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有关堕落傍款问题。首先我觉得,如果一个女学生找了一个富翁,这谈不上堕落,爱钱之心人皆有之么。我觉得比起那些贪污受贿的违法犯罪分子来说,女学生委身富翁,没有任何可指责的,法律对此有限制吗?有人太不习惯接受合法的事情了,而我的观念是合法的事情都可以做。如果合法的事情还不能做,那还要法律干什么?我们也不好掌握社会的行为准则了。有人说不是还有道德吗?道德是因人而宜的。有人认为女大学生找大款不道德,我还认为有人想找没找着,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道德本来就不确定,法律才是确定的。
其三,玩物丧志问题。这也是一个老词了。玩物会丧志吗?志又是什么呢?是革命到底吗?会玩物的人是会享受生活的人,只有那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才不会玩任何物。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积糖纸和积烟盒,现在我又存了一大叠各种演出的节目单,各种门票和各地的地图。我看到很多人喜欢玩鸟玩狗玩猫,生活很有情趣。世间万物,本身无情,会玩的人才能把它玩出灵性来。看看《红楼梦》吧,贵族们太会玩物了,花鸟虫鱼,美味佳肴,园林牌匾,服装鞋帽等等,世间万物都成了公子小姐们把玩的对象。比起古人来,我们太不会玩了,玩得空间也太狭小了。玩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玩物又是玩的一种。现在社会讲究休闲,大家都要来好好琢磨琢磨,有什么新鲜花样好玩,老花样里怎么样才能玩出新意来。会玩得人比整天刻板地呆着的人要有情趣得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其四,寄生依赖问题。学生们依赖父母,那是因为父母希望他们依赖,从依赖中父母得到奉献的快感。不知说此话的人有没有看到一则报道,有人出主意,让父母们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有关单位,然后用抵押款来养老;去世之后,房子归被抵押的单位所有。对此,我们的父母们很少响应。父母们非常愿意为孩子们做一切,把一切给孩子,供孩子读书,给孩子买房,为孩子娶亲,帮孩子带孙子,父母无怨无悔地服伺着孩子。其实,学生们并不想让父母们做得那么彻底;父母们要这样做,孩子们从小也习惯了。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是我们国家由来已久的现象,本身不涉及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评价问题,只能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亲情现象。
其五,理性的侏儒。这话细想一下,和前面所说的堕落傍款是矛盾的。堕落傍款本身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如果从感性来说,女学生们最有感觉的应该是有魅力的人;选择有钱的人,那是理性的结果。说现在的学生没有理性,那是太不了解学生了。现在的学生,不管是择偶还是择业都理性的过了头。我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号召去支援大西北,我那正值青春岁月的父母们,一感性就去了;六十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待业青年问题,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十年里,大批知青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现在的学生,你再提出个号召试试看,谁更理性呢?说是支教,那是有交换条件的,让谁扎根穷山村,有多少学生会响应呢?还说现在的学生是理性的侏儒,学生听了会理性地冷笑。
其六,政治的冷漠与投机。说到政治的冷漠,我们国家现在是对政治很冷漠,但不光是大学生,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原因再简单不过了,连着喊了几次狼来了,狼并没有来;狼真的来了,再喊,还有人相信吗?我倒想问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你的政治信仰是什么呢?你认为我们国家以前所推崇的让年轻一代都去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现在还会有人相信吗?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当好这个接班人呢?我们国家现在确实存在着信仰危机问题,但这和学生没有任何关系。国家是不是应该对传统的提法做一些反思?在推出新的提法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考虑人性的因素。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大公无私,也不可能为一个很遥远的理想去奋斗终身,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需要人的快乐和享受。在此基础上,也需要有精神寄托,但我们现在的精神寄托究竟是什么呢?是谁欺骗了上几代学生们的政治热情,而让现在的学生变得政治冷漠?这能怪学生吗?
其七,学术精神的失落问题。我昨天的文章里,重点讲到了在我们目前的高校里,教师学术精神失落的问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而完全不顾教学质量和教师能不能胜任;如果教师整天想着在外面赚外块,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得话,在这种校园氛围下要求学生有学术精神,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学生是应该有学术精神,但我希望学校和教师要先有这样的精神和这样的氛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这儿也适用。有句话叫,养不教父之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招生而又不精心雕琢,不出精品,原因不在学生 。
其八,有关道德素质低下问题。我觉得学生和校外其他人道德素质是一样的。学生走出校门,看到其它人上地铁的时候争先恐后的;看到公交车上老头或老太长时间站立,其他人都无动于衷;看到汽车撞了人之后,扬长而去,伤者在血泊中挣扎,呼救无门,救护车来了先谈钱再救人;看到医院将重病患者以无钱为由拒之门外的时候,学生能有高尚的道德观吗?我们的社会是有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但那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到国外去的留学生普遍给人这个印象;社会上的冷漠和看客行为也时有报道。学生本身是要接触社会的,不可能封闭在校园里,社会上是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校园里也会受影响。不可能要求学生超脱于社会之外,寺庙都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了,何况学生?
其九,生理与心理缺憾问题。要说生理缺憾,那是富裕生活给学生带来的生理成熟提前,和社会学校还是把学生当孩子,限制大学生的恋爱婚姻,使得学生们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而产生的矛盾的结果。心理缺憾也存在,就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现象的巨大反差,让学生们心理上很难适应。解决学生的生理问题比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容易得多,只要转变观念就行了;但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难一下理顺。比如贫穷的学生看到富有的学生要什么就有什么会产生心理的极度失衡;刻苦努力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好工作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大学拼了四年,但求职异常艰难,而混大学的学生,凭借其家族中过硬的背景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一份好工作,刚毕业就拿到了一份好薪水,这时的心理会对社会的公平性产生怀疑;还有十几年苦读学得那些东西,到了社会上可能一点用都没有,或者用处甚少,学生也会有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感觉;有的男同学看着自己刻苦努力,但拿到文凭后求职艰难,高薪更难,而有的女同学却凭借婚姻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男同学们恐怕奋斗一辈子都很难达到的富裕生活,这让他们又羡慕又嫉妒;还有的同学凭借家里的殷实家底,刚出校门就出了国门,无此实力的学生会感慨自己没有投胎在一个富裕的人家等等。我们国家处在一个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方方面面的问题也非常多。在这种环境下,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看不透想不通很正常,这种幼稚也是青春期常见的现象;走上社会看得多了,也就适应了,心理的躁动也会逐渐地平息下来。
总之,我觉得大学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处在从学生到社会的转型阶段。那种要熟还没有熟透;看到点什么又不能看得很全面;想了很多,又不能想得很明白的心思,很容易理解。我们这个社会一套老的观念正被社会实践检验之后,因不适应时代而遭抛弃;新的观念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传统的势力依然强大,传统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夹在新旧两种势力中的大学生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迷惘,更加焦虑。有人逃避,有人消沉,这都不奇怪。只要我们把大学生看成社会中的一部分,不要过多地美化他们,也不要看到点什么就夸大之后加以丑化。我们以往神话了太多的东西,比如领袖,比如英雄等,总希望谁能超凡脱俗地像雕像一样,现实已经给我们太多的教训,我们神话过的人和事褪去光环之后,其实和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正碰上光线的折射,所以产生了一些错觉,人和事都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学会全面的多角度地看问题,可能会少一些神话破灭之后的惊讶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