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杂记:是否谈点社会现象(二)
(2022-08-08 20:40:36)
标签:
情感 |
天凉好个秋——杂记:是否谈点社会现象(二)
社会包罗万象,鱼龙混杂。
想谈点儿社会,或作为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社会里的角色,认真地谈,勉为其难。更不知从哪里下手,混沌、糊涂、繁杂,只能从一个点,找出最为气愤得,或最为可笑得,宣泄内心得郁闷。
从心里学得角度看待,人需要一个“出气筒”,就像一个新闻,还没有几天的热度,又被一个新闻覆盖,层出不穷,也无涯。
我想谈的这个社会现象,就是如陈春花之流。
“之流”,在没有撕去她们的面皮之前,是“上流”,高高在上,在象牙塔内,在殿堂之上,为人师表,侃侃而谈,似乎可以如孔子齐名,是一众的好表率,好楷模。
这帮“之流”,在一个时期里,在社会层面是“社会精英”,在国家层面是“知识分子”,在意识上“代表着主流”,如果不捅破她们的面具,还不知道要伪装到什么时候,一直会掩盖下去,或成为一个领域的所谓“专家”,所谓的“宗师”。
她们这帮“之流”的作假,如果往深出分析,更为可怕的是,在没有揭下她们的面具之前,她们被认可,被推崇,甚至被顶礼膜拜,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社会的肤浅,这个社会推崇的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权威,某个符号能代表着的象征。陈春花之流,如果不混到北大这个平台,能有她发展的空间,值得商榷。
从现象看本质,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也有所病态。
昨天晚上,在临睡前想到一句话,记在我的微博里,这个社会有些人有“实力”,没有学历;有些人有学历,而没有“实力”。这是我看到“陈春花之现象”,萦绕在脑子里的结论。
在我看到伟人的书“点评二十四史”和“点评古今人物”,其中有句话“老粗出人物”,对历史人物的经典点评,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老粗出人物”,反之也想到“知识分子”。这个社会需要知识分子,但需要有真才实学,有着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滥竽充数,沽名钓誉的的知识分子。
老粗出人物,是因为老粗了解人性,站在劳苦大众一边,获得支持理解,及被人追随。这个社会如果都是如陈春花之流,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而且祸国殃民,误人子弟,败坏风气,她们追求的是人上人。
对这帮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进行甄别,只能是遗毒,还不如我们这些粗人“入流”。
从“之流”现象,又让人想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往高处走,就是“大师”,民国时期的大师层出不穷,如果说我们现今社会之文化现象还有着良好的根基,拜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所赐。
我看过这段时期,这些大师们的故事,他们真有情怀,真有格局,真有性情,真爱国,真爱劳苦大众,真推动着社会得进步。不用打比喻,稍微了解点民国时期历史的人,都能如数家珍。
社会现象的好坏,都是人的因素造成。“陈春花之流”也不能全怪陈春花,而是有着“之流”们生存的土壤,随之她们就生根发芽。
我作为农人,想到加拿大“一枝花”,这种花如果发现后不及时铲除,对其它植物的破坏非常大。
“陈春花之流”和“加拿大一枝花”,如果在这片土地上繁殖,都不应该,会破坏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