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日记——生活如畔脚石
(2014-12-22 21:14:23)
标签:
美食 |
民工日记——生活如畔脚石
当时,被书名《历史的畔脚石》所吸引,以为作者写的都是大事件,成为历史畔脚石的,应该惊涛骇浪,地动山摇,翻看后,才知道作者描写的为平常故事。书的内容与书名,在我看来有着反差,但在读的时候,没有影响我对文字的喜欢。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那么亲切和自然。“碎在路上的家”、“梁庄的忧愁”、“拯救诗人”,等等,拿“梁庄的忧愁”这篇文章来说吧,我的家乡也是如此,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老少少,守着村庄。梁庄是很多农村的缩影,村庄里的人、村庄的景色,村庄里正在发生的故事,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无法逃避,而要正视,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是故事里的角色——包括我们这样的人。“拯救诗人”,诗是梦想,是虚幻,“诗人何路暂时不用挨饿了”,看到这句话,差点让我浑身打个哆嗦,曾何时,很早很早前,我上学不用功,而也写过“诗”,但我终究为了混口饭吃,不让自己挨饿,后来结婚生子。我知道,其实生活一点儿也不诗意,如果冒出诗意的念头,现实会把你砸回去。除非用“诗”能换来口粮,换来保暖的衣服。
对梦想的追求,没有对错,佩服他们的执着,还保留着作为人的纯粹,或许他们最终受到尊重,使“诗”能够再度复活。
这本书的作者叫赵涵漠。我感受,越接近生活的文字,最能打动自己。
今天,阳光普照,冷风吹袭,我身上又加了厚衣服。冬至,原来今是个节日呢!
晚上,提前下班,去了菜场,然后回到出租房里包饺子。
喊了一位同事,两人吃着饺子,喝点小酒,生活似乎有了味道。半斤猪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四块钱的饺子皮,皮用完,菜包尽,恰到好处。一盘花生米,一盘猪头肉,调制一碗酱汁,吃的时候,同事夸饺子和菜的味道极好,我没有为自己的手艺而自鸣得意,好吃就多吃嘛,哈哈!
我从十七岁离家,一直漂泊在外,如此话“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满怀希望,盼将来一切如愿,家人团聚。
我不望“三秦”,我只望家乡。
星期六到无锡,很开心。去灵山,拜了大佛。
静下心来想,世俗的社会里,充斥着虚假,一张人脸下藏着鬼心思,即便庙里的僧,有人说,也多数为假和尚。那纹丝不动的佛像,才让人感觉真实不虚。求与不求,拜与不拜,它都在哪里,不言不语,不怒不喜。偶然间,我闪出一个念头,若将来安顿好家人的生活,我也出家,去做个真和尚,度我自己,把自己度过了,再去度别人,最后普度众生。念头一闪而过,我那能够去做和尚,俗世没完没了,六根不净,老老实实打工,为生活好好努力多赚点钱,就已阿弥陀佛了!
从无锡回来的晚上,有人到办事处闹事,砸了办事处的门,还要与同事干架,我在火车上接到电话,气的够呛。昨天,与同事商量解决办法,一起去派出所,把情况做了报备。作为我们,只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向公司老板做了汇报,后续,看公司拿处理办法了。
不记录了,洗洗睡……
2014年12月22日夜,小记于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