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祖坛经”——张俊十评

2024-12-25 17:56:11
标签: 情感

浅谈“六祖坛经”——张俊十评

行由品一)

  最近,又翻阅坛经,这一篇还没有看完,重读第一“行由品”。用空余时间,似乎有一种微力唤着我,要记录点文字。

  准备一章一章的记,我不具有何德何能,更谈不上觉悟,更没有“般若”的智慧,对佛法还不能参透,如果能说点,就是有着慈悲心,从根出发,认识点根本,而还达不到有佛性。

  我记录,从我心里想,有不到的地方,请谅解。

  这一篇章,六祖惠能,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何求佛,得五祖弘忍师父的衣钵,然后隐忍几十年后,才出来弘法。

  惠能小时候家贫,全家流放到岭南,也就是广东。父亲早逝,孤儿寡母,艰难度日,靠打柴换钱为生。

  一天,惠能送柴到客人家里,出来后,听到街边有人正在念经,惠能听见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问人家念得什么经,人家回答是“金刚经”。

  该人推荐惠能出家,还介绍弘忍大师给惠能,而且还送给惠能十两银子,安顿好家里,惠能真去找弘忍。

  读这里,让我想到,佛法是传给有慧根的人。

  推荐惠能的人,用读经吸引惠能,无亲无故,还给惠能钱财,让去求真佛。说明,这个人与惠能,都是高人,都是“觉者”。

  惠能不识字,见到弘忍师父,人家不谦虚不卑微,直接表明意思:“远来礼师,为求作佛,不求余物”。

  心性干脆利索,我来拜师,我要成佛,其它都不需要,别无他求。

  惠能与弘忍刚见面的对话,其中一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把佛的广大,说的透彻,就如现在讲“东方”与“西方”,其实有什么差别,有差别,都是人自己制造的。

  弘忍为磨练和保护惠能,让做杂役,在偏房舂米多月。

  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修行,也是在险中修,如果人太冒尖,太有智慧,估计让人嫉妒,而处于陷境。比如,这里讲到两个例子,惠能刚进佛门,弘忍保护惠能。还有,在传衣钵的时候,担心惠能遇害,让连夜逃跑。所以说佛们清净,是没有的,也一样如红尘里,险恶重生。修佛,还是从内修,我看六祖坛经,认识到的一个观点。

  弘忍为传衣钵,让众多徒弟们作歇,大徒弟神秀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看这个歇的时候,是看不出毛病的,认为写的很好,后来我才知道,我这等愚笨的普通人,当然看不懂,也领会不到精要。

  在我往下读的时候,看到惠能作歇的事后,就是弘忍师父布置的作业。惠能偶遇江州张别驾到寺庙来,由于惠能不识字,惠能口述,张别驾帮写到走廊的墙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在帮惠能写歇之前,瞧不上惠能,是惠能用“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无量无边罪”,是这句话,征服了张别驾。

  在我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我慢慢理解,惠能所作的歇与神秀所作,惠能有所高。

  神秀讲的是皮,是外相;惠能讲的是心,是内相。

  弘忍师父看到惠能的歇,用鞋底给抹去,并告诉寺庙里的人,说写的不好。

  傍晚,弘忍来到惠能舂米的偏房,师徒两人的对话,也很有意思。

  弘忍问“米熟也未”

  惠能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意思是说,我修佛应该可以了,就等师傅甄别,过过筛子而已了。口气大,但满是自信。

  半夜三更,惠能去到弘忍的禅房,弘忍正式给惠能讲经说法,收为正式弟子,并传衣钵。

  师傅连夜送惠能离开寺庙,并叫惠能往南方走。

  走时,要过九江,弘忍亲自摇橹送惠能过江,这个时候,衣钵已经传给惠能,弘忍已不以师父自居,这里有段对话,真能启发人。

  弘忍说:“是吾渡汝”。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短短的对话,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人生的意义,人生来,就是苦难,需别人度,也要自度,别人帮你度,是你的福气;自度,是自己得解脱。

  惠能继续南行,吃尽苦头,还遇到土匪和猎人。到了曹溪,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市,被坏人追杀,避难在猎人队伍里,这一呆就是十五年,给猎人说法。猎人需要打猎,惠能帮守网,每见生命,惠能都放生。每次吃饭,猎人吃肉,惠能就抓一把蔬菜放在肉锅边,“但吃肉边菜”。

  看到“但吃肉边菜”,我微微一笑。有智慧的人,做事和说话,都透着哲理,穿透心肺呀!

  坛经第一品,用惠能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是生命,是本性,是初心。

  比如,我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毒蝎子快要落入水里,一位和尚看到,伸手去救蝎子,结果被毒蝎子咬一口。旁边有人问,明知蝎子有毒,为什么还要去救。和尚说,蝎子有毒咬人,是它的本性,我救毒蝎子,是我的本性。

  当时看到这个事故,我认为和尚很“愚昧”。现在想来,本性之间,这个“之间”,就是佛法。

  修修佛法,和尚继续普渡众生;毒蝎子,毒性能弱一点。最后,就能达到佛法的果。

  年轻的时候,我读“王阳明传”,特别敬重“阳明心学”。对比“六祖坛经”,心学的来源和启蒙,应该来自于“坛经”。我想,王阳明应该受到“六祖坛经”的影响吧。

  我没有考证,只是猜测,所以不便更多叙述。

  惠能师父在讲经时,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

  另一僧说“幡动”

  争论不休,惠能师父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就这几句对话,不就是“心学”的精义吗?

  待重读“般若品第二”后,再记录。

  今天的记录,到此为止……

般若品(二)

  读佛教经典,并不是信与不信,而是几千年来,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历兴衰,朝代更迭,而没有断代,始终保留下来,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值得琢磨,并对此保持好奇心的原由。

  我说些观点,只代表我个人,你是你的观点,我是我的观点,彼此并不交际,我只不过把我浅显的认知,做个小记录。

  接上篇,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在般若品,提出了“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般若,就是拥有智慧,什么又是智慧呢?惠能在此篇做了阐述,前提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我从皖东开车到皖北,跨越淮河,广袤的平原,麦苗已经抽叶,麦田里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一到冬天,平原上乌鸦漫天飞舞,沿途都是,落在大地上,或站在电线上,成群结队。

  我一边开车,一边想着已翻阅的“般若品”。

  “般若波罗蜜多”,有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有是彼岸?,像水,有波浪,起伏不定是此岸;如同流水样,畅通无阻,是彼岸。字面上理解,其实很简单,但从心去感悟,还是有点难度。

  般若讲智慧,惠能大师说,人有“大根性”和“小根性”,也就是人具有的小智慧和大智慧,或没有智慧。虽然人生而平等,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而人,天生智慧不同,“坛经”里说的很清楚,法门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既然般若都承认人的智慧有差异,为什么还要追求智慧,这才是奇妙之处。

  我们要有智慧,是为了什么?我浅显的理解,就是为人生答疑解惑,为旁人能做些好的影响,能积极向上,为减少迷茫,减轻做人的阻碍,不得沉迷在贪嗔痴,等等。要做到这些,惠能大师讲的意思,要认请自己,“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中,顿见本性”。还是得从自身找智慧。

  回答了,人生在世,要智慧;回答了,要智慧,从自身找。

  但怎么找,怎么要让自己有智慧?惠能说,“心量广大”,要有宽阔得心胸,有容纳海川的气度;其次“不行小道”,踏实做人做事;不要自寻烦恼,才能见性成佛,当然,还有很多佛家的法门。

  从这里,我的思考,引申出我个人的一个话题,也就是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般若的意思也在这里,不然,每个人都天生聪明,都拥有智慧,都能清除孽障,那么还要“修为”做什么。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大人教育孩子要懂规矩,社会发展需正能量,等等,都需要学习,都需精进,芸芸众生,必定普通人多,只有小智慧和没智慧的普通人更多,才有了佛法,被发扬广大的空间。惠能大师讲的坛经,佛教奉为至尊的“般若”,都是教化人,都是引导人,让人进化到有智慧,为自己的生存,为美好生活,把“戒、定、慧”,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有智慧的开端。

  修智慧,让自己能增长点智慧,惠能大师所讲,核心还是“本心”,就是在乎自己的内心怎么想,才能怎么修,“见性成佛”,画龙点睛,点了题。

  后面,待读完“疑问品”后,在续写……

疑问品(三)

惠能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真能说。因有思想,有就见解,才能说,才会说,才有人原因听,并信服。对人家的提出的疑问,能给予睿智的解答,听者更心服口服,主要是听着收益,指引生活,开了智慧。

韦刺史问,功德与福德的问题?用梁武帝打比方,在那个时代,梁武帝建造寺庙,救度僧人,布施财物等,并推崇佛家,算不算有功德。惠能大师的回答,是没有功德。

看到这里,其实我也很有疑惑,这不算有功德,什么才叫有功德?接着看惠能大师说的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惠能的回答,让普通大众汗颜,我们普通百姓进寺庙,大多数不都是求福的吗?求富贵,求健康,求子孙等,惠能说求福不是做功德,只是福德。什么是功德呢?惠能一直接着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不无滞,常见本性,真实秒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功德必须向自性中求,而不是籍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所以福德与功德不同。

我自己静下心来想,福德是为自己,功德是为利他,我的思考,不知惠能大师在天上,若知晓,会否点头示好。

韦刺史又向惠能大师提出,是心净与佛土净的问题。我的理解,心净,就是心无杂念,扫除迷茫,像雨后干净的天空。佛土净,因不干净,而追求佛的教益而获得干净,到底是心净还是佛土净,这个问答,比福德和功德的问答,稍微更深入了些。峰回路转,九九归一,惠能大师给出的佛言是“随其心净,即是佛性”。这些话,就说明惠能大师的伟大,佛本没有说明,佛只是一个象征,所谓的佛,就是修自己,一切出发,都是在自己的内心。惠能的话,让普通大众能接受,能感悟,佛法的发扬广大,可能就是因为接地气,普通人认可的,才源远流长。

韦刺史还问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得生彼否?也就是说,一般出家和在家里的人,念阿弥陀佛,发愿往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修行,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向往极乐世界,死后追求去往的地方。读惠能的讲解,醍醐灌顶,真能解惑,惠能说”使群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罪过。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个回答,就很有意思,我们东方人有罪过,念佛,求着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西方人有罪过,念佛,又往生什么国土。一个问,一个反问,其实说明,没什么极乐世界,极乐的世界就是当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是“自在佛”。

最后,韦刺史问,在修行还是在寺庙修行,“在家如何修行?

惠能大师的回答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很简单,修行佛道,在家里修就行,不必要出家到寺庙。在家里能修行,就像东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庙里不修行,就向希望人心地向恶。只要自心清净,就已经达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净土。惠能大师的这个阐述,很精妙,只想修,在哪里都可以,不在乎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什么时间,是都可以修佛的。延申的说,就想我们想做个事,只要想里想做,就可以践行,并不用在意外部的表象。

在家里怎么修,惠能给出了修行的办法,口诵了歇,我摘抄在小记录里。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佛法的广大,得益于传播,并得到人们的认可。

待再读完”定慧品,再记录……

 

定慧品(四)

 

早上,下着毛毛雨,天空灰蒙蒙,丝丝寒夜,有了入冬的样子。

一股力量,催着我要早起床,然后抽空的时间,继续记录,读“坛经”的小感悟。

真的,似乎有个无形的力量在招呼我,虽然不急切,但总是提醒我。我把这个感受说出来,有人会说我故弄玄虚,确实,很多事情解释不清,我真如的感受。

我开车,穿过城区,进入乡镇的道路。一路上,满是残叶零落。有人在扫落叶,今天,会扫不净,树上还挂着,凉风在吹着,纷纷扬扬,要落上几天。我与众人擦身而过,熙攘的车流、骑电瓶车的人、走路的人、贩卖水果的人、售卖早餐的人……一切事和人,不因天寒,不因树叶飘落,而能歇歇脚,大家都更卖力的操劳着。

我在回忆,读着的“定慧品”。

总之,我的认知,在这个“品”里,惠能师父向人说佛,主要是还是讲怎么修行。学习的定力,安定的内心,用现在话说,“思想上达成统一”,不然,后面就不知怎么修。修佛的核心思想“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惠能大师自己都说了,不要迷信,不要执着,一切随缘,随缘而定。

有颗安定的心,才能启发智慧,才能提升智慧。惠能师父用“灯”和“光”打比喻,倒也贴切。他说“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亮,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讲到这里,其实很容易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毫不相关,其实紧密相连,灯与光相互依存,若离开,就不成一体,归纳为“体本同一”。

“定”,就是直心,本性。惠能大师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在内心的认知上,在基础性方面,先把修行的定力给你搞扎实,而且还补上一课,“法勿有执着”,叫你定,还不要执着,然后再想着去修佛法。根本思想,“应该以正直的心思来修行,对一切佛法不要偏执。迷惑的人执着于法相,执着于一行三昧的表面,只是说要常常静坐不动,就能不生邪念妄想,说这就是一行三昧。这样的解释佛道,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般,这是修行佛道,受到阻碍的原因。”

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修佛的人,静坐打坐。

记得,十五年前,我在上海去参加一个培训学习。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可以容纳上万人。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员,我印象深刻,在课余世间,盘腿端坐在椅子上,我好奇的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是打坐。早前,我已经对佛教很好奇,也研读过一些佛教的书籍,对他的行为,我很是佩服,在喧闹里保持定力,能在任何时间和环境下,打坐修行。在我读了坛经后,在回忆人家的行为,若惠能大师所说,修的是表相,惠能大师更深入的说“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随,故知大错。”意思是说,有些人,教别人打坐,说只要静静地内视自己的心,不要动心,不要起念,这样就能修道成功。这些迷惑的人,不能理解打坐的真义,就这这样执着乱行,而七颠八倒。像这样的人还不少,这样乱作指导,实在是大错特错。

“定”,其实就是意念,惠能大师说“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我的理解,惠能的意思是,修佛法以自我为中心,无关呼打坐,只要理解佛法,随自己的内心,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打坐可以,行走也行,立着可以,卧着也行,在家修佛可以,在寺庙修佛也可以,在工作的地方修佛,在旅途中修佛都可以。

“在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时不被其所沾染,叫做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时常脱离事物的表象,不在所遇到的事物现象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着于什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到别处去,受死轮回,也是极大的错误。不认识佛法的大意,自己错了也罢,却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无宗”。

修自己的佛,不要管其它;做自己的人,不要管其它;做自己的事,不要管其它……在这个篇章,我这样理解。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如果还有些本事,懂得些道理,能做些宣扬,影响到别人,也能开智,大家一起提升智慧,就已经足够有修为了。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心念,就是第一要义。

后期,再读完“坐禅品”后,再作记录……

 

坐禅品(五)

“坐禅品”,惠能大师说的比较短,没有长篇大论,估计是外在形式,很容易理解,惠能大师没有展开说吧。

外在的形式,也很重要,佛家总的有个仪式感。修师建庙,是道场的需要,但对于个人修佛,总不能个个都去庙里,个个都去做和尚,如果这样,佛法就不能长久流传下来。比如,有人修佛,有些人修道,有些人修儒,还有人修基督,等等,社会是多元的,修什么,对于每个人,也是多元的,包罗万象。

在个体的修佛上,俗家人的修,也的有,符合个体修佛形式,比如坐禅。

惠能大师讲这个,我认为是对俗家弟子的教诲。在庙里修佛,是专业修,剃个光头、穿着僧袍,敲着木鱼,专业的出家人,专业的敬佛事。

红尘里的俗人,被俗世缠身,为穿衣吃饭,为谋个前程等,但又想修些佛法,求得内心清净。佛家为俗家弟子,想出一个方子,用坐禅的形式表达修佛的心境。我这样的解释,惠能大师若知晓,不知会不会双手合十,冲我念叨“罪过、罪过”。

我是无知者无畏,乱说一通,但我作为普通人,记录这些,也算是对佛法的宣传,在现今社会,信佛的人众多,但真能读佛经,懂佛法的甚少。现今社会的风气,都是“使用主义”;急功近利,都是“拿来主义”;虽然努力奋斗,都是“精致主义”,对于佛法的传扬,也看时间和火候,恰到好处为妙。

惠能大师讲坐禅,目的是在于排除妄念,与前一个章节讲“定慧品”,讲心念,讲得透彻,所以,在“坐禅品”,惠能大师延续了前面所讲,不管是外相和内在,都是念。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修佛坐禅,从心念起,惠能告诫人们,坐禅虽然是形式,但要真坐禅,而不要假坐禅。关键是要“自性不动”,真坐禅就是“入定”。

真坐禅“不修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意思是,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就是自性不动。

假坐禅“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意思是,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是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是与正道相违背了。

惠能大师给出的办法是“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内心能自见本性而不乱,这就称为禅。

惠能大师,在后面的讲述中,更直接讲明什么叫坐禅?言简意赅,像我这样笨拙的人,都能听的懂。“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惠能大师接着说“什么是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在任何事相永远都不会干扰自己就是“禅”,内心永远平和不纷乱,就是“定”。

我读坛经到这里时,非常认可,坐禅,禅定,富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世间,有很多美食,很多享乐,很多的诱惑,我们该用“坐禅”的精神,用“禅定”的核心思想,救赎自己在人世间的欲望。其次,用坐禅和禅定的思维,教育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醒自己,锚定的事,不受外部干扰,坚持去做;模棱两可的事,恍惚不定的事,半途而废的事,就不要去做。

讲归讲,但坐禅和禅定,讲起来容易,人真能做好,恐怕需修行的过程,需长久历练心念,才能慢慢到达吧。

如果执著于外在事相,内心就会纷乱;如果能远离外在事相,内心就不会纷乱。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和安定,只是因为执著于外部环境,内心就跟着乱了。如果见一切外部环境,而内心不散乱,就是真正的“定”了。

惠能大师,说他是佛家的阿弥陀佛,搁现在社会,不如说是伟大的心理学大师,或者人类的心灵导师,读他的话语,越来越有味道了。

待再读完“忏悔品”,再记录……

 

忏悔品(六)

忏悔品,惠能大师讲的多,我的理解,在这个篇章,主要,一还是强调修佛心;二是修佛法的意义;三是修佛想要的结果。修什么,都是为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还包括情感、灵魂。

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里,我经常看到,有人感情受挫,事业破产、生活不顺,就找到寺院里,恳请大和尚帮剃头为僧,一般大和尚就会说,你“六根为净”,拒绝剃度,然后做些开释,给来人请出庙门。在这里,惠能给出修佛的意义,就是“忏悔”。

“忏悔”这个篇章,惠能大师提出三个观点,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皈依自性三宝”。

惠能大师的“坛经”,尽管有惠能说,别人帮记载,就像“论语”由孔子说,弟子帮记载。我就不相信六祖惠能大师,传承了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就在短时间里依照师父的学说传播佛法,应该来说,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法,很多都是自己开创的吧?我只是假设,虽然我看坛经,带有批判色彩,但我认为是伟大的经典,人类精神的进化,思想的升华,佛家是发挥作用的。惠能大师的坛经,有如此的群众基础,也就有人民性,比如,在忏悔品这个篇章,他讲到“三身佛在自性中,凡夫即佛,佛即凡夫”,佛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惠能大师把佛定性为平民化,凡夫俗子,只要有佛的信念,都可以修佛成佛。如果佛,高高在上,只存在于庙堂,只在达官贵人间传播,也不会永久存世,估计早就断代了。

慧能大师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间自己的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识得不假到此”。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让自己的心清净,修正自己的言行,识见自己的法身,认识自己心中的佛,自我超度,自觉持守戒律,这才不虚此行前来听法。慧能大师讲到“五分法身香”,我浅薄的认知,就是我们到庙里敬香,也应该代表各种意思的。惠能说“一是戒香”:就是心中没有是非,没有恶念,没有嫉妒、没有贪婪、瞋怒,叫戒香;“二是定香”:看到各种善境恶事的现象,自己能保持心不散乱;“三是慧香”:自己的心中自由通达而没有阻滞,经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性,能尊敬长辈,关心晚辈,体恤孤独和贫穷的人,这就是慧香;“四是解脱香”:自己的心中不追逐什么,即不想善,又不想恶,总是自由自在而没有阻碍,就是解脱香;“五是解脱只见香”:自己即不追逐分辨善恶,也不可以沉溺空虚耽爱寂寞,而必须广泛学习,扩大见闻,认识自己的本心,通晓佛理,与世俗和睦相处,不分别执著人我,解脱见香。

把这些话看完,我才理解敬香的意思,不然,敬香就流于形式而已。修佛,就是为解除苦恼,让人日常生活,过的平静,减少戾气,多些温和。而且“和光接物”,与世俗和睦相处,在这里,我也是会心一笑,佛本是度人,但在世俗面前,也要和睦相处,可知“世俗”的厉害。想做个逃避世俗的人,多么的不容易,以入世俗的心对待生活,以出世俗的心看待生活,积极的面对,积极向上,也是修佛法的境界。

佛家讲“忏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忏悔。惠能大师讲“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比、不被骄诳染,不被妒嫉染,所有恶业、骄诳、妒嫉等罪,悉数忏悔,原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以上,是忏悔的总纲。

惠能大师,总算讲清楚了什么“何为忏、何为悔“。原理“忏悔”是从坛经来是,是从惠能大师来。大师说“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妒嫉等罪,悉数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从今以后,所有罪业,愚迷、骄诳、妒嫉等罪,今已觉悟,悉数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忏和悔,合在一起就是忏悔。

人要做到真忏悔,要发四个大宏愿,这都是教人修佛的方式方法,也提炼内心的办法。一是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二是自心的烦恼无尽,我誓愿断尽;三是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四是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在这里,惠能又讲道自性自度,联系道惠能大师在第一个篇章“行由品”,与自己师父弘忍大师的对话“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什么是自度?这个篇章,惠能大师给出了解释。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入是度者,名为真度”。

在忏悔篇,惠能大谈皈依。我认为,惠能大师的意思,皈依不是要你真入寺门。身不入门,心能入门,也是皈依吧。

我们修一个什么学说,并非为执著,痴迷到不能自拔,这样不好。

我们修一个学说,主要为在人世间生活和生存,能答疑解惑,能指导自己生活和工作,能把一生过好,如果单纯的为一个事执念,就太较真了,这样不好,有违我读佛经的意义。

惠能大师讲忏悔,发四弘愿,讲皈依,还是有逻辑可循。在讲皈依,惠能大师说“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意思是,皈依了觉悟,就会有福与慧,都能满足尊严;皈依了正见,就会有远离恶欲的尊严;皈依了清净,就会有在众生中受人敬重的尊严。这里,我有点小疑惑,修佛皈依,是为了尊严吗?我再次理解了“与世俗和睦相处”这句话。

读佛经,也要辩证的去读。

忏悔后,修佛,皈依三宝,境界得到升华。得道成佛,

有三种佛,有形的佛,也是无形的佛,惠能大师阐述了“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认识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佛;在实性中,善恶都不沾染,从初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时常观照本性,不失见性成佛的本念,叫报身佛;如果能回传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能,就是化身佛。

从这里看,修佛也要一层层进行,一层层领会,一层层修成正果。这里,还是以自修为住,自见本性,自见本心,就是修佛的初衷,“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后续有时间,记录“机缘品七”……

 

机缘品(七)

读惠能大师的坛经“机缘品”,这个篇章更长,我翻阅的认真,该怎么下笔写,我考虑了多天。从字面意思理解,机缘,就是缘分,缘来缘灭。我常说缘分,都是好的成分,比如好的姻缘,好的人缘,但我们忽略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生遇到的各色,有好的善缘,也有罪的恶缘,比如遇人不淑进入赌博的圈子,进入杀伐的圈子,进入堕落的圈子等。机缘,也有两面性,接善缘,得善果;接恶缘,得恶果。

我们讲,对待事物讲究缘分,什么又是缘?中国人很聪慧,说缘分就是“天意”,这个是终极得解释。所有不能解释清楚的,都归为“天意”,是“老天爷”的意思。在我们的祖国,人们对意识的认识,佛教不分家,佛的尽头就是“道”,缘分就是天意。

其实惠能大师在“机缘品”这个篇章,并没有过多阐述“机缘”,主要的记叙,是与几位弟子的对话,说读佛经的机缘及随缘普渡众生。

很喜欢惠能大师说法的风格,弟子来求问,刚见面,话语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谈问题和认识,直指要害,干脆利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毫不含糊,毫不避讳,你要问的,人家能给你讲明白,讲透彻,决不点到为止。惠能大师的讲话风格和语言涵养,就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榜样。

我做些记录,为加深记忆。名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师誓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子。“惠能大师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意识是,字我不认识,要是有义理,有问题,我就能回答。惠能大师,好不谦虚,“我就能回答”,只有充满自信、有功底、肚子有货的人,才能这么回答人家。你看现在,即便标榜自己是大学问家的人,遇到真问题,做人家的问答,时常露出不自信的样子,与惠能大师不在一个档次。

弟子法海问:“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惠能大师听问即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即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弟子法达,七岁出家,读《法华经》,来拜见惠能大师,头不至地,被惠能大师,当场呵斥“行礼头不着地,还不如不参拜,你心里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平常你修什么呢?”。惠能大师的责备,充满善意,做错事有人责备,就是贵人。惠能大师与弟子法达,在这个篇章对话最多,可看出,惠能大师对法达的器重。惠能告诉弟子法达“所谓佛,就是觉悟,分为四种法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并点出精义“开佛知见”。惠能大师还告诉弟子法达“佛本为凡夫说,不为我说”。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并不是为佛说,我对此,理解佛法的发扬广大,惠能大师给出的定论,为凡夫说法,我们凡夫修佛,是佛存在的意思。与前面的几个篇章,道出一统。惠能大师还说“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宜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弟子智通,读《楞伽经》不明白意思,拜见惠能大师,求解惑。惠能大师,开门见山就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

弟子智常,来找惠能大师,志求见性。惠能大师直接就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看道这里的对话,我也似乎拨开云雾见青天,我来自哪里,我来作什么,师父都帮你回答了。智常和尚,对惠能大师很崇敬,从此侍奉六祖惠能,一直到惠能大师去世。

弟子志道,读《涅槃经》,未明大意,求惠能大师点拨。惠能大师也是直接就问“汝何处未明?”,“汝作么生疑?”

行思禅师,也道惠能这里参礼。惠能大师问“汝曾作什么来?”“什么物?凭什么?”,还追问“还可修证否?”惠能大师告诫他说“你应当独当一面,去教化一方,不要让正法断绝失传了”。

在遇到怀让禅师时,惠能大师直接问“你从哪里来”,“寻求什么东西?怎么来?”惠能很高看怀让,说“西天的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龙马驹,他的智慧可以驰骋天下,无敌手。”后来,怀让前往南岳开设道场,把禅宗发扬广大,圆寂后被朝廷赐为大慧禅师。

后来玄觉禅师问“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惠能大师的回答“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求佛时,惠能大师留玄觉住宿一晚,佛家的典故,“一宿觉”,就出自这里。

弟子智隍,初参五祖,自认为得到五祖真传,在与玄策的对话中,知道惠能大师,来参拜。惠能大师直接问“你从哪里来?”他讲述了与玄策的因缘。惠能大师便给他讲“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无所用心,无论是凡俗人还是圣人的情感都忘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消除,如此性相一如,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入定了。”

一僧人问惠能“黄梅意旨,甚么人得?”惠能说“会佛法人得”。僧人追问“和尚得否?”惠能说“我不会佛法”。在这里讲了,惠能与方辩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师传给六祖惠能大师的衣钵,有了交代。

禅宗的信物,袈裟,传到六祖这里,这个故事的交代是,惠能大师把袈裟送给方辩,方辩把法衣分成三份,一份披在塑成的佛像上;一份自己保留;一份用粽叶包好埋在地理……

修佛,讲缘分。我们身在红尘,更是讲缘来缘去,解释不通的东西,就用命中注定释怀。这些,都框在“缘分”的统称里。我们需多结善缘,而撇弃恶缘,做个初心守正的人,修得一份美好,最后在人生如戏的日子里,在生命终结前,能够惜福、惜缘。

在重读“顿渐品”后,在续写……

 

顿渐品(八)

时间过的飞快,入冬里,已过“小雪”节气。

冷风飕飕,众多的树叶已落净,枝头净,而地不净,只待落叶化作泥。下了两天雨,江淮两岸湿漉漉,寒冷刺骨,空气中呲着萧杀之气。我没有片面的去想很多事,我从多面性上,去感受好与坏。比如,这寒冷的冬季,还有着不落叶的桂花树,冬青树;菜地里有生长旺盛的大葱、青菜;广袤的田野上,麦苗不惧风雨,绿油油。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极端的情况,都有逆行者,而不畏恐惧,是本性使然,也有着自己差异化生存的狠劲,让我肃然起敬。

“坛经”顿渐品,这应该是读第三遍,前两遍读着迷惑,而不知解“顿渐”。虽重新再读,估计还不了解深意,但我自负的认为,可以写点记录,哪怕是胡扯一通,也算是对自己再读的交代吧。

在提解里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为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人在平时里的体验、感受是“渐”,灵感的出现为“顿”。先顿渐,后渐修,是个漫长的过程。刚开始,看到顿渐两字,我马上的理解是,幡然醒悟,比如,我在想一个事,似乎让我的思想进入死胡同,突然,在一刹那,我好像理解了,找到出路了,不再为这个事纠缠了,就是这“一个刹那”,就是我认为的“顿渐”。

在这个篇章,也主要是惠能大师与三位弟子的对话,所做的开示。

宗教的派系,自古有之,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都师从五祖弘忍,后来惠能到南方传法,神秀在北方传法,这里出现一个现象,佛也各立门派,各有“山头”,虽然佛讲“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这是鼻祖式的人物的一厢情愿,只要往下演化,佛也一样“山头林立”。在这里,我开始有点佩服神秀大师,在神秀的弟子讽刺惠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神秀大师的回答,让人意味深长,更可窥神秀大师的心胸广大,神秀大师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一句“吾不如也”,让人对神秀大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成佛得道的人,才这个样。而且,神秀还派自己的弟子志诚去拜见惠能大师,还嘱咐志诚“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我自认为,神秀在这点上,心胸与格局高于惠能大师。

志诚到惠能大师这里听法,开始没有 表明身份,惠能大师觉擦到志诚,然后说“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我想,应该是惠能故意说的,用“盗法”之说,应该是惠能大师调侃,如果发自惠能大师心里,这么说,就显得惠能大师小家子气,听法,即便是没有表明身份,也不能说是“盗法”呀,佛法本来就普度众生,听者便是缘分,佛法不因什么人而传播,怎么能说志诚来听法,就是“盗法”?凭惠能大师的佛根,我以为,是惠能大师开个玩笑,故意的调侃吧!

禅宗讲究坐禅,惠能大师对志诚说的四句歇“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惠能大师的高明,就是说修佛不在乎形式,坐与卧,都无所谓,只要是看的开,想的净。在这方面,惠能大师高于神秀大师。

在这里,我说个自己,心得方面的插曲,惠能大师,以不识字而自居,我以为,有失偏颇。就拿惠能大师的“坛经”来说,能流传下来,靠的是文字,如果用“心口相传”,估计早就失传了。文字的记载和传播,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在这里有个疑惑,神秀大师派志诚到惠能这里听法,“还为吾说”,告诉志诚,听到惠能的真法,“回来与我说”。结果,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也就是是,志诚留在惠能大师身边,没有回到神秀大师身边。

我看到这里,我的疑问,带着骂人话,志诚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有奶便是娘,真正的师父应该是神秀大师,结果不回师父身边了。

在这个篇章,还说到一个案子,自从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礼,两位大和尚,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彼此没有争锋,两派弟子起了爱憎之心,北宗立神秀为六祖,但南宗惠能得到五祖的衣钵,为了宗主地位,弟子们派张行昌去刺杀惠能。

惠能大师心里有感应,预知这事件,便放了十两黄金在座位上。张行昌来刺杀惠能,连砍三刀,惠能大师都毫发无伤,惠能大师还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人没有被杀死,还给杀人者教诲,把杀人者张行昌吓的够呛,向大师哀求悔过,愿意剃发出家。我看到这一段,嘴唇也是微微一笑,“只负汝金”,金钱的意义,不管是用在红尘还是寺庙里,都还管点用。后来,惠能收了张行昌为徒,并为他改名为“志彻”。佛家的案例,有着教育意义,比如这个案例,就讲“浪子回头金不换”。

惠能大师在与童子神会初见,由于神会问法,口气大,不谦虚,被惠能大师用禅杖敲打头部三下。神会问“和尚坐禅,还见不见”?惠能打了神会问“吾打汝痛不痛?”并告诫神会,你连自己的本性都认识不清楚,就敢到我这里来卖弄。佛家的好处,就要是要打消人的嚣张气焰。

但悟即有深浅,悟了之后,仍有继续修行的问题,如果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勤劳,却幻想坐等灵感,只是一种妄想。

读完“护法品第九”后,再记录……

 

 

护法品(九)

读坛经的护法品,心情有所沉重。沉重的来源,无缘无故,只是感觉,佛教并非是无边得,也不是无所不能得,在任何时代,任何朝代,都要“受用”。

佛,一样要为政治所用,一样要为政治服务,纳入统治阶级的范畴,为“我”服务。

我在记录读“坛经”的心得,都是我个人的见解,无关乎外在,都载誉于我的内心,这点,要做个澄清。

如果我的记录,让与我一样的凡夫俗子,对这门“哲理”的谈话经,有所传播,可以用大白话,能有所了解,大家能简单的弄个明白,我也算是做了有意义的事,也算做了点小功德。

雨后,阳光灿烂,路过厂区门口,红旗在风中招展。天上,万里无云,几只喜鹊在我身旁叽叽喳喳,我沉静在自己的思索里,向风一样,只是这个风,刮在我的心里。忙好工作上的事,好像有个声音在呼唤,把读过的“护法品”,记录一下吧。这个声音的呼唤,是我的幻觉吗?直至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在业余的时间里,我能静下心来,记录点东西,确实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护法品,主要讲了唐朝武则天所在“神龙元年”,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说“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也就是说武皇帝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向两位大师请教一点佛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朝,佛教发展已经很兴盛,渗透到朝野。在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之家,当时佛法南北之分,已经泾渭分明,只是两位大师还守着“法出一宗”,其实他们的弟子们,为南北之争,斗的很厉害了。在神秀大师向女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时,让我再次高看了神秀大师,应该来说,神秀大师修佛成佛,也一样不得了。神秀大师向武则天说“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皇帝武则天能先请神秀大师到宫里供养,而惠能大师得神秀大师的推荐,皇帝才知道惠能,说明神秀大师代表的北宗,当时影响力比南宗惠能大师大得多。

皇帝武则天派内侍薛简,带着诏书去迎请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向薛简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愿终林麓”,表示愿终身生活在山林。惠能大师对皇帝的邀请,可看出惠能大师的清醒,他不愿意做个被圈养的和尚,而做要做个自由的和尚。后来,佛教南宗在群众中深得民心,有很广大的民间基础,在民间地位甚高,与惠能这一决定有很大关系。

惠能大师在与薛简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惠能对佛见解,与他的心性相符。薛简问:“在京城禅师皆曰: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惠能大师的回答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惠能的说法,在与前面的“品”比较,一以贯之,修佛不在乎形式。

惠能大师不去京城,而薛简要回去向皇帝复命交差,希望惠能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要旨,以便上奏皇上,并还要告诉在京师中心修习佛道的人。薛简躬身下谦,给足了惠能大师的面子,也说明薛简也想真心修佛。薛简说“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惠能给予的点拨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

在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

惠能大师的开示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用白话说,光明与黑暗,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这无二的性体,就是真如实性。所谓实性,在凡俗的身上不会减少,在圣贤的身上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空寂。

最后,惠能大师告诉薛简“汝若欲知要义,但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要获得佛法的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体了,那时的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

读到这句话,我想要做辩证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佛法可以这样说,但我们作为人,是不能够“莫作思量”的。作为人,善的现象,要大力赞美和弘扬;恶的现象,要大力抨击和鞭笞,这样才能不辱,作为“人”的使命。佛家,也有狭隘的地方,这点包括俗人和修行的,即便专业在庙堂里修佛的大和尚,都应该承认。

佛家修为的精进,传承很重要,加入新的思想和改良,也很重要,善与恶都不思量,那么,我们还要什么“嫉恶如仇”?要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惠能大师“坛经”的说法,说的都很好,就是这个对于善和恶,不思考,只为自己清净心体,这个观点,我是极度不认可。

如果我得罪了佛,得罪了禅宗弟子,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对于善和恶,要有分辨心,要去思考,让社会有个“惩恶杨善”的好风气,而不是“莫作思量”。

薛简回宫向皇帝复命,把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法,转述给皇帝听。

最后,朝廷下诏褒奖惠能大师,皇帝夸奖惠能大师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功德。“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在这里,诸位可以“呵呵”一笑,所有的修为,广泛传播,都是为国服务,为“朕”所服务。修为的好处,最终都被统治者“拿”去了。

惠能大师修佛居住的寺庙,重修后,被朝廷赐为“国恩寺”,该寺估计还保留在现在,佛法也源远流长。

重读“付嘱品十“后,再记录……

 

付嘱品(十)

今天,我驾车过淮河、长江,让我想到惠能大师的话“人分南北,法不分南北。”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江山还如此多骄傲,本同根、同族,同血脉,南北之分,只是形式上的。翻看历史,朝代更替,战争不断,内斗与外耗,北方人杀的多了,从南方迁徙过来,就有南方“蛮子”的称呼;南方人被杀多了,从北方迁徙过来,就有了“客家”的称谓。对于人来说,时而南方,时而北方,如果溯源祖宗们的迁徙路途,都是一部血泪史,包含辛酸泪。

到了地方,找个住的地方,不想联系友人,怕打扰。吃饭的时候,想喝点酒,还是想着惠能大师在苦难时,“但吃肉边菜”,我想“但喝桌上酒”,不过,我还是忍住了,用禅定的意念,打消了喝酒的念头。匆匆吃完饭,想去溜达一下,还是似乎有个无名的声音,在招呼我,好像在说,“坛经”还有一品,要记录完成,不能敷衍了事,即便写得不好,只要用心心写,像认真的完成任务,文字里蕴含着诚意。

回到酒店,打开电脑,“付嘱品”是坛经的最后一个篇章。坛经的文字到十品结束,但坛经的佛法,光照天下,普渡着有缘分的众生。

这个品,是六祖惠能大师对禅宗的总结,也是对众弟子的交代,惠能大师自认为自己的弟子们,在他圆寂后,各自成为一方的宗师,惠能大师最后交代诸弟子怎么祥宣讲佛法,才不失去本门的宗旨。

在这之间,我先要说一下惠能大师圆寂前,对自己的预言,惠能大师说“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还有就是“吾去后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珈蓝,昌隆法嗣”。意思是说,自己死后五六年,会有人来偷取我的头。在我去世后七十年,会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个出家,一个在家,同时兴起,光大我的宗门,大修庙宇珈蓝,使佛法昌盛兴隆。

惠能大师圆寂后,广州、韶州、新州官员,还有各门徒,都要把惠能大师的真身迎接回本地,争执不下,于是大家烧香祈祷说“香烟飘动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师愿意归去的所在”。当时,香烟直接指向曹溪山,最后把大师迁回曹溪山宝林寺供奉。

我为什么要记录这一段,因为我有疑惑,也是个迷,惠能大师预言,自己的头会被人取走,弟子们用铁做的叶片和油漆做的布,把头颅包裹好,保护起来。我真正的迷,是惠能大师预言,自己死后七十年,会出现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使佛法昌盛兴隆。这二位菩萨,是谁呢?后继的禅宗弟子们,应该要给个交代。惠能大师生在大唐,距今几千年来,“从东方来”的高僧大德,应该不计其数,但入惠能大师心愿的两位,到底是那两位呀?

惠能嘱咐诸弟子,讲佛法时,先要举出三科法门,三科是“阴、界、入”,运用三十六对,相对法。有无情五对: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对;明与暗相对……法相语言十二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漏与无漏对、动与静对、凡与圣对……从自己的本性来,有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愚与智对、慈与毒对、常与无常对、慈与害对……

惠能大师继续交代诸弟子“如果有人问佛法的意义,问有,就用无回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作答。两道互为因果,就产生了保持中道的意义”。

在这个篇章,惠能大师主要讲佛法的“相对法”,我到这里时,用笔在书页上批注两个字“中庸”。

佛家讲究的“相对法”,也让我不自觉就联想到“易经”。一阴一阳皆为道,天与地,男与女,高山与大地,火与水,金与木……万物万法,相生相克,佛法所讲,与易经所说,本质上好像没有差异。与儒家所倡导的,也融会贯通,所以说,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佛、道、儒不分家,经过历朝历代的交融,都同化了,相互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把惠能大师的简历附在此:

惠能大师在世七十六年。

二十四岁时接受弘忍大师衣钵、佛法。

三十九岁正式落发出家。

讲说佛法,普度众生,最后三十七年。

得到惠能大师真传并继承法脉的弟子,一共四十三人。

其他顿悟超凡的人,不计其数。

至此,《六祖坛经》我重新读完,并做了心得记录。有人这样讲,佛法,就是人与心的和谐,修心养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还是有作用得。

对对读“坛经”后的记录,全部结束。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