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于告诉学生“圣诞老人不存在”,英国一所小学近日遭到学生家长投诉。家长们表示,学校没有决定孩子们何时知道真相的权力,老师的决策失误使儿童永远失去了对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美好幻想。目前这所学校已向家长道歉。
看了笑了之后,我觉得这则新闻能让我们更多地思索。
首先是,那所英国学校说得是事实,这大家都知道,但是,说了真话,却遭致学生家长们的反对;看来,真话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我由此想到一些现象。
马上元旦和春节双节要相继而至了,不管是早早地到外面的餐馆去订酒席,还是在家里大摆宴席;过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主要是亲朋相聚,大吃大喝。平时太忙,没时间串门,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自己的钱;过年是一堆没有规则的线,一年中少有的几次相交的机会;所以,大家都很看重这些亲友间正变得越来越少的聚会了。但很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们碰在一起,少不了要说一些场面上寒喧的话;这些话都是套话,人们说的时候往往不假思索,回答的人也是随口就来,没有人会去分析这些话是不是真话。这些按套路说的客气话,基本都是假话;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假话。如果有人一定要认真,说了真话,反而会让大家都不自然,欢聚的气氛也就可能被真话冲淡了。
比如,我们见了女士一般都要说:“很久不见了,你怎么一点儿都没变?”或者更夸张一点:“你越来越漂亮了”。听了这话的人会很高兴,随口一句:“是吗?”如果接这话的是女士,那么她会习惯性地说:“你也是呀!你的气色越来越好了。”接这话的人往往要换一些词来说,而不是完全重复别人的话。如果说:“你也越来越漂亮了”;这样互相捧着说太直露,也显得不太诚心。最好换一种说法,比如,女士对女士说:“你今天穿这身衣服真好看,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这样的话,说的人和答的人都觉得很自然,也都不是很认真地说的。没有人真会认为自己在对方眼里变得越来越年轻了,也没有人真去相信对方会很喜欢自己这件衣服。这样的话,说过了听过了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有人偏不按常规路子走,一定要认真地去讲真话的话,那会让大家都很没趣的。有段时间没见的人,不管是变化大还是变化小,总是越变越老了。我们看到对方之后,如果说,“我怎么看你越来越老了”。看到对方穿的衣服有扮嫩和扮靓之嫌,就直说:“你穿这件衣服太不合适了,那衣服更适合年轻人穿,你这个年龄不应该再穿这个款式和这种颜色的衣服了”。这样,听的人会觉得很尴尬,接下来轻松愉快的气氛也就没有了。
节庆欢聚的时候,另一类习惯性的谎言是夸孩子。现在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宝中宝,亲友相聚一般要给人家的孩子买点什么;另外,见了面儿也要夸一夸人家的孩子。比如说:“这孩子又长高了不少,和上次看到明显不一样了;长大了,也长开了,懂事多了。”看到别人家里的孩子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马上做出反应,夸道:“这孩子真聪明”;随后顺势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大的出息”。这些客套话很难说有多少真实性;说的人和听的人往往也没有想那么多。
这种互相用假话吹捧的现象,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两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合作主持节目,必然有太多地互相吹捧,我们早就习惯了。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上,来了个年轻的女教师。课后她故作谦虚地对我们说,“我刚当教师,也没什么经验,希望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别的同学听听也就算了,我偏要认真地给她提了几个意见。比如,说她讲课的时候,老是低着头念教案,这样同学们听起来不生动。我这话刚一出口,她脸上的假笑立刻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同时,她的脸涨得通红。这是我喜欢说真话的早期教训。大了我才明白,别人说希望提意见,那只是套话;没有人真喜欢听意见的,谁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美。从伟大领袖到平民百姓,从帝王将相到书生布衣,无人例外。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话,人人都知道,人人又都喜欢听奉承的话,不识相的人才会给人提意见呢。
张艺谋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活着》,故事讲得太真实了,每一个有过文革体验的人都知道那时的社会就是那个样子;但说了真话的影片,也是他的影片里最真实的一部影片,却成了他的影片中唯一的禁片。他那些打打杀杀的虚幻故事片,像《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戴黄金甲》等,一看就是编出来的故事,但这假话比那真话耐听,所以这些胡编乱造的故事片没有禁,那说了真话的故事片倒禁了。他以后会拍什么样的片子,也就不言而喻了。他的影片投资都很大,禁一部,投资方陪不起。我们现在看到电视上的访谈节目多,空话假话也多,说假话的人都说得很自然,这不难理解,适者生存么。
除了讲假话让人爱听讨人喜欢,这样的原因导致美丽的谎言普遍存在以外,人们之所以那么喜欢假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的精神寄托普遍就建立在假话的基础上。我们想想远古时候的神话传说,其中有多少是真实发生过的呢?但人们宁可相信那些神话是曾经存在过的,这样,人的精神才有了依托,才会更充实。世界各国从古到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东西,其中有些具有完备的体系,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宗教;还有一些形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图腾。这些东西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即使再虔诚的信徒也未必能说得很清楚,但人们顶礼膜拜的热情,那种朝圣的信念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却并不因为心中的神灵是否真实存在而受到影响。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思想,而思想是要有依托和支撑的。其中虚无缥缈的神文化就是最有力的支撑。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会极力去寻找自己崇拜和信仰的神灵,至于那个神灵是不是真正存在,其中真实的成份有多少,没有人会去仔细分析,因为相信有比相信无,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更多地慰藉。
除了信仰的虚幻以外,人们喜欢看的小说和影视也都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本身就说明说书都是编出巧合来的,但听得人还是欲罢不能。生活的真实本身很单调也很无奈,人们需要在虚构的故事中去寻找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如人们普遍渴望的真诚、善良、公平、正义和爱情等,这些东西现实中虽有,但很少,很难找到;人们只能到虚构的故事中去寻找,或者说虚构的生活、虚构的人,比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人,要可爱得多。人们虚构了神话或是童话那样想象中的的生活环境,也营造了更接近生活的文学艺术生活;这些虚假的生活环境,能给人带来更多生活的希望,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从那虚构的故事里得到弥补。前面说到的圣诞老人的传说和故事,就是人们虚构的种种神话故事里的一个。
孩子们幼稚的心灵非常脆弱,所以,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少受现实世界真实的残酷的影响,而更多地想让孩子们被美丽的谎言所滋润。其道理,就像一棵刚刚栽种的小树,当大风来临的时候,需要用绳子和棍子等东西去把它固定住;等到小树长大了,根长深了,不容易为大风所动了,再把那些棍子和绳子拆掉,大风的影响也就不大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小树和大树一起经受大风考验的话,小树有可能根基太浅,身体太弱小,而过早地被大风连根拔起,过早地夭折。这个道理许多家长们很清楚,但是,作为教育机构,英国的那所学校,怎么会连这最基本的道理也不懂呢?不懂对弱小的呵护,不懂用美丽的谎言来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就不配办学校。同样的道理,不懂此道的家长也可能会使孩子脆弱的心过早地受到伤害。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懂得,对于孩子们来说,美丽的谎言比残酷的现实更重要。
而作为人们信仰支撑的虚幻文化,如果已经经过时间的考验是有利于社会的,那么,就不要轻易去打破它。我们曾经在无知的时代,作为四旧和封建残余,把众多的庙宇都砸掉了;没有了美丽的谎言,人顿时显出兽性疯狂和残忍的一面。就像老话说的,得到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以后才倍感珍惜。千万不要认为什么都是真的好,没有了想象,没有了虚幻,一切都变得实实在在的话,许多文化现象将不复存在,许多宗教信仰也会因此而消失。其结果,不是人变得越来越真实,而是人变得越来越不像人。过于真实的结果,是人的人性不复存在,人只剩下了兽性。我想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社会出现这种真实的残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