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工日记:一个湖城民工的真实生活

(2020-08-28 17:27:06)
标签:

杂谈

民工日记:一个湖城民工的真实生活

http://zt.hz66.com/system/images/xian1.gif

发布时间:2011/11/6  稿件来源:  

湖州在线讯 在Google里打入“农民工、博客”两个词进行搜索,出来的词条有一亿多条,而排在第二条的是一个“民工博客”。它的作者叫张俊,是安徽农民,在湖州打工已有十多年时间。

张俊,一个在外打工已有十余年的安徽农民工的生活是怎样的?张俊通过自己的博客向我们作了解答:他的生活就是工作、休息,再加上自己最大的爱好——写博客。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打工者的生活很单调,甚至苍白,但张俊用自己的体会告诉我们,民工的生活一样精彩,一样充满希望。这些是他的博客中传达给我们的。

民工写博客并不稀奇,但把“民工”作为自己博客名字的却不多,因为敢于承认自己民工身份的打工者真的需要勇气。关于这点,张俊告诉我们:“我就用‘民工’两字来表明我的身份,这是事实,我没办法改变的。”

张俊的“民工博客”,从2006年3月开始写起,坚持到目前已有近600篇,加上没有发表的稿子和弃用的篇章,超过了600篇。这些博文,或写的是张俊自己的心情,或写的是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故事,还有诗歌、散文等,颇有几分大家的风度。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文章中,张俊没有系统归纳过自己写了哪些文章,随意发挥的文字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漂泊不定,也许靠岸的时候就是回家之时。

打工人生

张俊的农民工生涯开始于1997年,20出头的他随着一群老乡走出了安徽金寨县的大别山,成为滚滚南下的打工大军中普通一员。

他先后到过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做的工作各种各样,建筑工、装修工、电工、保安……辗转迂回几年后,他又来到了离家乡较近的浙江湖州,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在湖州,他进入一家印染厂,从一名印染工做起,慢慢做到了组长、班长、行政部副主管、后整装工区主管、总调度。2008年,他从印染厂辞职,进入现在的浙江通维通信工程公司,成为一名通信工程人员。

“一天活下来,俺浑身被水泥灰包裹,汗水湿透衣服,灰尘粘在衣服上,脸上也是黑黢黢,整一个灰人。”

在他的打工生涯中,最困苦的时候身上只有5块钱,生存的危机如影随形。为了生存,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底层工作,但因为学历低,几乎所有高薪的工作都与他无缘。这期间,他任劳任怨,整天干活累得没了思考的时间,只为那可怜的工资。也许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养成了张俊坚毅的性格。

他漂泊到湖州后,这个江南小城的安逸生活总算给了他一段喘息的时间。“当时我进的是湖州的一个印染厂,因为厂里的工作还不错,就一直待下去了。”这一待,便是6年多。

人生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在他到新公司——浙江通维通信工程公司后的第3天,便接到了新任务:调往宁波办事处工作。这让他有些愕然,但还是服从了公司的决定,去了宁波。

在宁波的三年里,他没有忘记自己仍旧是民工的事实,执意称自己为“农民工”。靠着勤勤恳恳的工作,他开拓了市场业务,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手底下也有了更多的人。2011年初,他又被公司调回了湖州,继续做着老本行。

也许明天还不确定是怎么样,但至少把握住今天是明智的。张俊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洒在湖州的土地上。

博客寄情

“那头是山村里,这头是城市里,通话的两头都是山里人。那头把发生在山村里的各种事告诉这头,虽隔着千山万水,这头对那头的事还是很熟悉很了解。在这头的人虽生活在城市里,很喜欢近在迟尺的繁华,但陌生,有着距离。电话始终连着那头和这头。”

以上这段文字是张俊第一篇博客中的一段,写于2006年3月。通过电话,将自己与远在家乡的家人联系了起来,虽然自己身处繁华的城市中,但总不如家乡的亲切,电话就成为这个联系的桥梁。这第一篇博客,就将张俊“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心思表露无遗。当时,他来到湖州已有4年多。

作为一种寄托,张俊将博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博客是一种日记,记载的是你的思想、你的情绪和你的故事。张俊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将自己几年来打工的情况一一记在上面,将喜怒哀乐的心情记在上面,使博客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记者见到张俊时,他正在看自己的博客。被晒成微黑的脸庞,有些拘谨的笑容,穿着一身西装,便是记者初见张俊的印象。而随着对他的深入采访,他和记者就称兄道弟起来。“我们都是兄弟,有什么尽管问。”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很爽快的答应了。

最初为什么写博客,张俊几乎不记得了,只说:“就是打发业余时间。”而真正的原因,在记者的再三提问下,他才缓缓道来。“农民工打工很辛苦,真的很苦。打工之余,又没有什么活动,可以说除了打工,就是睡觉。真正的两点一线生活。”

“一天工作下来,汗水湿透衣服,灰尘粘在衣服上,脸上也是黑黝黝,像一个灰人。干活离住宿的地方有5站公交车的路程。每天收工后,我用自来水简单地冲冲脸,双手再在头发里挠挠,整理好工具,便和伙计们去挤公共汽车。其实我们是谈不上挤公交车的,因为全身很脏,前后左右都没有人和我们争。我心底里始终不好意思,很希望有人靠近些,不要有所谓的距离。”

工作上的苦闷,生活的艰辛,让张俊有些喘不过气来。这时,他看到了报纸上一篇介绍博客的文章,心想:“这个博客到挺好的,我也能写写。”于是,他就在新浪网上注册了一个博客。

刚开始,他把博客当作日记的延伸,每天记录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小事,有时也抒发些自己的心情,民工的生活、对家人的思念是他写作的重要主题。“当作生活的调剂,也是发泄下当时的苦闷心情。”张俊告诉记者,他把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博客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多出来的就是写博客。“博客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张俊每天的工作虽然一样,都是维修通信电线、给一些小区单位装监视器之类,但也有空闲和繁忙之分。空的时候,他就看看书、上上网,而上网时大部分时间就是写博客、看博客,与网友交流,几乎天天都有更新的文章贴出。当然忙的时候就顾不上这些,有时一个月就一篇文字。这中情况下,他积累起来的近600篇文字,就是他断断续续写作的成果。

“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每天上网写点东西,就像吃饭一样自然,如果不写才会不舒服。”张俊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习惯成自然。“我写这些文字,不为出名,也不为经济利益,纯粹就是写着玩的。就是无为而为。”看着这个资深博主能把几十万人关注、浏览,10万多人评论的博客当作消遣,也只有他了。

今年年初,公司又把张俊从宁波调回了湖州, 回湖后,张俊无意间发现了湖州本土论坛——湖州论坛,于是,他开始用“打工仔”这个ID把自己的博客陆续发表在湖州论坛上,湖州论坛的编辑将张俊的贴文集成专题——民工日记,至今,已发表贴文80余篇。

“打工走过很多个城市,匆匆做了过客,而回想起来,在湖州待的时间算最长的了。偶然打量这坐城市,看看和转转,感受一下湖州的气息,每座城市,如人样也应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姑且叫‘气色’吧!”

在博客中,张俊用他的文字记录人生,写自己10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写工友们的生活点滴,写对家乡的思念,写对父母妻儿的牵挂……一位网友这样留言:“每次看你的文章,都是含着泪在笑。你在用最真切的感受,书写生命的张力与伟大。

张俊的博客展现着新一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农民工群体作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一直没有受到关注,这是一个遗憾。但农民工们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历书写着他们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张俊写自己、写农民工群体的原因之一。

未来的路

采访不知不觉到了饭点。在吃饭时,张俊去了一家不常去的小饭店,点了几道家常菜,“平常舍不得吃这么多,但你(记者)来了应该我请你,这些算不上什么。”看着这个有些憨厚的男子,记者从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我原先很自卑,对这个社会很多抱怨,”张俊说,“自从接触博客后,认识了好多朋友,有和我一样的人,有老师,有教授,他们在博客里鼓励我、教导我、祝福我、批评我,和我一起探讨人生、了解社会,让我变得积极许多。”

现在,张俊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好起来,可他还有一个最大的苦恼,便是自己子女的读书问题。

“虽然在外打工,也要有着与别人的交往,自孩子们来了以后,我推掉了那些无关痛痒的应酬,也少了加班,尽量地早点回去家里。对于我们,甚至是如我们这样的群体,留守儿童,我的孩子,这暑假能相聚的日子,我一定是要珍惜的。”

上面这段博客写于今年暑假,当时张俊的母亲、妻子、女儿、儿子都来湖州看望他,这对于他来说,是难得的天伦之乐。

“因为暑假,孩子和老婆能来到身边,因此觉得这两个月时间过的飞快,眨眼间,就到了八月的月底。生活,因什么而幸福和快乐?在过去,我更多想到的是金钱,有了金钱就幸福和快乐了。而现在,我越来有着体会,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每天充实的生活,这就是幸福和快乐,无关乎金钱的多少,我的体会是真切的。”

“湖州的学校不让插班读书,没办法,只好继续让女儿在老家读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等女儿读初一时接到湖州来,“因为初中的学校允许外地学生在初一插班,到时不仅孩子可以受到较好的教育,老婆也能跟过来照顾孩子,那时候就一家人团聚了。”张俊满心期望。

对于愿景,张俊还想出一本书,属于他自己的书,“把博客上的文章记录到里面,以后可以给女女看,让他了解父亲这一代农民工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民工语录
后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