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工日记——我们生产队自己的事

(2013-02-24 00:10:43)

(题记:我们生产队,人们行走的是一条三里半的土路,想修成一条水泥路,但缺钱!如果有好心的有钱人,或有这方面的公益组织,帮帮忙,该多好啊!)

 

民工日记——我们生产队自己的事

 

  从镇到村,再到生产队,我说的就是我们生产队的事。我们生产队有近30多户,近几年,有几户搬到镇上居住,实际只剩20多户,我数了数,每家老人小孩子加在一起,总人口在150左右。我们生产队,地处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石寨村,生产队的名字是“上湾队”。生产队名不见经传,只因我出生于此,生活于此,留恋于此而已。生产队处于大别山腹地,山多田少,树少人稠,自我记事起,因土地的贫瘠,而每家生活过的贫穷。每户人家的房子坐落在山脚下,或山半腰,交通不便,路窄坡陡,出行困难。由于每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搞装修可以承包,除少数人没有赚到钱外,每年春节返乡,大多数人,基本都能赚个好收获。拿我们整个村,或者隔壁的村子比较,我们生产队,楼房盖的最多,盖的最高,而且外墙贴的白瓷砖在太阳的照耀下,灼灼生辉。依靠打工,我们生产队的每家每户,与以往的日子比较,稍微好转。

  这样的好转,要依靠自己的打拼和奋斗,靠力气吃饭,其实也没什么值得炫耀。我们生产队如果有面貌上的改变,基本是生产队里居住的人商量着解决,想过依靠政府,但政府从没有解决过,最后由生产队自行完成要办的事。

  村子里通了水泥路,有上级政府投资。从村子到我们生产队的路,估计有三里半土路,该段路走起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面干燥的时候,还可以通车。雨天里,车子无法驾驶,一条路,苦煞了生产队里的每家每户。今年春节,打工回家的人见面,都说这条土路该修了。腊月二十八,大家一起商量,要有一位人牵头,才能把修路的事做起来,最后形成基本意见,有我的堂叔组织。堂叔是个热心人,基本不出门打工,可以在家主持修路的事宜。大概估算了费用,这条土路铺成水泥路,至少要30万左右,每户按人头平摊。由于折算后感觉费用太高,大家又建议,先把土路铺成沙石路,这样每户才能承受费用,后期再考虑铺水泥路。修路的费用,估计有个别人家不愿意掏钱,难缠户,可以先不考虑。正月初五的晚上,堂叔喊了生产队的人,每家一个,到他家吃晚饭,弄了满桌子的饭菜,我也参加了。饭后,大家围坐在火盆前取暖,又讨论修路。堂叔说,如果大家同意修,他可以主持,但钱的事不得耽误,有几户人家在外打工赚了大钱,可以捐点,嫁出去的姑娘,有几位女婿,也在外发了财,有的已答应,只要修路就捐1万,是大修,还是小修,要看你们出钱多少。由于吃饭时喝了酒,大家争执不休,但一致的意见是,路必须修,怎么修?大家意见又不一样。堂叔问我,我答应他,按照每户人头摊钱,我可以马上给,另外还可以捐点,但让我出太多,可没有。我给堂叔留了手机号码,如果因修路,打电话给我征求意见,我一百个赞同。

  我正月初六回到城市打工,现在不知道堂叔他们商量的结果。按照我的判断,此次修路的打算,估计有点悬,因为费用太高,暂时还修不起。

  从修土路、架电线、接自来水,我们生产队,几乎都是自己筹钱,现在想来,政府到底为我们做过什么,我数着手指头,没看到过。

  八十年代,我们生产队没有电灯,那个时候我只有十几岁,放学回家,只能在煤油灯下做家庭作业。我们生产队接上电灯,应该是在九十年代初,也是生产队的每户人家,按照人头,听父亲说,好象每个人头筹了100元,购买水泥秆子和电线,劳力每家出,自己安装,才用上电灯。由于线路远,负荷损耗大,电灯的亮光昏暗,遇到过年过节,电视机都无法启动。后来,又一次筹钱,对线路进行重新整改,用电情况才好转。生产队原先没有大路,出门就走山路或田埂。到九十年代未的时候,生产队开始打算修路,最起码要修一条“机耕路”,可以开三轮车或拖拉机,就是我上面讲的这条土路。修这条路,我父亲和堂叔们费了很大的心思,因修路,要废田废地,有的人家不答应从他家的田头或地头经过,但最终大家都知道,修路是造福的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生产队有了一条“机耕路”。当年,修的虽然是土路,也需要钱。有一条小河沟,河沟上要架桥,架桥需要钱;有的地方坡度大,需要垒驳岸,也需要钱;有的地方地势低,要埋涵管,也需要钱。父亲回忆时告诉我,修这条土路,每户按照人头,满打满算,应该有300元左右。原先生产队每户人家挑水吃,九十年代未的时候,大伙想着安装自来水,在山半腰有水源的地方,关系好的邻里合伙,圈了水井,筹钱购买水管,挖沟埋入土里,接上水龙头,就这样卸下了以往挑水吃的扁担,喝上自来水。由于当年为省钱,购买水管的质量差,今年春节回家我看见,加上天冷结冰,水管破损严重,到处漏水。要想真正喝上自来水,每户人家还要筹钱改造。

  很多的民生惠农政策,在我们生产队,怎么就看不到呢?这次过年回家,听别人说,政府投资水塘改造,也就是水利工程,有一口塘,改造了27万。我春节拜年,路过那口改造的水塘,看水塘的大小,再用肉眼看工程量,怎么也不值27万的费用。老百姓说,确实是27万,后面的话,就不好意思再说了,大家心知肚明。

  在我的感觉里,现在村、镇干部的胆子会越来越大,由于农村里年轻的人,精明和有头脑的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盯着这些村、镇干部的眼睛越来越少,缺少监督和监管,可以说少了与他们“捣蛋”的农民,会让他们更为所欲为。国家投资到农村和农业的钱不会少,但真正用在农村和农业的,如同雁过拔毛,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我们生产队,有一条土路,想修成水泥路,但缺钱!

 

2013年2月23日夜记于出租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