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阳节里话啃老(二)

(2006-10-30 13:25:00)

重阳节里话啃老(二)

我前面有多篇文章,谈到父母子女问题。比如《单向的亲情》、《父母的尊严》等。我在文章里,让做父母的,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些铺垫,不要把所有的财富都给了子女。有一位网友看了我的文章之后这样评论:

楼主有些观点未免荒唐,孝顺是指孝而不顺,尊重老人并非听命于老人,私心为己有损父母之爱。哪有子女会嫌弃父母的疼爱。贾宝玉会尊重老太太是因为老太太也尊重他。如果作为父母认为钱比孩子可亲可爱,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喜欢钱而排斥父母了。楼主一定要守钱防患子女不肯养老,楼主的子女一旦知道也往往不会养你终老了。这是你的决定不是么?我偏偏要让自己的子女骑在自己头上,我要让伊知道只有我会这样对伊,让伊记得我曾经这样对伊,我相信自己的子女懂得知恩图报,而不会像某些人的子女那样禽兽不如。

 

很显然,在这位网友看来,做父母的只有把一切都给了子女,子女才会对父母好,因此,他愿意让子女骑在自己头上,他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孝顺,不孝是别人家里的事情。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不管是婚姻中的不幸,还是孩子的不孝,人们大都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不会碰到。

 

我要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我有一个亲戚,夫妻两个都有正式工作,家有一儿一女,高中毕业后不久,儿女都工作了。女儿出嫁之后,儿子很快娶了媳妇。他们家的老房子在打浦路附近,是一间十多平方的房子,为了儿子结婚,家里在房里搭了阁楼,老夫妻两个爬阁楼,把下面的房子装修一新,让儿子作婚房。装修房子、买家具、办酒席和送财礼等,一场婚礼下来花光了二老所有的积蓄。儿子自己工作时间不长,工资也不高;婚礼的场面要讲的,只有刮二老了。

 

结婚以后,小夫妻两个继续在家刮,每月象征性地交一点生活费,二老家成了儿子媳妇的免费饭店;家里的全部开销都是拿二老的工资做市面。本来这日子也还将就能过,没想到才一年多,媳妇和隔壁一个刑满释放的浪子搞上了。尽管儿子人要本分老实得多,可挡不住浪子的功夫好,媳妇跟人家跑了。儿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

 

由于家里住得地方属于下只角,儿子工资又低,也没什么本事,再婚很难。好容易又说上个媳妇,还是前面那一套,老父母又跟着奉献了一回。二婚的媳妇娶进了家门。

 

这时候,为修内环线,他们家的房子要动迁了。房子动迁的时候,老夫妻住在了南京路的一套单位增配的小房子里;动迁配给的房子在浦东,两室一厅,给了儿子和媳妇。儿子看到老夫妻在南京路边上的小房子可以做点小生意,儿子就在那儿卖起了黄酒。那房子也就十个平方,老夫妻接着爬阁楼,底下成了儿子卖酒的仓库。此时,老夫妻已经退休,天天白天帮着儿子张罗生意,晚上儿子一家到这儿来吃完饭以后,才回自己的小家。

 

没过多久,这小房子又要拆迁了,老夫妻住到了康健新村,新分的房子要加两万元钱,儿子不肯拿;说好将来康健新村的房子归女儿,这才从女儿那里拿到两万元钱,搬到了康健新村。黄酒在康健新村支上摊接着卖,老夫妻接着当义工;儿子照例每天下了班来收营业款,然后带着一家人吃喝,完了再回家。就这样,一直等康健新村的卖酒小店关掉为止;老夫妻至此已经奉献得差不多了。

 

没想到小店刚关掉,老父就被查出肺癌晚期。女儿很不情愿地拿出了一些给父亲看病的钱;捞够了的儿子一家,此时却一推了之。儿子给父母说:“我没有钱,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们借”。三个月以后,老父去世了。女儿多次给老母提到,她拿出的那点给父亲看病的钱,什么时候能还给她。而此时老母只有几百元的退休工资。

 

 我对老母说,如果在儿子两次结婚的时候,在帮儿子卖了几年黄酒的时候,能够适当考虑一下自己,而不是无私地奉献,老父在需要钱救命的时候,就不至于看子女的眼色了。我这话让老母非常地气愤,她不是气愤儿子刮了她几十年,刮尽了她所有的积蓄,而是气愤我不应该说她的宝贝儿子。这件事情过去几年之后,她还把这件事说说给我的其他亲戚们听,说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件事情,让我对中国老人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我除了在文章里继续阐述我的观点之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孝子现象:比如,每天下午三点以后,中小学校门口,风雨无阻地接子大军;每当大学开学时,大学校园内外,人山人海地送子家族;和那些为了子女读书,十几年不看电视,木木地陪坐在子女后面的父母们,我不在说什么了。我只有一个感觉,一个人一个活法,只要他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而我是不会那样做的,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我不会去做全身心地奉献,也不会到年老了,去到处给人诉说子女的不孝。

 

在这重阳节来临的日子里,我只希望老年人,凡事不要只看眼前。政府的关爱更多地是表达一个心意;成年子女的献爱心行为,也只能是偶而为之;更多地,你的人生是要靠你自己来把握的。不管做什么,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不要抱怨就行了。不管社会道德如何提倡,其他人的关爱都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地是老年人要自己关爱自己,要从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样的关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