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工博客》:一位民工对生活的看法

(2021-08-05 20:26:18)

民工博客》一位民工对生活的看法

和工友开玩笑说:“我们出来打工赚钱做什么?回老家盖房子盖房子做什么?为了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为了生孩子。生了孩子做什么?还和我们们一样,出来做农工。”这不过是一句笑话;而内心来说,我有着美好的向往:就是要有尊严的活着

这是农民工张俊在他的《民工博客》中写下的一段文字。一位农民工竟然能用如此平实的文字风格,真实地记录他从农村到城市打工,十几年来心路历程的变化。

农民工群体一直以来就是纪录片重点关注的题材之一。帮城里人带孩子的保姆、扫马路掏下水道的清洁工……几年来,形形色色的农民工我也接触了不少,写博客的民工却还是第一次遇见。从他的角度面对社会、看待生活,时而激进、时而沉着。这 400多篇朴实无华却又真切感人的博文,让我一下子有了一种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从抵制到接受

张俊来自安徽、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腹地,17岁当兵,退伍后21南下深圳开始了他的打土生涯,闯过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干过不下数十个工种的活。2008年底,张俊成了浙江湖州家通讯器材服务公司派驻宁波办事处的负责人,用他的话说,自己总算混成了一帮农民工兄弟的小工头。然而,要想在一座新的城市立足,他们只能从最辛苦的活干起。

农民工也要面子,很多人大多不愿让朋友或家人从电视上看到自己艰苦的打工生活。起初张俊也不愿让他的生活暴露在镜头下,我和他在网上聊了近一个月,张俊终于说出他的电 话和地址;再经过几次登门拜访套了近乎,我才开始带上机器,和他随意 边聊边拍摄。

其实,这时候拍摄的内容对片子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上他住处边聊边拍的目的,只是让他熟悉时刻对准他的那台机器。接下去的几个月中, 我们尽可能地多和他待在一起。慢慢地,我能够感受到他从抵制、推托,变成了有事主动打电话约我们过去拍摄。当张俊似乎对镜头感兴趣,有了一点拍电视“瘾”的时候,一切都水到渠成,我们之间也成了可以谈心的 朋友。

当然,这个朋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交的。张俊和他手下弟兄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大公司干一些最辛苦的通讯工程施工和维护方面的业务,几十个工友被安排在几个县市区不同 的工地干活。到各工地查看工程进展 是张俊每天的必修课,因此,一天来回跑上两三百公里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有一个阶段,每天一大早就跟着他四处奔波,和农民工兄弟们一起吃着同样的食物。等张俊回到他在郊区的租房往往已经是晚上十点多,而他住的地方离市区还有十几公里,等我们收拾完携带的东西赶回家已经快到十二点了。

片中拍到张俊到工友老冯家喝酒这一段时,我们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早已打成了一片。尽管如此,那天还是尽我所能地和他们一起喝了不少酒。酒至半酣,张俊和老冯一家人果然说了不少掏心窝的话: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找不到活干只能去捡东西吃,打工生活的艰辛,个人利益的得失……这可不是在正常状态下随便能说出来的。我们的摄像机一直在记录着,大声划拳、大口喝酒,他们打工之余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这时候他们显然不把摄像机放在眼里了,酒精让我和他们之间变得毫不设防。

至今仍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年来每次拍摄中,我们都是和这帮农民工兄弟们混在一起吃饭、喝酒,无一例外。我们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融入他们这个群体,从打动到接受。事 实上,进入拍摄一段时间后,在我的感觉中,我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帮农民工兄弟中的一员。

从表象到内心

这个社会习惯把人分成不同的阶层,官员、富豪、白领、农民工…… 从表象上看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太多的差别,而从本质上看,不同阶层的人却有相通的情感世界。找到了这样的共同点,就可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我想淡化这个农民工群体干活劳动的具体细节,尽量避免给片子打上一个另类人群边缘化的烙印。于是,我决定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他们的业余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刚开始拍摄的一个多月,我们记录的大多是张俊和工友们整天忙碌干活的"表象”;除了工作,他们之间很少会聊到家庭以及打工生活的艰辛。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常常怀疑镜头记录下的是不是他们“真实"的打工生活。那么“真实"在哪里?如何才能突破平淡生活的表象?

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张俊的《民工博客》,400多篇博文从头梳理,我把博客中有用的文字整理打印出 来,里面就有大量内心独白式的,对打工生活的“真实"感受。

从外表上看,张俊和他的工友们几乎和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便是夏天,张俊也要求他的弟兄们穿衬衣、长裤。后来我发现,张俊在博文中写到他讲究衣着外表,无非就是为 了不被城里人歧视,能够更好地和城里人交流。这样,遇到和某篇博文类似的拍摄环境,我就开始有目的地引用张俊博文中的原话,去引导他表达 出内心的思想。

这样的方法很有效,我们成功打开了张俊的话匣子。一次干完活休息的间隙,他和我聊了当年刚出来打工时的心情:“刚开始出来,我对这个社会是抱有幻想的。因为家里很穷,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我一定要在社会上创造很多价值。这个社会这么大,肯定有容得下我的地方。但是,打工经过几年之后,有一个阶段心 态发生了变化。在工厂里面,一天上班12个小时,拿五六百块钱,累得要死。这个阶段就开始很抵制这 社会,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哪个工厂发生火灾,哪个工厂有人打架,作为我,很高兴……”听到如此真实的内心表露,还有谁能不被它打动的呢? 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农民工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应该如何面对?作为记录者又该如何去表现?

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是去年发生的一件大事。我们前后曾经记录了很多人对跳楼事件的看法,有些表现得很漠然,也有些说得很敏感。最后在片中,我只用了《民工博客 的这一段文字:“作为有着几乎相同命运的人,看到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的新闻,我的心被撞击,似乎落下的身体砸到自己的心尖,被震得粉碎,撕裂地痛。"

我想,因为处于不同阶层,也许每个人对跳楼事件会有不同的看 法,但生命的重要、活着的意义总应该被所有人认可的。然而,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这种被“落下的身体砸到心尖”的感受?通过《民 工博客》的文字,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位农民工的角度去体会这样的伤痛, 静静地感悟,比任何多余的话都好。

从个体到群像

在片子的开始有一段张俊听电视新闻的画面:“美国《时代》杂志日前揭晓,中国工人当选2009年年度人物。《时代〉对此点评道,保持每年百分之八的经济增长率,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并且中国在今年仍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谁呢?当然是数百万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

在片中,张俊所代表的农民工群体在城里打工的经历是一条主线, 城市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则是一条副线。张俊从上海打工时,因为衣着邋遢而遭人白眼;到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民工博客》成了解读名博读城活动中宁波这座城市文明的坐标。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也反映了城市对于农民工群体,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然而,中国农民工真正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有人说,改革开放 30年来,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就是农民工群体。如何在记录张俊和工友们的打工生活的同时,揭示整个农民群体的生存状况?这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家庭是每个中国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组合单位。因此,我想表现农民工群体一样离不开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刚结婚头两年,张俊和妻子一块儿在同一个城市打工,直到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张俊把女儿也带到打工的城市上学。但是,因为他们夫妻俩的工作太不稳定,孩子也不得不跟着 他们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

在外闯荡十几年,张俊早已接受了 “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他要让他的孩子上大,不再重复他的打工生活。为了给小孩创造一个稳定的读书环境,他终于说服妻子陪女儿回到 老家上学,从此张俊也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过着和妻子、儿女天各一方的打工生活。

而张俊的工友老冯就不这么看, 老冯认为,一家人穷再苦也要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不管在哪里打工都一直把老婆孩子带在身边。张俊和老冯代表了农民工群体对家庭的两种态 度;但是,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却始终还是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共同特征。

随着故事的进展,张俊和工友们在宁波的工作也渐渐稳定下来,在和妻子打电话的时候,张俊已经开始计划要把家人接到宁波一起生活。而 时,公司领导却做出一个决定,要把张俊调回湖州。

得知这个消息,张俊面对镜头说出了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想法:“这么多年漂来漂去的,漂了多少城市啊!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但是大城市里买不起的。在我们老家六安,努力一下,想买一套房子。我不能让我的下一代再这样 子,漂浮不定的。”

其实,这不仅仅只是张俊的想法,在城里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多少农民工一生的梦想。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有了房子就不用继续漂泊的生活。说白了,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继续成为这个漂泊不定的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

经过一年的拍摄交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张俊内心的那个盼头:今天的骨肉分离,就是为了明天更美好的家人团聚。这就是张俊对他的生活的看法,也是大多数农民工共同的期盼,这样的信念也深深地教育了参与拍摄的每一位同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已经拥有的美好生活呢?

也许,正是片中始终贯穿的这样一个美好的信念,让纪录片《民工博客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也赢得了2010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的殊荣吧。

(作者系紀录片《民工博客〉编导/杨彦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