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诸葛亮也死了

(2025-06-14 11:07:25)
标签:

情感

“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诸葛亮也死了

读三国时,跟着三国态势的发展,很多牛逼的人,都一个个死去。

有些人死了,其实还活着,甚至是永生,一直活在后人们的心中,活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中,活在人们的谈经论道中,而且,借古寓今。

诸葛亮的形象“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书生模样。很多后人喜欢诸葛亮,一心想光复汉室,忠心耿耿,鞠躬精粹,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这是从志向上喜欢他。还有,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呼风唤雨,大家都想像他一样有智慧,能聪敏,这是从个人角度崇拜诸葛亮。

重读三国,看到诸葛亮的死,我掩卷沉思,内心五味杂陈,无以言表。

搁几天,从工作的地方回到老家金寨,待在我的老屋里,端坐于廊檐下,看远出群山叠嶂,我内心乌云般汹涌澎湃。我站起身,在门前走动,村口有几条土狗在叫,我还是禁不止,回去屋子里,想简单记录诸葛亮的死。

我这会儿,偏于一隅,在小山村,在小山沟,在山半腰,在我的老屋里,思绪与古人似乎神交,与死去而又活着的古人对话,我自言自语般,我胡言乱语般,只顾着自己说……

在上方谷,司马懿受困。诸葛亮用火,围攻司马懿,眼看火势冲天,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儿子大哭“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这是在绝望中,司马懿与两儿子已准备同归于尽。而此时,忽然狂风大作,一声霹雳响,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懿一家人,绝处逢生,“不就此杀出,更待何时”,逃出上方谷。

诸葛亮也只能叹息,说出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虽然这句话说的轻飘飘,但透漏出万般无奈,无奈万般呀!

我的感觉,诸葛亮在上方谷,没有搞死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信心打击比较大。诸葛亮伐魏,其实不惧魏,而心里对司马懿芥蒂很深,论足智多谋,旗鼓相当,不上不下,此一役未达目的,必然留着后患。

本一边想着联吴,结果机关泄露,吴兵无功而返,诸葛亮这段时间的计谋,都没有得逞,急火攻心,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诸葛亮自己说“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向天借命,用七星灯做法增寿。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这个时候的几句写景,与气氛相融,让人陷入绵想。书里所写“时值半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简单几句描写,把氛围烘托到无限境地。

魏延脚步急,将主灯扑灭,诸葛亮向天借命的妄想破灭,叹息说“死生由命”,万事不由人做主。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人,诸葛亮寿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看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他是个很有意思得人。刘备三顾茅庐,从此跟着刘备,一心光复汉室,这些大义,不必多说。诸葛亮留下来的“隆中对”,“出师表”,“遗表”等,写的很谦恭,但基本对自己的功绩作些表述,然后再报告自己的谋略等,很有意思。

其次,作者写诸葛亮,对他做了神化,而且后来,作者直接有一章讲“出陇上诸葛装神”。所以,我认为,作者是有意刻画诸葛亮这个角色,人物神化,让人物理想化,让其做个完美的人,让俗人崇拜的人。似乎很真实,读着读着,这个人的形象,经理性分析后,有点儿不真实了。

我是个普通读者,做普通的见解,不过多的表述,写点记录,纯粹戏言,一家之言,就此打住。

我记录点“三国”里的死人,其实这些人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经典永流传……

 

2025613日小记于金寨小山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