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俪助学事件引发施恩者困惑

(2006-12-23 13:52:38)

孙俪助学事件引发施恩者困惑                           

  这几年,有关捐资助学的事情引发的纠纷很多。

  我有一个四川的网友叫方虎城。他告诉我,他曾经资助了一位当地的贫困大学生。该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在成都一家机关单位找到了工作。方虎城有一次路过他们单位去看他,等了半天,他才从楼上下来。在办公楼的底楼大堂里,和方虎城敷衍了几句后,就爱理不理地走了。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他连句客气留饭的话也没有。这事让资助他4年上大学,花了一万多元的方虎城非常地伤心。

同样的事情,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也看到不少:
   2001年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今年毕业的小唐,由于家境贫困,十年以前上中学的时候起,就得到四川一位以卖茶叶为生的吕老汉的无私资助。吕老汉自己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为了帮助小唐,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地采茶卖茶。上大学后,小唐除了得到吕老汉的捐助之外,还同时得到了来自社会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捐助,总计5万多元。这些钱,小唐用来交了一、二、三年的大学学费;买了一个1100元的手机和一套1000多元的西装;玩电脑游戏也花了不少钱。以至于最后一年的学费都没有交。临毕业了,小唐再次向吕老汉提出要求,说“再给我9000元”,吕老汉对他过高的花销表示怀疑,就将此事告诉了记者,记者的调查让吕老汉十分寒心。
    还有一件更早些的事情,也是我们国家比较早的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捐资助学事件。此事同样是发生在四川。一户人家有三胞胎姐妹,名字分别为东、方、红;因此,人们又叫她们东方红姐妹。这户人家母亲早亡,父亲又因车祸意外残疾,生活十分困难。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的捐款源源不断地寄往东方红姐妹家。拿到了资助款,三姐妹也从开始的温饱难以解决,变成讲究吃穿;残疾的父亲也对田里的劳作不再感兴趣,而沉迷于麻将桌。

这段时间引起网民关注的孙俪助学事件,从实质上来看,和我上面提到的事例没有太多实质上的差异。

这件事情简单说是这样的:青年影视演员孙俪和她的母亲邓女士,捐助从四川山区考入上海水产大学的贫困学生向海清;由于孙俪母女在捐助了向同学两年之后,突然中断了捐助,而引起向同学的不满。此事件是由重庆电视台记者邱朝举在其博客中披露向同学的来信,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向海清是这样叙述事件的:

“自2002年您(邱朝举)给我拍摄的内容播出后,给我带来的是希望、激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温暖!邓阿姨(孙俪的妈妈)是这中间给我很大物质帮助的好心人,当从老师手里拿过邓阿姨寄给我的500元捐款的那一刹那,那一刻永生难忘!接到捐款后,我当天给邓阿姨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我的感谢之情。阿姨还是耐心地跟我讲话并在电话中说要我努力学习,她和姐姐(孙俪)愿意承担我所有的学杂费用,直至我大学毕业,要我从今以后不要再担心学费了,一定帮我圆大学梦!邓阿姨和姐姐在我入学(考入上海水产大学)前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并说只要差钱就给她们打电话,并给我交了学费,生活费按月寄给我。来学校后,辅导员刘小牧老师指定我做班长,经过阿姨准许后我担任了班长,后来由于表现较优秀被吸纳为院学生会外联部任学生干部。而就在此刻阿姨则要求我不要做学生干部了,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并要求我退出学生会,原因我是一个穷孩子,第一个月用了90元的电话费(由于大家都是新生相对陌生,班长要去熟悉和认识每位同学,因而多用了电话费),后来我表面上答应阿姨不做班干部了,但事实上我仍然在做学生干部工作。刚开始入学时阿姨告诉我不要太节约,并告诉我没生活费后就打电话给她,但是每月只保障最基本的费用500元左右。9月份阿姨寄给了我500元钱,由于我先前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在学校注射乙肝疫苗花了175元,后来生活费就不够了,当姐姐的助理打电话给我问我生活状况时,我说自己只有二三十元钱了,并告诉她注射乙肝疫苗的事情。接着阿姨打电话给我说我很烦,只知道向她们要钱,并说我用了她们很多钱了,说我应该想办法不向她们要钱,要有自尊!阿姨在电话中说她养的宠物狗都比我听话!”

对此事件,孙俪的经纪公司这样说:“孙俪母亲是2002年在重庆卫视看到一个贫困生特辑节目决定开始资助。而孙俪当时只是在《玉观音》崭露头角,家里并不是很富裕,不过她还是甘愿掏钱出来捐助。据了解,这几年,孙俪妈妈每个月都是无偿给小张寄钱寄衣服以及一些学习用品。经纪公司强调,虽然小张说每月500元的资助费,其实每月都超过这个数目。当年小张第一次没考上大学,后来第二年才考上了上海水产大学。为了奖励他考上大学,孙俪妈妈还送给他一部手机。9月开学,孙俪的妈妈还特地8月就把他接到上海,找来计算机老师帮他补习计算机知识,还让孙俪的生活助理带他游上海。至于为何去年12月后不再资助小张,孙俪的经纪公司表示,学习上小张需要帮助还是愿意资助的,但他已经年满18岁了,生活上应该学会自理,所以去年年底孙俪停止了资助,希望培养他正确的人生观。资助事件曝光以后,双方没有联系沟通,但孙俪会履行诺言,资助张海清完成大学学业,只是可能会选择将学费直接交给校方的方式来实现。至于生活费方面,小张已经是成年人了,他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自立。”

捐资助学事件虽然不断引发社会舆论,但是公众对此类事件做出评判时,有一些传统观念本身是错误的;用错误的观念来评说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难免会感到困惑和不解。

那么社会公众评判的观念中什么观念是错误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观念是习惯性思维的结果,但却是错误的。这两个观念,一个是认为施恩有报是天经地义的;另一个是把贫困人群很自然地想象成品格高尚的人。

虽然捐助者往往说:“只要受捐助的孩子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将来用他的知识和能力回报社会就行了。作为捐助者,我不图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但是,人们在评判受捐助者的反应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用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我为你付出了钱物,你不图感恩反而忘恩负义,这样太没有良心了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你没有捐助过的人对你冷漠,甚至恶语相加,你会有那样的气愤吗?所以,说不图报恩,实际上施恩者都难免在心里期盼着某种程度的报答,或行动或言语。如果没有得到行动的回报,反而作出恩将仇报或者无所谓的举动,甚至连最起码的报恩的话语也没有,就会使捐助者觉得非常地失望。

我们不是经常说到这样的事情吗?在公交车上你给别人让了一个座,那人连句谢话也没有,甚至你站在他的旁边,他要下车了,他也没有客气地给你招呼一声,让你坐下;这让你让了个位子之后,心里很不高兴。一个让位子的举动不可能让接受座位的人有其他的感谢表示,几句谢话是最起码的;但是,如果接受座位的人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你会觉得心里很不平衡。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来。媒体已经报道过多次的,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比如,被坏人伤害或是落入水里呼救的时候,好人奋不顾身地上前救助,结果救人者为此致伤或是牺牲了,而得救者连个谢的表示也没有;更有甚者,被救者趁乱悄悄地溜走了,让受伤或是牺牲了的见义勇为者和他的亲属们伤心不已。媒体不是讨论过很多次了吗?话题是“让见义勇为者流血但不要流泪”。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些年没少看到吧?

在我看来,见义勇为者的伤心,和捐资助学者的伤心,实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就是施恩者渴望回报。当然,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要求,更多地是希望精神上得到慰籍。如果施恩者完全没有任何回报的话,他们就会感觉很失望。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就像国家对于英勇作战而牺牲的人,要给他们一个称号,一个荣誉,一份奖金等回报一样;否则得话,军人就会觉得牺牲的不值。这几年重奖举报者,提供线索者,也是同样的用意。但是渴望回报的人们往往想错了一点,不管是为国家做事,还是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做事,都可能有两种结果,得到回报或得不到回报。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是有人在为得到一个见义勇为的称号努力了许多年而没有结果吗?个人回报的变数就更大。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过河拆桥的事是很常见的。如果只是个别的,那可能也不会有过河拆桥这个成语来形容完事以后忘恩负义的人了。可见忘恩负义的人是一批人而不是几个人。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并不了解对方是怎么样一个人;所以,可能会碰上知恩图报的人,也可能会碰上忘恩负义的人。碰上哪一种人都很正常,问题是如果碰上前者的话,往往人们就不说了;而碰上后者,则觉得气愤不过。就像好事传不远,坏事传千里的道理一样,说反面的事例多了,就会显得忘恩负义的人太多,其实两种人都有。问题是,施恩者自己开始要想明白了,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

我的做法是,如果做了善事,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反应,也尽快地把这件事忘掉,好像从来也没有做过这件事一样。我在大学教了18年,教过的学生无数,其中有很多在上海的各级各类司法机关中工作,有的已身居要职。我现在还在做律师工作,有很多事情,他们是有可能帮上忙的。但是,我从来没去找过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因为找了,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帮忙或不帮忙。有人打官司的时候,特别喜欢找关系户帮忙,我最不喜欢去麻烦别人了。当时在我的班里学习的学生,有的经常到我家里来聊天,碰上吃饭的时候,坐下来就吃;我在很多方面都给很多同学以帮助。但是,我觉得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有其它的想法,尤其是报恩的想法。我觉得,师生关系,教完了也就结束了。所以,我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对于捐资助学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贫穷的孩子应该具有高尚的人品。这种想法在我们国家特别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喜欢用阶级观点来看待人,甚至来定位人的人品。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大肆渲染贫穷的老头和老太太具有多么高尚的品格,他们总是以富有牺牲精神、吃苦耐劳等形象出现在各种戏里面。这种认识非常地滑稽可笑。如果人越穷,品格就越高尚的话,那就不需要读书了。也正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有这种莫名其妙的价值观念,才会在刚开始开放的时候,想不明白这样的事:来自于穷困山区的打工妹们,在富有的城市人家当保姆的时候,偷了东家的东西;来自于贫困山区的打工仔们,在城市里的富人住宅区频繁盗窃。这些事情看得多了,往往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城市的农民工人群普遍产生了不信任感,对那些表面老实的山村女孩也多了一份防范之心。其实,人品和贫富并没有太必然的联系,千万不要认为人越穷品格越高尚,但也不要把穷人看成洪水猛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捐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和捐助其他人是一样的,他们并不会比其他人有更多地回报之心,但也恶劣不到哪儿去。

至于把人比成狗,我觉得不一定是骂人的,人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狗。比如,在嗅觉的灵敏方面,警方让狗来查找违禁品,如果人能闻出来,那就不用狗了;还有在某些人认为的可爱方面,人也不如狗,否则得话,一些富婆们为什么花大价钱买狗养狗,而不是养人呢?另外,在忠诚度方面,对狗的爱也许会得到比对人的爱更多地回报。要看比什么方面了。也许邓女士说的时候,并没有想侮辱向同学,向同学太敏感了;如果向同学有那么强的自尊心的话,就不应该接受孙俪母女的捐助了。在上海就是捡瓶子,一个月也会有几百块钱的收入。我记得最近我在卖废品的时候,正好小区的保安走过去;收废品的人悄悄地问我,保安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我说大概一千多元吧。收废品的人笑了一下,明显地不屑一顾。那潜台词我看出来了:别看你穿得正儿八经的,在我面前神气什么,你那点钱有我挣得多吗?我觉得自尊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语言上。

我觉得孙俪母女的捐助行为无可厚非。捐助也不一定要有时间限制;有钱就捐,没了就拉倒,又不是欠谁的,不需要承诺,法律从来也没有规定捐助还要有承诺。如果谁开了个头,就要吊住他的话,以后谁还敢捐助呢?当然,捐助者自己也不要急于把话说得太满,免得自己下不了台。孙俪也许更喜欢戏里的世界,演员都有这个特点。现实比戏里的人生要残酷和复杂得多,演员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当初不承诺资助到大学毕业而是说尽力而为的话,自己也就有余地的多了,进退都可以。说捐助一年结果捐了两年,人家会感谢不尽的;但说四年,结果只捐了一年,人家说话就难听了。有人掉下河快要淹死的时候,是不是去救,要看你的水性了,水性好的话,就下去救;水性不好的话,下去了可能人没救起来,自己也被拖得上不来了。凡事最好量力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