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2017-03-26 10:21:25)
标签:

杂谈

​​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冒出一些想法,在别人看来就是杞人忧天,比如,关于粮食,如果没有粮食了,人该怎么办?只有饿死了,横尸遍野。这些想法,不是没有来由,在生活里有根据,或真实存在。人活的累和恐惧,忐忑地为前程担忧,为生活担惊受怕,甚至认为生命会在痛苦中挣扎,你莫讥笑,这才是真实的人。看了电影《一九四二》,有些情节和人物对话虽然俏皮,但让看的人眼里会沁出泪水。人其实非常渺小,就一粒米的事儿。

  我爷爷生于一九一二年,死于一九九六年,活了八十四岁。他去世的时候,属于自然死亡,听父亲说没有受什么罪,更没有为儿女增加负担。爷爷活着的时候,从我记事开始,就喜欢听他“挖古”,在我们老家方言,挖古就是讲过去故事的意思。他讲自己年轻的时候,家里大人死的早,自己如何挑起养家户口的重担,给地主做长工,起早贪黑的忙碌。到商城县挑盐,当脚夫,一天要走八十里地,脚磨的起泡。商城县,属于河南的信阳,我们老家安徽金寨县,是建国后新建立的行政区域,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与河南的商城,湖北的麻城,隔山相望,在大别山脉。我爷爷还讲到自己如何成为红军游记队成员,由于大部队把他甩掉,成为红军留守人员,但从来没有提过一九四二的事,那个时候,爷爷应该三十岁左右。爷爷只记得,有一年突然讨饭的人增多,听口音可以分辨出是河南和湖北人,当时喊河南人为“蛮子”,湖北人为“侉子”,那个年代,山里的活路要比平原好,爷爷说到这些时,感觉到做山里人的优越。后来租地主的土地,交了粮以后,粗粮和细粮交替的吃,山上的野菜也可充饥,养活一家人还有节余。爷爷说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学会了做纸,也就是过去糊窗户的那种“皮纸”。在讨饭的人增加的那一年,爷爷收留了几个从河南来的老乡,帮着做“皮纸”。爷爷的身材高大,有一米八几,每和我们讲这些,他总是精神抖擞,还洋洋自得,因为爷爷娶了奶奶后,生了多个儿女,都养育成人,虽没有大富大贵,都做着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没有因为一个家人被饿死。我的父亲,叔叔大爷,到我们这代,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在爷爷讲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总会叹息,那个时候,自家开始揭不开锅,经常挨饿。这段时间的故事,不光听爷爷说,村子里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大集体,大队里的粮食被糟蹋完,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能吃的全部吃净,还饿肚皮怎么办?村子里有熬不住的人,走上了讨饭的道路。在万不得已,讨饭是件特别丢人的事,祖宗无光。这些事,我每年回家,如果围在火塘边聊天,我父亲也会说村子里发生的往事。我父亲说,我们家族,虽然也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最终坚持下来,没有讨饭,这也是父亲和几个伯伯,自以为荣的地方。因为村里,去讨饭的那几家,现在如果邻里间吵架,会被人拿出来说事,比如说:“讨饭的人家,还有脸”。六十年代,村子里有人去讨饭,也有远处讨饭的人来到村子里,我认识的几户人家,年轻的时候本打算一辈子做光棍,因为穷,那敢想到娶媳妇,结果来讨饭的带的有姑娘,就娶了人家的姑娘做老婆,成了家。我每年回去,如果经过她们家门口,要喊声婶子,都非常的热情,已七十多岁,听父亲说,她们夫妻都很恩爱。有位讨饭的姑娘,嫁到我们村后,由于读过书,认识很多字,在村子的小学做民办教师,到快退休的时候转正,现在拿着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儿女在外打工争气,老人家颐养天年,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要饭落在我们村,由于穷,娘家也没有走动,甚至都忘记了老家的地址,更别说老家的兄弟姐妹,都音信全无,现在日子好转,年纪大了,更相思,据说,几位老人在尽力想办法能联系老家的人。这几位老人的老家,在河南。

  到了八十年代,从我记事时起,山村里每家每户都缺粮,那个时候叫公社,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粮站。老百姓拿着粮票,早早地要去粮站排队,特别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天吃稀饭,挨饿是正常现象。我也跟在父母身后买过粮,买粮的队伍浩浩荡荡,村子里人见了面打招呼,就是问买了多少米。有的家庭由于粮票不够,还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为了一口活命。这些经历,都搁在我的脑海里,待以后空的时候再慢慢记录下来。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打工,村子里人家的生活,逐步有了好转,不再为吃饱饭而伤透脑筋。

  老百姓逃荒,一为躲避战争,二为没有粮食吃。战争可以停歇,但最可怕的就是缺粮。如果没有粮食吃了,还能保住性命?现在你可以坐在酒店里吃着大餐,喝着果汁或酒水,享受着食物所带来的快感,挑东拣西,如果到了食物匮乏的时候,有口吃的,就已善莫大焉。食物,是人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外,都是对生活的享受。享受生活没有错,也是人必须追求的,但基本需求的东西,必须高度重视。如果吃的都没了,命就没了,还谈什么享受和追求。

  在电影《一九四二》里,当看到狗吃人肉的时候,作为人,心在颤抖,眼里总会涌出泪水。看到一个个生命,因为没有吃食,奄奄一息地死去,心揪的痛。为了活命的粮食,可以买媳妇,买孩子,让人千肠寸断。在饥饿面前,人是那么的无助,那么地卑微,甚至卑贱,和任何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在缺粮的年代,任何的富贵或者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哪怕面对枪口。为了吃饭,人可以什么都能做出来。因为饥饿,人有要活下去的本能,做出什么事来都应是正常的,那些道高貌然和仁义道德,都是蒙蔽人,虚伪的说词。吃饭,活口命,才是王道。

  珍惜粮食,在粮食面前“居安思危”,而粮食又必须来自于土地,所以,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这个道理和事实不容改变。若改变,到了一定的时间,必然要出问题,会出大问题。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