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那是因为文学比影视艺术先火起来的缘故。实际上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婚姻这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不管是艺术世界的婚姻还是现实世界的婚姻,在婚配的选择上都遵循着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这样来概括,将男女按其综合指数,如拥有的社会财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背景,本人职业等因素综合起来,可以把男女分成若干个阶层。分别为ABCDE等等。在每一阶层中再根据上述综合指数分成甲乙丙丁各档次。在这样的分类基础上,可以看出婚姻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同一阶层中的男女择偶的时候,甲男最属意的是乙女,乙男最属意的是丙女,丙男最属意的是丁女。本阶层的甲女渴望着上一阶层的丁男;而本阶层的丁男往往会去选择下一阶层的甲女。
明白了这个道理,众多婚姻中的现象就觉得很自然了。如:城市中的残疾男青年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女性,他们会转而去农村寻找相貌较好的女子婚配;而象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的姑娘很多人渴望着寻找富有的外国丈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女子婚配难了,因为她们已经是这个阶层的甲女了,而这个阶层本身又处于较高的阶层,再上一阶层的男子越来越少。每个阶层虽然存在,但每个阶层的人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各个阶层呈宝塔形分布。因此,前面所说的两高女性要么改变观念走下嫁之路,要么可能两高变成了三高又多了一份高年龄,找到如意郎君就更难了。也正因为这样,我认识的三高型的女子特别多,而为她们介绍如意的丈夫却非常地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一旦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以后,会发生婚变了,因为他们或她们的综合指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