(他)的决定,谁就是他的敌人;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如果挡着,她都会用一切努力去推开面前的阻碍。爱情把一个原本温顺的人,变成了一头疯狂的野兽。

    有人痴迷于性欲。所有的兴趣、所有的金钱、所有的人生努力,似乎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欲壑难填的性欲。为此,不惜抛家别子,不惜冒着法律的风险敛财,只要那没完没了的性欲能得到满足,一切都在所不惜。

     有人痴迷于孩子。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所有财富,包括房屋、积蓄在内的所有财产,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然后再献上自己的全部精力;只要孩子高兴,只要孩子出息,只要孩子幸福,愿意做一切事情。甚至当孩子得到了一切之后,将痴迷的父母赶出了家门,父母也无怨无悔、在所不惜。

    有人痴迷于收藏。把能搞到的钱,把能拿出来的场地,全部用来收藏某种玩意儿了。为此,家里成了博物馆也成了储藏室。尽管人生只是一个短暂的周期,还是有人认为自己是会永远收藏下去的。收藏成了全家的核心,也成了生活的价置所在。

    有人痴迷于赌博。把自己的全部财富和整个人生的辉煌,全都押在了赌桌上。昏天黑地地赌,倾家荡产地赌,似乎除了赌博之外,任何人和事都不再存在了。

    这样的痴迷,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有人可能认为,这些迷人、迷事、迷物之间没什么关系,我却认为所有的痴迷都是基于人的一个本性,那就是人的精神寄托。至于精神寄托的高尚和低级,合法和非法,那只是表现形式而已;从根本上来说,人都要相信点什么,想着点什么,心里才不会觉得空落落的,才会觉得充实。每个人迷恋的东西和迷恋的程度都不一样,一旦迷上了,都是很难改变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本文开始的时候,说得那个十九岁的姑娘了。她非常爱那只狗,她觉得那只狗能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和精神安慰,所以,她不能没有那只狗,她愿意为它舍弃一切。这是又一种痴迷。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身就带有某种痴迷的天性。民间对此早有发现,这也是所谓“三岁看到老”的说法的根据所在。迷得东西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内容,自然将来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可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出息了;而迷的是被认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将来就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也就会是人们通常说的没出息了。

   说三岁还太晚了,民间还有更早的测试方法,让满月的孩子抓东西。把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小东西合盘托出,盘子上有笔,有荷包、有糖果还有小玩具等等。刚满月的孩子说不出什么,但是,他却可以在天性的支配下,抓他喜欢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来,这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了。

   人的天性太神秘也太难以琢磨了,只靠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并不解决根本的问题。不过,我倒认为:不能人为地左右天性,才更合乎自然的要求。否则得话,大家都想去做同一件事情,其它的事情谁来做呢?上面那个姑娘为了一只狗,去外地读书也不想了,这没什么奇怪的,有人可以爱人,有人可以爱事,当然有人也可以爱狗了。也正因为有了爱狗姑娘这样的人,才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采。我们需要有的心态是包容:想读书的人,尽管去读书;想爱狗的人,尽情去爱狗。我希望看到的社会,是在法律的柜架内,个人做个人的事情,谁也不要干涉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