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日记——闲话尊老(旧文重发)
(2015-05-13 20:56:37)民工日记——闲话尊老
爷爷和奶奶都是“红流”,也就是参加红军,因各种原因最后没有跟大部队走掉,留在家乡,成为红军流散人员。解放以后,当年跟上部队活着的人,有几位成为将军。听我父亲说,有位将军与爷爷奶奶是小时候的玩伴,衣锦还乡时,专程来看望过爷爷和奶奶,由于将军一身正气,爷爷奶奶并没粘到什么光。他们那辈人,以至于我父亲这代人,作为农民,日子过的十分清苦,直至八十年代初,生活才有所改善,但由于山区田地少,每家依然要为吃饱肚子而操心着急。在我的记忆里,不管生活过的如何清苦,但在对待老人方面,我们这个家族,叔叔大爷与我的父母,很孝顺,在我们那个小山村,只要熟悉的人们,有口皆碑。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刚记事。记得,奶奶满头白发,裹着小脚,说话时嗓门特别大。
每次回老家我旁听,母亲与几个婶子,晚上没事的时候坐在一起,仍喜欢聊过去的往事,时常会说到奶奶。奶奶四位儿媳妇,都“怕”她,用老家的土话说,都没能翻过她老人家的“肩膀头子”。母亲与几个婶子,没对奶奶红过脸,奶奶如有做的不如意的地方,只背后嘀咕,而没有当面顶撞过。去世的前几年,奶奶已卧床不起,每个家庭轮流照顾,但没有轮到的那一家,如果做了什么好吃的,媳妇们第一个都会盛碗送到奶奶的床头,总想着不能在吃上,亏了她老人家。八十年代左右的农村,红糖和白糖都比较精贵,奶奶的房间里有个瓷罐子,总能装着这精贵的东西。那个时候家庭里有喜事,亲戚们礼尚往来,送的白糖或红糖,儿媳妇们会拿几斤给自己的婆婆。婶婶说,奶奶如果看到有儿媳妇送糖来,高兴的几天都乐呵着。人老了,喜欢吃软和或容易嚼的食物,轮到那家照顾老人,遇到饭菜太硬时,会单独再煮一份给老人吃。人老了,有时候会“矫情”,儿子有时候冲父母说了“重话”,父母全不在乎,但如果是儿媳妇,就会噎着她老人家。我母亲说,奶奶就听不得儿媳妇们的“重话”,所以几个儿媳妇也就养成了轻言细语说话的习惯。后来我观察,我母亲与几个婶婶,平时说话确实都比较温和。
一九八四年奶奶去世,听父母说,奶奶走的很安详,没有受太大的罪,去的时候,儿女们个个都守在身边,老有所终。
爷爷活了八十四岁,去世的时候我在部队当兵,赶上部队演习,没能请假回去为他老人家送终。除了高血压的毛病外,爷爷一直健康,没有给后人找过“麻烦”,走的前几天才上床不起,找医生治疗,没几天落了气。
爷爷活着的时候,虽然腿脚还比较利索,但毕竟年纪大了,如果要洗澡或擦身子,都是我们孙子辈的事。冬天冷,那个时候农村里老人撒尿喜欢用夜壶,第二天倒夜壶的事,也被我们孙子辈承包了,我没当兵之前,晚上经常与爷爷睡在一起,这活我应该做的最多。后来几年,爷爷除一天吃三顿饭外,傍晚要“打尖”,不管农忙农闲,春夏秋冬,都雷打不动,比如下碗面条,打几个荷包蛋等,我的母亲与几个婶子,不管轮到那家,“打尖”,每顿都没有拉下过。爷爷能活的长寿,估计与他能安享晚年,心情愉悦应该有着关系。
我母亲与婶子们有时候感慨,现在做媳妇的那能与从前的媳妇比较,在婆婆面前大话不能嚷半句,而现在的媳妇,唧唧喳喳,在婆婆面前显“能耐”着呢!
母亲与几个婶婶,现在也都做了婆婆,感慨的话,其实是故意说的。我的媳妇,还有我的那些堂嫂们,虽然对自己的婆婆,讲话时大大咧咧,但都心底善良,孝敬公婆,日子不管过的清苦还是富足,对待公婆,与她们当年待爷爷奶奶基本一个样子,有着一颗孝顺的心。
仔细想想,当年我的母亲与婶婶们,哪里是“怕”自己的婆婆,而是对老人的尊重,不想惹老人生气,让心气高的老人,能有个好心情。心情好,才一切都好。
现在都讲尊老爱幼,其实一直以来,尊老爱幼是传统,从古至今,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传颂,对尊老爱幼的做法,也都有各自的理解,都属于人类美德的范畴。从我们的长辈中,能感受到什么为尊老,尊老,对子女们来说就是孝顺。
有次同一位长辈聊天,有句话对我感触很深,何为孝顺?“孝顺孝顺,百孝不如一顺”。人老了如同孩子,就句话叫“老小孩”,在带孩子的时候,如果顺着孩子,哄着孩子,孩子的哭闹就会减少,老人也是同理。年纪大了,容易闹脾气,多顺着老人的心意,即便老人有不对的地方,当时顺从的答应,老人一般健忘,过段时间,也就好了。对老人的孝顺,不全在于给老人吃好穿暖,更在于老人能有个好心情,现在社会,大多数老人吃穿不愁,为什么还有的老人骂子女不孝,就因为老人心不顺,气不畅。其次,子女的一副好脸色,对长辈来说弥足珍贵。很早前看过胡适的文章,胡适描述自己的嫂子对母亲“甩脸色”。胡适感慨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这个世上,最让人讨厌的是,自己甩个脸色,而更可恶的是,甩个脸色给旁人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人的话,用一个“礼”字,诠释了尊老的行为。如果吃穿不愁,尊老,更多于使老人有个好心情;如果为吃穿发愁,尊老,首先使老人吃好穿暖;如果卧病再床,尊老,便是疾有所医,这些,都是为人子女,需尽力而为之的事,因每个人的人生,会经历小时候的成长,年纪大时候的养老。
每次回老家,听到也看到过,我们农村里有些老人,因为子女的不孝,生活过的凄苦,而不得善终。在农村,还是养儿防老的观念,所以,子女对老人的善待,决定着老人余生,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生活质量。相对来说,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优越于农村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各种形式养老模式的存在,能使老人们的日子过的更加滋润和幸福。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应该是最重要的“尊老敬老”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