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 量力而行
笼统的理解“人才”两字,很广义,因人所处的位置,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只是岗位难易的不同,从广义角度思考,每个人都是人才。其实真正的人才观念,很狭隘,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和需求,恰恰才最急需,如专业人才、综合性人才等等。其实对人才的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才发挥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引进人才前需要创造好环境,在引进后让人才适应环境,然后再逐步的影响环境,这个过程,不确定因素很多,对环境的适应和把握,时间长短不一,不能够一概而论。对人才的需求,不要在引进后马上就见效益,这种效益指的是价值。从人的心里作用讲,急于要求体现其价值,就是明摆着索取,会使人有逆反心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过程很重要。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时,往往会走入另一种误区,不能够让人才体现出其个人的劳动价值。如在人才引进时,给予高的优惠条件,给予优越的福利待遇等,但在设备配套建设上,工作的宽松度上,科研设施的局限上等,让人才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引进的人才像一个摆设,如果是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人才,就感觉不到自己劳动价值的体现,也会离开。人才的引进与使用,是双向的互惠行为,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价值的体现上。
目前对人才引进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媒体或大型的招聘会等形式开展,从招聘成本上来讲,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招聘方式。这种招聘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很难找到真正的人才,招聘时看看简历,最多进行笔试和面试,考察期比较短,综合素质得不到验证,“才识”可以初步了解,“德行”而不得而知。而德行从目前市场诚信上来讲,从本地区或本企业来讲,应该纳入对人才考察重要一个环节。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就业形式依然严峻,大学生供大与求,而劳动缺口依然很大,这是个可笑又可恨的就业现状。为什么呢?要就业的人多,并不代表适合使用的人就多。学校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企业又不能够降低标准使用,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岗位,就造成了学校叹气,企业叹息。在引进人才上,还是要从长远的利益考虑,本地区或本企业,少量的引进加自己培养,保证人才使用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