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当今中国影坛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导演,那就是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两个人的成功有相同的地方:一是两人都很有才华,有着超凡的艺术领悟力和鲜明的个性;二是赶上了一个开放的时代,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认识,而在他们之前的某些同样具有才华的导演,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三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可以充分地运用他们前辈的导演们所不能运用的技术手段,来制作他们的影片,而使他们的影片较之前的影片更为华丽、也更为壮观;四是要感谢上帝对他们的垂青,每个人的成功都要有机遇,他们赶上了。正是这种才华加机遇,使他们成为了中国当代电影的领军人物。
但是,两人又有着非常明显地区别,我觉得其中最典型的一点,是两人对男人和女人的审美和感受非常地不同;这也使得两人的电影,呈现出明显的重女轻男,或是重男轻女的现象。我们可以具体地来看一下。
首先是在电影故事的选材方面,两人一个爱女戏,一个偏男戏。
我们都知道,故事片都需要有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的结构和内容,却可能对男女两性侧重不同。比如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就是最典型的偏男人戏的影片,几乎所有的戏都在男人身上;而另一些影片,比如美国影片《紫色》,几乎所有的戏都在一对黑人姐妹的身上,男人是戏里的陪衬;当然,更多的戏,还是男女都有精彩表演和亮相的,比如《乱世佳人》和《泰坦尼克号》等。
一个导演当然不可能每个电影都是一个套路的故事,但是,从一个导演的代表作,和主要影片,以及大部分影片的故事选择,还是可以看出来,导演对男女戏份的偏爱。张艺谋和陈凯歌在影片故事的选择上,对男女角色的喜好,明显地不同。
张艺谋的电影几乎都是为女人度身打造的故事。比如他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等等。这些戏里面,男人的出现更多地都是为了烘托女性,男人不过是戏里的点缀和陪衬。
《菊豆》的片名就能看出戏眼在女主角菊豆身上,戏也主要是为菊豆设计的;至于菊豆那残疾的老丈夫,和她那偷情的情人,以及她和情人的儿子,三个男人的戏,在这里都是为了表现她的悲剧,而作为陪衬出现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把张艺谋的爱女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但是,那个有着四个太太的男人,完全是个符号,不但没有任何戏,而且连露脸的机会也没有,只是偶然有个背影;满台都是四个女人,尤其是四姨太的戏。
《秋菊打官司》又是这样。秋菊那被踢伤了的丈夫,在戏里边不过是应个景而已,我们满眼都是秋菊东奔西跑的镜头,是秋菊那穿着红黑格子的上衣、包着绿头巾、挺着大肚子的形象,男人在哪儿呢?看过影片之后印象太模糊了。
《我的父亲母亲》导演更是偏爱女子,到了不顾影片主题的程度了。说是我的父亲母亲,谁能说说看过之后,你印象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整台戏里全是母亲的戏,穿着粉红的花袄,扎个羊角辫儿,在山里疯跑的母亲,和那些为她精心设计的,比如补碗的细节,像一幅风俗画似地让观众久久难忘。可是,同样精彩的戏,在父亲身上有没有呢?我想不起来。父亲成为一个背影,一个为了表现母亲、衬托母亲的背影,所有的戏都给了母亲。
《一个都不能少》还是这样。代课教师魏敏芝一个人从头忙到底,《一个都不能少》成了少了她一个不行。
《幸福时光》里,更是把影片的幸福时光,都留给了导演从成千上万的候选人中选出来的小姑娘-董洁。
也许有人会说,《英雄》呢?《英雄》里面的主要故事不是都在男主角们的身上吗?这不是一部男人戏吗?我认为,功夫片的题材,都很难把戏份全部给女主角,但是我们还是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张艺谋对女性的偏爱。我们可以想一下,这部影片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注意一下,电视里在介绍此片的时候,在回顾此片的时候,最常见的经典镜头是什么?最深的印象和最经典的镜头都集中在一个画面上,那就是张艺谋为两位女主角张曼玉和章子怡精心设计的一个场面,那漫天飞舞的黄树叶和两位女性身着的大红绸袍交织在一起、飞舞在一起,令人美得心颤,太漂亮了。那是张艺谋在他的戏里,忍不住为两位美女专门设计的一场戏,他太爱两位美女了,他要为他们留下永远的记忆。由于心至所致,他才能把这一小段简单的戏,表现得如此浪漫而瑰丽,而这段戏实际上就整部影片来说,是喧宾夺主的,无奈,张导演太喜欢他戏里的女人了。很多观众都有同感:这部戏里章子怡的全部戏,都是由于导演对她的偏爱而硬加进来的,把她的戏拿掉,对整部戏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张艺谋的另外几部影片,比如《红高粱》、《活着》、《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尽甲》等,这些戏里男女角色都有很多的戏,但是,充其量也不过是基本平衡而已,他并没有给男演员更多的戏,而对女演员的极力美化,却是一如既往的。看看黄金甲里巩俐的造型,我们就明白了。
而陈凯歌呢?他的电影故事,就明显地向男人倾斜了。《霸王别姬》里,一对从小长大的师兄师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爱与恨成了贯穿全篇的主线。女主角虽也是巩俐担纲的,但是,没有了导演的偏爱,她的光彩就大为逊色了。我们看了都会觉得,程蝶衣和段小楼才是美好的一对,而巩俐饰演的妓女反而是一个插足的第三者。由于这个故事本身的结构,我们把全部的同情都给了那只能在戏里作夫妻而不可能在现实中作夫妻的师兄弟。这里没有女人的光彩,只有两个男人欲说还休的感情。
最近这部引起广泛争议的大片《无极》里,用了一大堆光芒四射的男星们,包括了日本的真田广之、韩国的张东健、香港的谢霆峰和大陆的刘烨;戏里也有一个同样大牌的女主角张柏芝,可是她的戏又一次在男人的海洋里被淹没了。
陈凯歌的其它影片也是主推男人戏。比如《荆轲刺秦王》里的群男戏;《和你在一起》里,那个学小提琴的男学生和他的老父亲,是故事里仅有的角色;至于《大阅兵》和《孩子王》,更是完完全全的男人戏了,这些戏里连陪衬的女人都没有了。
其次,两人在造星方面,也是一个爱女星,一个宠男星。
张艺谋捧红了那么多的女明星,巩俐、章子怡、董洁等等,甚至人们有了“谋女郎”的专称,这与张艺谋倾心倾力地通过故事、通过画面、通过造型,极尽所能地美化他的女主角是分不开的。而这些角色,又是由他从人海中选出来的,不能不说他对女性有着独特的审美眼光。正是由于他心里太爱女性,他才会用他的镜头去完美地表现女性。正如大画家和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由于太爱男性,而把男性画得和雕得美轮美奂的道理一样。人的审美表现是审美意识的结果,张艺谋太爱女人了,太会看女人了,太了解女人了,也太会表现女人了,所以,他才不断地制造着美艳的谋女郎的神话。
张艺谋由于太爱女人了,而忽略了男人;由于太懂女人了,而忽视了男人。结果张艺谋的两部作品,比如《有话好好说》和《千里走单骑》,成了他唯一的两部男人戏,也成了他最失败的两部作品。《有话好好说》尽管有姜文出演,结果一个让人们说故事太散、太乱,镜头乱晃;而另一部《千里走单骑》,尽管有大众情人日本男星高仓健主演,也尽管有为宣传此片而在主要拍摄地丽江搞的大型宣传活动,结果还是由于张艺谋在男人戏上的偏弱,而导致此片完全没有了他加在女人片上的那些光芒,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枯燥、也非常单调。
而同样的视角,我们再来看看陈凯歌。作为一个男人,他打造的女明星在哪儿呢?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歌女郎”。作为男性的大导演,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捧红的女明星,那么陈凯歌捧红的女明星在哪儿呢?哪位女星是因为出演了陈凯歌的影片,而走红的呢?
陈凯歌在三部影片中用了巩俐,《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但是,巩俐最被人称道的角色,没有一个是陈凯歌的戏里的,无一例外地都在张艺谋的戏里。这和导演对女主角的重视程度,对女主角的戏份安排,和对女演员的镜头处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巩俐由于出演张艺谋的影片,而在国际影坛频频获大奖;而她也演了那么多陈凯歌的影片,至今却没有获过一个奖。人们甚至误认为,巩俐只演过张艺谋的影片,而没有出演过陈凯歌的影片。还是张国荣的男主角,还是巩俐的女主角;还是张国荣在前台风月无边,还是巩俐在戏后暗然失色。同一个女人、同一个巩俐,在张艺谋的戏里,成了一枝独秀的花魁女;而在陈凯歌的戏里,却成了陪衬男主角的绿叶。
再反观陈凯歌戏里的男主角。就像张艺谋太爱他的女主角巩俐和章子怡一样,陈凯歌也特别宠爱他的男主角张国荣。继《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又为张国荣度身打造了一部影片《风月》。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风月》,陈凯歌都太宠爱张国荣了,镜头中那如梦如幻的造型和形象,极尽所能地表现出导演对角色和演员的喜爱。陈凯歌现在又在打造他的《梅兰芳》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在陈凯歌看来,最适合饰演梅兰芳的,怕还是张国荣吧?可惜晚了一步。
我们经常会忽视人对男性和女性的偏爱,对人的审美的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对所有人都存在。艺术家如此、管理者如此、普通人也如此。我指出两位导演的偏爱,并非我认为谁更好,而只是说,由于两人这种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两人在选择剧本的时候、选择演员的时候,就会很不一样。这是一种特点,属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对两性的偏爱,去选择我们喜欢的片子。而我对他们的影片都很喜欢。作为同样在陕西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我喜欢张艺谋影片中的那种质朴、厚重和大气,那种对民族风俗的推崇和热情;作为同样更懂男人的人,我非常喜欢陈凯歌在影片中对男人的表现,和对男人由衷地赞美,正如同样是大导演的李安对男人的偏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