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024-07-28 10:05:29
标签: 情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生南北,为橘为枳,用拟物的说法,其实是比喻人,不同地方的风俗,养育不同品性的人。
各人各事,却有差异,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天气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是说“差异”的意思。
我用“橘生南北”,借古寓今,想做个“门外汉”的论证,评一下现今一些专家的胡言乱语。有些专家的言论,或者论证出的数据,简直祸国殃民,误导公众,特别是害苦百姓。这些所谓的“专家”,当时在列举事例时,口吐莲花,实乃是个喷子,最可怕的是,还有人信,还有人遵照,还有人乐此不疲,奉为经典,当作指路的明灯,结果是错了方向,害人害己。
几年前,听一些专家说养牛,用一套数据,说中国人,肉牛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牛肉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结论是,“可以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市场经济,有需求就要有共给,但从实践来说,现实“啪啪”打脸,当时听专家的言论后,我就在微博里写下过几句话,大概意思是,中部平原,不适合养殖牛肉,过去家家户户养牛,作为劳动工具,是耕牛,现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牛逐步退出劳作,中原地区是粮仓,而不能成为牧场。
专家的话,用世界牛肉的人均消费量,来说明中国的牛肉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是对国情不熟悉,对国人饮食习惯不了解,就是个假专家的真实写照。
我来比喻,我们国家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那么就判断在北方大米有增长空间,在南方面粉有增长空间?显然不具科学。其次,中国本身就是多民族国家,新疆、内蒙、西藏等地,牛肉的消费量又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兄弟民族,本身就以吃牛肉为主。还有,如果用专家的话作为正确的论证,我们的回族兄弟姐妹,不吃猪肉,那么在回民区,专家能说猪肉消费有增长空间吗?再拿其它各地风俗和饮食习惯比较,我们朝鲜族喜吃狗肉,广西等地区也有狗肉节,那么就说明其它地区,就有狗肉消费的增长空间吗?南方人饮食清淡,四川湖南江西人喜欢吃辣椒,山西人喜欢喝老陈醋,上海人喜欢偏甜的食物,等等,如果我们都拿专家的话来列举,各个,放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增长的空间”?这个伪命题,经不起论证。
我们往往就是因为,用专家不经论证,不经实践检验的数据和言论,盲目的进入一个行业,发展一个产业,多数都因水土不服,最后落的一地鸡毛。所谓的专家,不承担任何责任,最后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然后这些专家又进入另外一个领域,继续“忽悠”。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所谓的假专家,有生存的的土壤,还很吃香。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汉族人占比较大。汉族人的吃肉习惯,主要以猪肉消费为主,经几千年,本身饮食习惯已经养成,也有着独特的基因,比如我们汉族人,多吃几次牛肉,就容易上火,而长久不吃猪肉,就馋着想吃,如果想改变和培养汉族人多吃牛肉,就像想改变一个群体的人种,是不可能的。人本身就是杂食“动物”,吃素吃荤,但总体,还是有所偏好,很难改变。
养殖业,本身就风险大,需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老百姓能吃好饭,喝肉汤,粮食安全也包含畜牧业安全,要宏观调控,但具体还要要看供需关系。
在适合的地区多搞养殖,在适合的地方多种粮食,不要听专家的“忽悠”。其实,中国人,高手在民间,在老百姓中,在广袤的田野上,在农民的心里。如果有利润,老百姓会主动搞养殖,会积极参与,自古“六畜兴旺”,都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愿望。
2024年7月28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生南北,为橘为枳,用拟物的说法,其实是比喻人,不同地方的风俗,养育不同品性的人。
各人各事,却有差异,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天气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是说“差异”的意思。
我用“橘生南北”,借古寓今,想做个“门外汉”的论证,评一下现今一些专家的胡言乱语。有些专家的言论,或者论证出的数据,简直祸国殃民,误导公众,特别是害苦百姓。这些所谓的“专家”,当时在列举事例时,口吐莲花,实乃是个喷子,最可怕的是,还有人信,还有人遵照,还有人乐此不疲,奉为经典,当作指路的明灯,结果是错了方向,害人害己。
几年前,听一些专家说养牛,用一套数据,说中国人,肉牛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牛肉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结论是,“可以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市场经济,有需求就要有共给,但从实践来说,现实“啪啪”打脸,当时听专家的言论后,我就在微博里写下过几句话,大概意思是,中部平原,不适合养殖牛肉,过去家家户户养牛,作为劳动工具,是耕牛,现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牛逐步退出劳作,中原地区是粮仓,而不能成为牧场。
专家的话,用世界牛肉的人均消费量,来说明中国的牛肉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是对国情不熟悉,对国人饮食习惯不了解,就是个假专家的真实写照。
我来比喻,我们国家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那么就判断在北方大米有增长空间,在南方面粉有增长空间?显然不具科学。其次,中国本身就是多民族国家,新疆、内蒙、西藏等地,牛肉的消费量又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兄弟民族,本身就以吃牛肉为主。还有,如果用专家的话作为正确的论证,我们的回族兄弟姐妹,不吃猪肉,那么在回民区,专家能说猪肉消费有增长空间吗?再拿其它各地风俗和饮食习惯比较,我们朝鲜族喜吃狗肉,广西等地区也有狗肉节,那么就说明其它地区,就有狗肉消费的增长空间吗?南方人饮食清淡,四川湖南江西人喜欢吃辣椒,山西人喜欢喝老陈醋,上海人喜欢偏甜的食物,等等,如果我们都拿专家的话来列举,各个,放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增长的空间”?这个伪命题,经不起论证。
我们往往就是因为,用专家不经论证,不经实践检验的数据和言论,盲目的进入一个行业,发展一个产业,多数都因水土不服,最后落的一地鸡毛。所谓的专家,不承担任何责任,最后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然后这些专家又进入另外一个领域,继续“忽悠”。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所谓的假专家,有生存的的土壤,还很吃香。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汉族人占比较大。汉族人的吃肉习惯,主要以猪肉消费为主,经几千年,本身饮食习惯已经养成,也有着独特的基因,比如我们汉族人,多吃几次牛肉,就容易上火,而长久不吃猪肉,就馋着想吃,如果想改变和培养汉族人多吃牛肉,就像想改变一个群体的人种,是不可能的。人本身就是杂食“动物”,吃素吃荤,但总体,还是有所偏好,很难改变。
养殖业,本身就风险大,需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老百姓能吃好饭,喝肉汤,粮食安全也包含畜牧业安全,要宏观调控,但具体还要要看供需关系。
在适合的地区多搞养殖,在适合的地方多种粮食,不要听专家的“忽悠”。其实,中国人,高手在民间,在老百姓中,在广袤的田野上,在农民的心里。如果有利润,老百姓会主动搞养殖,会积极参与,自古“六畜兴旺”,都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愿望。
2024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