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城岁月之古城西安(四)

(2006-07-08 23:32:27)
三城岁月之古城西安(四)    又一个圆梦的时节,寒窗苦读10几载的莘莘学子们已经在编织2个月以后的大学梦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我在古城西安的高考往事,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1977年,我在西安市西北国棉六厂子弟中学上初二的时候,高考在中断了十年之后又开始了。一天,我和我们年级两个男同学徐同学和卓同学,被老师叫去刻蜡板,要刻许许多多的题目。教我们语文的上海人孙老师,在一旁说,这些题目都会做去考考还差不多。我们三个男同学把这些题目分成三部分,各自拿回去刻,这是帮那些准备高考的考生准备的。我们刻完了以后,又用油印机印了几百份,再装订起来,这就成了当年的高考复习资料。纸粗黑的,是那种麻纸,不能用钢笔在上面写字,一写字就印成了一团。我们这3个刻蜡版的同学,每个人也领了一本。77年的高考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学校考上了一个大学生,是我姐姐班级的,一位姓田的女生,她考上了西安交大。当大红色的宣纸上,用粗黑的毛笔字写着“喜报”贴在教学楼的大门上的时候,我们都羡慕极了。
    很快78年的高考又要到了,学校在准备高考报名的时候,我和卓同学徐同学商量了一下说,要不我们也去试试。那一年我们正好初中毕业。我们三个人找到了杨校长那里,把我们的想法一说,杨校长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让我们先回去,说考虑考虑。两三天以后,班主任老师就通知我们,说学校同意你们报考了。我们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拿着77年那本油印的复习资料,似懂非懂地看了起来。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们进考场了。考试成绩很快就出来了。我们学校考上了两个大学生,一个上了清华,另一个也在北京,是北京林学院。我们三个初中生,虽然都落选了,但成绩还说得过去。分数线当时划到300分,我考了274分,是我们三个中间最高的,他们两个也都有250几分。还没有读高中呢,就考成这样,离分数线也不是太远,我们都挺得意的。我的化学考的还挺好的,考了80分;物理不太好,只考了20几分。虽然这样,心里还自我安慰着,不是还没上高中吗?就差了这一点,明年一冲肯定能过。
    上了高中,我们年级的几个同学和学校组织的高复班的同学一起上课,准备79年的高考。对我们年级的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不上高中而直接上高复班了。可惜刚上了一个月的课,我们这几个没上高中的学生就被叫停了。有规定说,没有高中毕业的学生不能参加高考。这样,79年我们就没能再去考场潇洒一回。我们又回到了各自的高中班里继续高中课程的学习。
    79年的时候,父亲作为我们纺织厂的技术人员为一项厂里的科研成果-静电纺纱,到北京展览馆去参加展览会。父亲在北京待了三个月,回来的时候给我买了许多的复习资料,其中有《数理化自学丛书》,还有一本《英语词典》等。这套自学丛书让我受益匪浅,当时父亲没有买齐,我又在我们纺织城商场的书店跑了许多次把它配齐了。
   我们那个学校的学风特别有意思,每天晚上要按排晚自习。教室里可热闹了,喊的叫的唱的笑的跳的,像是个俱乐部。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不去老师还来找我谈话,我就只好去了。但在那样的环境里待得时间长了,我有了一种适应能力,就是可以在那样喧闹的环境里旁若无人地看书,而且效率特别高。我现在想想真得感谢上帝给了我那样一个锻炼的机会,使我现在看书特别看得进去,不管旁边有人在干什么。我现在自学能力特别强,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在学校里吵成那样,在家里也很少有安静。家里只有两间房子,妈妈上早中晚班,要占一间房子休息;爸爸和几个人打牌只好用另一间房子,就是我住的那间。我的父母好像没有象现在的父母那样,把高考的孩子当成重点保护的大熊猫;而我也觉得那样很自然,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我读我的书就行了。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有一个人要高考,全家人都成了陪读。还好现在是独生子女,如果像以前那样的,家里有三个五个或是十个八个的,那父母可就成了终生陪读了,想起来真好笑。我的父亲人很聪明,可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后来进了上海国棉七厂,在厂里的夜校里识了几个字。所以,父亲不喜欢做那些所谓高雅的事情。他非常喜欢打牌,扑克、麻将都喜欢。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只要他开心就行。我们全家人都非常喜欢打麻将,中国的麻将可真神奇,一玩几个小时,时间过得特别快。我已经习惯了在家里的时候,在父亲的牌桌旁边看书了。我特别反对把读书做成像影视里面的那种演得样子:一张写字台,一个小台灯,桌上一摞书,手里一只笔,那是读书吗?也许别人都是那个样子,反正我不是。我喜欢拿本书,站在阳台上看,靠着柜子看,或是随便怎么坐着看。看书嘛,只要看进去了就行了,看进去了也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了;只有看不进去的人,才需要那种标准的读书环境,以显示自己是在看书。
    我要感谢父亲在北京给我买得那一套自学丛书,我能考上大学,那书立了大功了。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要让父母叫我好几遍,我才会暂时把书放下来。妈妈经常说,你都坐了一下午了,还看呀,该出去玩玩了吧;我说,我都忘了我看了多长时间了。起来一看,凳子上都是汗,一摸裤子,全都湿了。
    有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小学校里头看书。我们几个同学里头,有一位冯同学,他妈妈是小学的老师。他有一间小学教室的门钥匙,他们希望能和我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我想到哪儿都一样,就和他们一起看书。那个地方离厂里的露天电影院特别近,放电影的时候,说话声、音乐声都听得清清楚楚地,他们几个忍受不了诱惑,就跑过去看电影了;我却觉得,那放电影的声音和我没什么关系,比我们自习室那嘈杂的声音要好听多了。所以,那段时间很多精彩的影片,比如《小花》、《庐山恋》,我都没有看过;但是我特别喜欢看《大众电影》杂志,所以,那个时期的很多名片和明星我都知道,但是没有看过那些影片。好在后来,电视里电影频道经常回顾那些老片子,让我有机会补上那一课。
    我其实是喜欢文科的,但是我们当时都普遍有一种观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当时年级里有文科班和理科班,只有那些学不进去理科的学生才去文科班的,我在理科班里成绩遥遥领先,尤其是数学特别好,还在纺织城的数学竞赛里拿过第三名。所以,我不可能去文科班。
    我们当时是先填志愿再参加高考的,想起来真滑稽,还没考上大学呢,就开始挑选学校了,还特别地认真。我当时为了圆父母的上海梦,第一志愿几乎全部填得是上海的大学,第二志愿才填了几所本地的学校。结果高考倒是很轻松的,我们那时候没有家长陪考,也没有家长护考,就和平时考试差不多。高考很快就过去了,考试结束的那一天,我回到家里,妈妈拿出一件短袖衫,说是才给我买的,之前她也没说什么,所有的爱都在这件衣服里了。
    等了几个星期以后,成绩出来了。我们年级有300个学生,考上了3个。都是当地的大学。那年的分数线划到340分,我考了414分。我第一志愿填得是复旦,结果成了荒诞。我被西北电信工程学院录取了,这个学校文革前是一所军事院校,现在这所学校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这两天还在新闻里看到,我的母校到上海来设远程教育点了。我就读的是该校的信息工程系无线电通信专业,所以我的同学们现在有很多都成了各大通讯公司的高管和业务骨干了,还有不少人移民澳洲和加拿大了。在这所大学里,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原来对体育没什么兴趣,我的同学们太喜欢体育了,比如说女排、乒乓球、体操和跳水,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大学确实是一个梦工厂,它使很多人梦想成真,或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今天主要是想说高考之前的事,大学的故事以后再讲给大家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