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入伏,历史有耐心

2024-06-18 10:16:04
标签: 情感

夏至已入伏,历史有耐心

——杂记

1

经济好不好,作为普通百姓,也能感知,普通人就是“鸭先知”,因为,“春江水暖鸭先知”。

可以感受到,进饭店吃饭的人少了。即便进了饭店,过去喝百十块钱的酒,现在改喝几十元得。过去点菜,大鱼大肉,现在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凑合着就行。为了省点钱,出门不怎么开车,衣服穿旧得,不再购买新得……经济的触角,伸展到每个人的毛孔里,传导到每个人的心里。

昨天夜里,看到一篇文章,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韩文秀,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以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的论述,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长短结合,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防止好高骛远,防止为了短期目标而急功近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对一些行业特别是新生事物,既要鼓励创新和发展,也要加以规范和引导,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其中,我对这篇文章的一句话“必须保持历史的耐心”的理解,意味深长,也给我们普通百姓对未来增添信心。

2

前几天,父亲节,除春节外,一般的节日,我全然不在乎,更不会记挂在心头里。

晚上,我已经吃过晚饭,女儿打来电话,很热情的问候我。

在电话里,女儿嘘寒问暖,主要是强调,叫我注意身体。最后还不忘提醒我,今天是父亲节,给我打个电话。

搁下电话,还是有一丝的触动,这孩子,还算懂事。做父母的,其实不求孩子们的回报,就这简单的问候,已经足够了。

本不在乎节日的我,觉得有个这样的节日,也怪好。

3

忙好其他项目上的事,我回到皖北地区。

这么多年,我想记录一篇关于“皖北”的文字,用我粗劣的文字,阐述我在皖北的感受,但终究不能起个头。反而,我在外地,我记录“宁波”、“嘉兴”、“湖州”等,信手沾来,不管记录的好与歹,总能用文字做些勾勒。其实,我的内心,一直在酝酿,要把皖北,用我自己的视角,记录后做些保存,给自己以后用来回忆。

终究还是不行,我的思想和文笔,还不够火候,自认为还不成熟,所以不敢动笔。皖北平原,淮河两岸,如果按照区域划分,也是中原腹地,这里处于南北分界线,人口密集,族群杂居,祖上多为移民,有人说皖北没有文脉,我心里想,说这样话的人是胡扯,就从我简单的了解,“移民”本来就是文化,作为一个课题,把皖北攘括进去,就是“移民文化”,找皖北人的“前朝”和“后古”,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工程,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溯源。有人讲皖南,多有文化,其实皖南,剔除“族谱”文化,啥也不是,因为是山区,过去交通不便,贫瘠穷困,各朝各代,并非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原住民多,外来人口少,家族绵延,没事干的时候,就在山里续“家谱”。现今来看,好像皖南山区,文化底蕴很厚重的样子。皖北人,少有家谱,似乎就少有文化,切不能这样评价,由于是移民,历朝历代,皖北人,才正真与国家命运相连,才真正做着天下苍生。

待以后,再多些了解,再能深入些认识,我能记录一篇“皖北”。

4

还有两天,就进入“夏至”节气。

气温升高,万物生长茂盛,可是,今年的这个日子,雨水偏少,玉米和花生,却要等着一场大雨水,才能播种。“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前几天,我在另外一个项目上,停水,炎炎夏日,一身臭汗,也有种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的感觉。其实,我们处于这个最好的年代,没有战争,一切平安,这些自认为的愁和苦逼,又算得了什么。与我们的先辈们比,与地球上还在打仗的地方比,我们何其幸运,在这个炎热的节气里,好受多,就不再哀怨了。

暴雨终究要来,庄稼还要播种,一切都会好起来。

保持历史的耐心,我们这代,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终将是历史的参与者,终将也湮灭在历史里,如一粒尘埃,也烟消云散。

 

2024年6月18日记于安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