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06年11月11日,今年的光棍节。现在社会有三多,一是老年人多,二是光棍多,三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多。这三多都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在传统的观念里,光棍总是被认为是一种生活的无奈选择,是很悲惨很苦命的,是找不到对象的老大难男子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方式。所以形容他们的词汇往往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和举目无亲等。这个观念和传统的价值观念里,成家立业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的观念里,先成家后立业,成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无后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是最大的不孝;而要有后,就得先成家。所有的人生价值观念都建立在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上面。不符合此要求者,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从生活模式来说,在传统的社会里,不成家,一个人过日子会很艰难,因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就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比如,团圆饭,这对一家人团圆才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吃,何来团圆呢?比如,走亲戚,老婆孩子一家子,热热闹闹地去走,才有气氛;如果一个人走,就冷清多了。再比如,红白喜事或是年节,大场面下摆酒席排座位,人家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一个人坐,在哪儿合适呢?
再说平常家庭的日子。传统家庭里,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出外耕田种地打工,女子在家缝补浆洗做饭。如果是一个男人过日子,谁给做衣服呢?;如果是一个女人过日子,谁给挣花销呢?所以,那张千百年来织成的亲情网和家族图,给每个人都定了位;每个人也都只能在传统的网格中展开自己的生活。谁要想跳出这个网圈,就无法生存。于是,家里再富裕,每个人也都只是家族大树上的一片树叶,只能随着家族的大树而摆动,谁也摆脱不了粗大的树干的束缚。
现在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的独立,拥有单独住房的可能,和生活方式逐步走向高度机械化,使得每个人对他人的依赖都大大地降低了。只要有能力挣钱,生活的其它方面都变得轻而易举。不需要有人洗衣,因为再能干的人也没有机器会洗,也没有机器洗得干净。不需要有人做饭,有数不尽的地方可以轻易地买着吃;家里有电饭煲、微波炉,可以很方便地做饭;很快地,机器人也会来帮我们炒菜了。如果买牛奶既便宜又方便的话,想喝牛奶的人就不会想到费时费力地去养一头奶牛。
另一方面,由于摆脱了家族以及家族周围环境的舆论影响,人们也对自身的感受更关注;而不必像以前那样,凡事先顾及别人的评价了。这样以来,家里的生活便捷也有了,家外的社会压力也少了,这就为人们选择光棍生活奠定了内外的基础。
我在前面写过一篇文章叫《男人们,别叫你的老妻太尴尬》。有的网友看了以后,说很羡慕我的妻子,因为我是那么地理解女人。有人总是喜欢把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人等同看待。我如果写一篇有关外星人的文章,会有人认为我是外星人吗?我虽然已人到中年,可没有结婚的打算,是典型的单身贵族。我的朋友中也有很多的单身人士。
我觉得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这是因人而异的。我觉得单身生活可以更多地对生活自主支配和安排,也能更少地受到其他人的干涉。这让我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在大学毕业以后考出很多在我现在看来非常重要的职业资格,比如说我的律师资格和专利代理人资格,还有我的日语A级资格等等。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我喜欢的书,做我喜欢的事。在工作之余,我完全感觉不到一个人的寂寞。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有心有向的,比如一个人看电视,会专心致志地,看得很投入;一个人吃饭,由于不讲话,而最能吃出效果,细嚼慢咽和仔细品尝;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不会有人把它搞乱。
当然,一个人也有很多的烦恼。比如,当我人到中年以后,去参加亲戚们的婚礼,我还要以单身的身份和一帮小孩们挤坐在新郎新娘的主桌上,显得很尴尬;想去看看展览和演出,或是去旅游,一个人也少了交流和共鸣。记得前几年,我一个人去雁荡山玩了一次,在被那鬼斧神工的山影所陶醉的同时,我也非常遗憾地感到了没有人能共赏,缺少了几分乐趣。
选择婚姻和单身各有优点和缺点,这要看哪个是主要的了,每个人的结论也不可能一样,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可能一样。
由于现在人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在传统的家庭里,以妇女的自我牺牲为代价的相夫教子模式,越来越遭到女性的质疑和反感;女性越来越不甘心于在社会中扮演从属的配角,有能力的女性更想走到前台来,展示她的魅力和风采。因此,传统家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也因为创业时的全力以赴,或是年轻时的感情受挫,而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爱情的夏天。正是由于看到了一大批身价不菲、才貌双全的男女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这几年,精明的商家们也把目光瞄准了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许多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力推相亲类的节目;商家们挖空心思地接连推出大型的相亲活动,如嘉年华摩天轮上的亲密接触,大公园里的八分钟见面等等。如果说这些方式往往没有很明确地对象划分的话,那么,最近我在新闻里看到的广东一个商家,却有了更聪明的举措,那就是推出了瞄准高端客户的钻石婚介服务。
这项服务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定位,要求申请者具有200万以上的身价,当然收费也很高昂;一旦接受申请之后,他们就利用他们丰富的搜索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海选他们认为与申请者合适的对象,他们把这定位为绝配。对此,有人认为又是一种炒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也是一种生意方式。
我听到这个新闻,觉得这个企业的创意是好的。其一,大众化的市场运作到一定的程度,当产品的性能和服务的质量,已经没有多少提升空间的时候,细分客户群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房屋专为高端客户推出了天价房屋;月饼专为高端客户,制作了黄金月饼。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刚刚说过,《从人的贵贱到物的贵贱》;只要人的贵贱存在,与人相配的物的贵贱就难免。对于那些还不懂得划分市场客户群的企业来说,抢先一步走近高端客户的商家,显然棋高一着。名流大款们不缺钱,但缺少能产生共鸣的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选,会使钟情的可能性更大,但做成生意的难度还是很大,就看商家对人的心理的把握能力了。
我对商家着重对媒体强调选择范围的广,感到不以为然。因为我感到,他们只是有这个想法,而对如何做好这件事情,还没有更智慧的操作思路。因为,单身贵族们没有结婚,往往并不是说,有着让他们动心的长相的人还没有出现;而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们愿意结婚。这里最需要的,是要有洞察他人心理的能力。如果商家只是从外在因素看两人很般配,为了凑成一般意义上的金童玉女或是郎才女貌,而把两人撮合到一起,那和民间的拉郞配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到了高端档次,心思也不会很幼稚,感情也不会是一片空白,靠什么来打动他们呢?让不同的人接受为他推荐的对象,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只怕懂这学问的人,未必会来开这种公司;而开这种公司的人,又未必懂这学问。
也许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看得太多了,人们经常把文艺作品中的恋爱婚姻等同于现实生活,把想象当成了现实;甚至我们有时候希望在戏里爱得死去活来的男女演员,能成为真正的夫妻。现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在戏里看着很般配的男女,有几对在戏外真正成了夫妻呢?比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饰演宝玉和黛玉的欧阳奋强和陈晓旭,堪称绝配,但却没有配;电影《庐山恋》和《小街》中的张瑜和郭凯敏,也在观众的期望和失望中,继续着各自的生活轨迹。英国著名影星,影片《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的女主角费雯丽,与英国著名男星,影片《王子复仇记》和《蝴蝶梦》的男主角劳伦斯奥里弗,堪称标准的金童玉女;可这场举世瞩目的婚姻,却以费雯丽的精神失常这样的悲剧方式而结束,并没有人们想象地甜蜜和浪漫。
你只要注意一下国内外那些大明星们的婚恋就会发现,他们没有几个走的是人们希望看到的那种婚恋模式。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可能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老头子;英俊潇洒的男演员,结果娶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各方面都很平常的家庭妇女式的女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看着顺眼的金童玉女未必互相喜欢,而每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和家庭出身、阅历性格,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看看作家高晓声的名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你会明白恋爱婚姻是多么地奇妙和不可思议。所以,为高端客户寻偶这想法好是好,但要挣到这份钱,却很难。
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单身贵族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商家们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要比让情海浮沉的单身们缔结良缘来得简单,比如,现在房地产开发商都觉得房子很难卖,有没有人想过为单身贵族们度身定制一个楼盘。地理位置不能离市中心太远,以方便单身们的交际;房子不要太大,一套小而精致的房子,30-40平方的建筑面积就够了。但应有完善的配套服务,比如,自助洗衣房,集中供热水系统,和24小时供应的价格适中、味道可口的饭菜,以及清洁服务、快递服务、采购服务等等。我看到现在很多的酒店式公寓,一是定位不准,房型设计太杂乱,配套服务不到位,服务收费也过高,有的更像是一个酒店;而有的则成了纯粹的公寓,没有围绕单身们或是单身贵族们的特点做文章。一些娱乐和消费场所也更多地关注着成双成对的情人们,单身们的活动空间过于狭窄。所以,我觉得单身经济,尤其是高端单身经济,像老年经济一样,都蕴含着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潜力。商家们在抱怨生意不好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具备敏锐的眼光和先行一步的思路呢?
就说今天的光棍节,有多少商家把握了这个商机呢?比起情人节里卖疯了的玫瑰花和火爆的情人餐,再看看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里,银发生意的冷落和今天光棍节的波澜不惊,只能说我们一窝蜂的市场经济,还显得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