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在囹圄里的大学梦

(2007-07-14 12:48:09)
标签:

高考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乡,有一户李姓人家。父母亲加上两个儿子和一个小闺女,虽说家里很清贫,可大家平平安安的,日子过得挺顺畅。父亲老李头虽然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可他不像一般农民那样心思浅,他很早就有一个想法,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去,让孩子别像自己那样,再在地里刨一辈子的食。

   于是,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老李头就下狠劲儿地逼着孩子读书。两个儿子中,小儿子李天卿更有灵性,老李头也就对小的更用心一些。他常把天卿带到家门口的大草垛前,让孩子顺着梯子爬到草垛顶上;然后,他再把梯子撤了,孩子在草垛顶上没啥可玩的,没有了诱惑,就只能一门心思地读书了。天卿常常要在那草垛顶上待上一天,黄昏时分,已经看不见书上的字了,父亲才会搬过梯子来,让儿子下来。

    到了高三,天卿更是玩命地冲刺了。每天晚上不读到12点以后,不睡觉;早上三点钟不到,又爬起来看书了。现在李天卿还记得,那时候甭说倒下了,就那么站着,随便往哪儿一靠,就能睡着觉。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的寒窗、十年的苦,十年的拼搏、十年的功。1991年8月31日,吉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降临在了这个清贫中透着耐力和韧劲的农家小院里。天卿高兴极了,他终于可以走出大山了,终于可以圆几辈人的大学梦了,终于可以让操劳一生的老父亲感到欣慰了,终于可以让含辛茹苦的老母亲舒一口气了。

   为了弟弟读书,自知家里底子很薄的大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准备也像父亲那样,在大山里待一辈子了,他准备也像村里大多数小子一样,娶妻生子过他们熟悉和习惯了的日子了。人家给说了一个姑娘,大哥和姑娘见了面,也定好了日子,就等着把姑娘娶过门了。

   天卿就要去读大学了,全家人张罗着要给这个全村至今唯一的大学生,办一个风光的大会餐,让父老乡亲都来吃喝热闹一场。大哥一大早,就跑到镇上的集市里,去采购请客的菜去了。中午,大哥满载而归了。大哥兴冲冲地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一扭头,他看见了邻居家的一头牛,正在自家的菜地里吃着呢。他就跑过去轰起了牛,邻居家的小子赶过来,与大哥发生了争执。这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哥气狠狠地说:“下次再不把你们家的牛看好,我就把牛杀了,吃肉。”邻居小子也不含糊,两人越说越气,说着说着就骂上了,骂着骂着又动起了手。邻居小子够蛮的,一拳砸过去,把大哥打倒在地。

   天卿在旁边看到了,他气得血往上涌。年轻力盛、血气方刚的十九岁大小伙子,最容易犯冲的年龄,在气头上,他来不及多想,随手抄起一根木棍,照着邻居小子的头上,狠狠地砸了一棍子。邻居小子被砸倒了,被砸伤了,被砸死了。这下可闯下大祸了。李天卿这冲动的一棍子,把全家人的生活都打翻了,把全家人的命运都改变了。

    正常运转着的家庭生活,和正在朝高处走的李家日子,以及就要走出贫困和艰难的李家人,随着这一棍子,全部都翻转了。兄弟两个因为故意伤害致死罪,一个被判了无期,另一个虽是有期,但也是15年的长刑。老李头闻听此讯,心说:全完了,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努力、几十年的苦心,全都在一棍子之后化为乌有了。他伤心地撕掉了孩子那用十年的汗水和辛苦换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李老太也绝望极了,今后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呢?她想到了自尽,想用上吊来摆脱这没有任何希望的日子。老头拦住了老太,老头说:“你再去了,我还活个什么劲儿呀?”这个原本就屋漏的人家,偏偏碰上了连阴雨。

    1991年,李天卿和大哥一起入狱的;五年以后的1996年,一个机会终于来了。吉林监狱和吉林师范学院合办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班。在监狱里,通过自学考试也能拿大专文凭了。李天卿拣起了自己已经破碎了的梦,又想把那梦的碎片重新粘贴起来。虽说本科大学的之梦很难再实现了,但是,能拿一个大专的文凭,将来出去也有个专业呀!他很积极地报了名。可是,读书是要花钱的,那一千块钱的学费,对于已经家徒四壁的李家来说还是显得太昂贵了。没有钱就上不了学,这时候,李天卿想到了一个人,只有她才更有可能帮自己圆大学的梦。

    这个人就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女记者韩林,她曾经到吉林市监狱里采访过李天卿。没有办法的办法,李天卿给仅仅只是采访的时候说过几句话的韩记者,写了一封言词恳切地求援信;他希望韩记者能资助他一千元上学的费用。

   韩记者没有马上答应,她专门跑了一趟大山里的李家。看到李家家徒四壁的穷困日子,看着在困境中挣扎着的李家二老,吃着二老为她已经是尽力而为准备的馒头和菜,她太同情这个善良而自强的家庭了。勉强吃了半个馒头,她再也吃不下去了。韩记者很快就给李天卿寄去了一千元钱。收到钱后,李天卿感激极了,他饱含深情地给这位年近半百的女记者写了一封长信,并在开头亲切地喊着:韩妈妈。虽说在吉林那地方,有儿有女的人,不兴认干儿干女的;可为了给刑期漫长的犯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她还是认下了李天卿这个干儿子。从此以后,韩林经常到监狱里去看望李天卿,甚至有一年,她自己的女儿要高考了,她也没有像别人家的父母那样接送孩子,而是拉上老伴又去了监狱。

    李天卿不想再失去这难得的机会了,他拿出了当年高考的劲头,拼命地苦读着;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完成了自考大专的12门功课,顺利地拿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文凭。同时,为了早日出狱,他拼命地努力着,得到了两次减刑的机会。1999年初,在坐了8年的大牢之后,李天卿终于由于在大墙内积极地表现,获得了假释出狱的许可。人出狱回家了,而他和他的韩妈妈之间,缘于大墙内外而结下的母子之情,一直延续到了大墙之外。他不再喊韩妈妈了,而是更直接地把韩林叫妈妈,他也经常去看望他的韩妈妈。现在,李天卿是吉林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他曾无限深情地写下了一篇文章-《衷情送给韩妈妈》。

    这个故事,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十年寒窗之后,正在等着进入大学的孩子,能够看到。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付出许多年的艰辛和许多的努力;但是,人往往又会受到许多的诱惑,让人可能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希望那些即将报道的大学生们,或是在校读着的大学生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面对生活中的摩擦,和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千万要理智、理智、再理智一些。不然得话,可能为了一时的气顺,把一辈子都搭上了。李天卿如果91年上了大学的话,95年大学就已经毕业了;如果再读研究生,98年也读出来了。可是,他却到99年才出狱。从19岁进去,到27岁出来,他把8年的锦绣年华,都交给了大狱;这8年的时间,是人生中最精华的一段,而他只能伴着铁窗度过了。这个代价太沉重了、太巨大了,他一生的命运,和他们全家人的命运,都为这一棍子而彻底地改变了。

    也许有人会说,李天卿现在作编辑不是挺好的吗?问题是,像他这样一时冲动铸成一生大错的人经常会有,但是能像他那样遇到韩记者的人,能像他那样得到像韩记者那样的好心人的帮助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如果没有韩记者的帮助,他不但没有钱去读书,凭他在档案中记载的重刑犯的履历,他能进入杂志社作编辑吗?

    李天卿是不幸的,他没有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那张吉林工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李天卿又是幸运的,上帝给了他一场灾难的同时,又派去了一个把他从灾难中领出来的引路人。现在李天卿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地给我们讲述他当年的故事了;但是,如果没有偶然认识的韩女士的帮助,他现在能有心情给我们讲故事吗?怕是他将伴着悔恨的泪水,度过他的一生吧。

    李天卿的一时冲动,可以让很多人从中看到自己以前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影子。能理智当然最好,万一失足落进深渊,千万也别忘了,能想法爬上来的人,就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里面既有自己的努力,又最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已经摔倒了,能够爬起来,可能比从来没有摔倒过的人,更多了一份承受磨难的能力和耐力,也更多了一份坚强和豁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