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套种思路下的福利大院

(2006-11-08 12:11:46)

套种思路下的福利大院

有这样几个话题现在经常被人们提起:一是在中国有些城市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全中国也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的问题;二是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自立和学习生活困难的问题;三是福利院里的弃儿们人满为患,而国家对孤儿们的救助力不从心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各类媒体都反复地讨论过。凡是对国家和社会关心的人,都会关注这些问题的。然而,由于人们在谈论这三类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多地是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考虑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未免狭隘。我在对这些事情进行了很多地观察和更多地关注和思考之后,设想了一种模式,我觉得这三类事情最好能整体来解决。产生这种想法的起因,是我从农村的套种中得到的启示。

我不知道读者们是不是都注意过农村的套种耕作方式。其含义是这样的,在一块地里如果单种某一种作物,可能长势并不好,产量也并不高。但是,如果将植物套种在一块地里,比如,在玉米地里同时套种大豆;在棉花地里同时套种西瓜等等,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套种也不是两种植物的简单叠加和并列,而是农民们刻意安排的结果。这样的安排往往使土地的效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发挥,也使两种植物之间相得益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从自然界的套种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觉得从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来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层次往往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老年人的吃穿需求不像年轻人那么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家富裕程度地提高,也会从养老金的增加和老年人福利制度的改善方面,让老年人有越来越多的物质保障和物质享受。我觉得老年人最缺少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

上了年纪,子女长大成人不再依赖自己了;年老退休了,没有了工作上的忙碌,也没有了工作上的成就感;住进了新居,房子漂亮多了,也宽敞多了,但邻里之间却少了一份亲热,多了一份隔膜;老伴先走一步了,黄昏之恋虽让人渴望,但子女和财产却让人望而却步。这些客观原因,都会使老年人从社会生活的主流位置,逐渐地淡出;老年人因此会从心理上感到被社会冷落和遗忘。这使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却有着深深的失落感。老年人之所以要整天泡在大公园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用跳集体舞和大合唱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快乐;就是因为这些集体参与的活动,会让他们感到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在不断地公共参与中寻找自己的心理慰藉,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因此,我认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从发达国家的社会现状来看,老龄化社会的老龄问题,其幸福感的支撑点不在物质生活上,而在精神生活上。

再说说大学里的勤工俭学问题。对于在大学里呆了二十几年的我来说,我太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状况了;除了少数家境优越的学生之外,大多数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受着经济窘境的困挠。一个大学生维持每月的正常开销,一般要在1000元以上;有些想法的同学,比如,自己想在某方面有所准备和发展,家里的收入往往捉襟见肘。虽然国家为贫困生也想了很多有益的办法,比如,上学贷款,校内的勤工俭学等,但贷款手续较复杂,贷款数额往往也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消费。校内的勤工俭学,更是让学生有太多的难言之隐,比如,在校园里打扫卫生、扫楼道或是扫厕所,在食堂里帮厨,或是在学校的小卖亭里做事等,这些工作一是不能调动大学生的知识服务能力;二是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低级劳动的歧视,使得贫困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顾及同学们的看法,而觉得有伤面子,也会使内心产生自卑感。这对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来说,对培养其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很不利的。所以,我觉得,让大学生们尽可能地自强自立,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怎么样为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找到更好的方式方面,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思路。

还有弃儿问题。这其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流动人口为了摆脱计划生育的限制和希望生男孩来传宗接代的考虑,有时会将生育了第二胎及以后的女婴弃之;二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和医药费的高昂,有些贫困家庭将患有重病的孩子弃之;三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有的原先已有配偶,有的年龄过小,尚不适合结婚,还有的始乱终弃,导致生下私生的孩子,为了今后的生活,而将孩子弃之。因此,这些年来,有关福利院的弃孩人满为患的报道,不时见诸于各种媒体。由于福利院无瑕顾及所有的弃孩,而使得民间善良的人士,纷纷伸出爱心之手。这就有了类似于黄宏执导和主演的《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那样的民间故事。有的男女企业家为了救助一大堆无依无靠的孩子,而组建救助性质的大家庭,结果导致自己倾家荡产甚至债台高筑;而另一方面,很多慈善家又对他们的捐款是不是真正能解决扶危济贫的作用深表疑虑,导致他们的爱心捐款犹豫不决。

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组建福利大院的方式,来尝试一揽子解决。我的设想是:选择一个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兴建福利大院;大院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部、少年儿童福利部和福利之家等。在这里,根据老少的不同情况来安排不同人员的生活环境。老年公寓的主要对象,是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老年福利部的主要对象,是需要他人照顾生活起居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少年儿童福利部的主要对象,是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少年儿童;福利之家的主要对象,是由有爱心的人士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少年儿童组成的特殊家庭。之所以考虑要将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套种在福利大院里,是因为这一老一小两种人有着极大地互补性。

中国人喜欢说隔代亲,意思是爷爷奶奶特别喜欢孙子孙女。老年人爱小孩是人类的天性,有的老人在孩子大了以后,觉得心理空落落的;所以,有的老人自愿为孩子带孙子。老年人会从和孙辈孩子的情感交流中,得到极大地精神抚慰;孩子的天真无邪也会给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带来心理的安稳感,激发他们深厚的父爱和母爱。所以,老年人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孤立的养老机构里,全是老头和老太太们在一起,会显得生活太单调也太沉重。有些老人之所以不愿意去养老机构,不是因为钱的原因,而是对那里略显悲凉和凝重的气氛望而生畏。本来已经走到了人生的黄昏,如果整天看到的都是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老态龙钟的人们;听到的都是他们历经沧桑之后的对生活的感慨,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更让老年生活显得刻板和单调。如果有孩子们和老年人在一起欢愉的话,会让老年人的心里得到有益的调剂;让孩子们的笑声,使老年人忘却或者淡化内心的落漠和悲凉,这种精神的快乐是物质的丰裕完全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那些弃儿们往往也很少得到长者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内心里也有从小就有的对长辈抚爱的强烈渴望,这是一般福利院的管理者们所无法给予的。而老年人充裕的时间和强烈的爱心,正好可以填补孩子们内心的这个渴望被爱的空缺,老少之间可谓相得益彰。之所以要引入老年公寓与他们相伴,是因为,如果老年人全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们的话,他们对于孩子就是心里再爱,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到老年而身体健康的大有人在,他们可以在福利大院里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至于我上面提到的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们,他们完全有时间在寒暑假、长假日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轮换交替着在福利大院里勤工俭学。这里不会有其他同学的歧视,而他们的主要活动也是用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来教育福利大院里的孩子们,和福利大院里的老人们交流谈心。这样可以把他们的知识用在具有知识层次的服务上。在福利大院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干活挣钱,而是将大学生们的劳动付出与社会报酬和大学生们的爱心教育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大学生们在挣钱补贴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能从老年人的各种人生阅历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中,培养良好的人生心态和高尚的品德。可谓一举几得。

另外,由于福利大院的性质和规模,只要运作的好,就有可能吸引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踊跃捐款。人们会觉得,把爱心献在这里非常值得。国家也可以通过严格地捐款资金管理,保证慈善捐款的法制化运作,让慈善人士感到善举的有效保障,而在吸引民间捐款方面,做到良性循环,使之成为福利大院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福利大院的性质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间个人养一大堆孩子的那种爱心虽好,但难以长久的两难困境,为理顺我们国家的福利事业作一个有益的开端。

以上想法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我希望有识之士都能来关心和探索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关心国家的老年事业就是关心自己;我们很多家庭也都有孩子上大学的可能和现实问题,关心学子们的读书生活,也能使这类家庭不再为供养孩子读书而变得那么艰难;弃儿问题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和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这个问题也会愈发突出。让各种群体都能在社会上找到幸福感,对于减少社会的犯罪率,使社会更加和谐至关重要。

但愿我的福利大院设想能够为国家的福利事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