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伴是最好的家教

(2017-03-20 20:03:45)
标签:

杂谈

​​

http://p3.pstatp.com/large/141f0006bb4419b99dd4

http://p3.pstatp.com/large/14190004c038da6f98fc

http://p3.pstatp.com/large/141e00028ceb71e40c41


我到一家寄宿制学校采访,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在教室门口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腿不松手,他爸爸一副无奈的表情,一个劲地劝孩子回去上课,孩子哭喊着:“爸爸,你别走!”这时,站在我和记者身旁接待我们采访的副校长走了过去,用呵斥帮那位父亲把孩子推到了教室。我还在想,都上小学二年级了,怎么还如此厌学呢?又不是上幼儿园。这时,副校长过来跟我们说:孩子是舍不得他爸爸,他爸爸出去打工,平时不能回来看他。平时只有姥姥或奶奶来看他,奶奶和姥姥都岁数大了,走起路来颤微微的。爸爸每次来,孩子都舍不得让他走。爸爸只能狠心地将孩子推进教室,转身就走,一走就是半年多。我们学校,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听完这番话,我一下子就泪湿眼圈,几次转身擦去。孩子太可怜了,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不能陪伴他左右。

我讲述这个见闻,并没有批评这样的家长的意思,这样的情况情有可原。这样的家长也已是不易,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只得背井离乡,他们是上进的,只是现实让他们照顾孩子和挣钱养家不可兼得。

但是,这种情况,亦包括在我想说的问题之内。我想说的是,家庭教育正在逐渐流失。比如说,有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他们只是周末去看看孩子——不是说老一代人就不会家教,而是他们的知识和观念距离现在比较远,由他们来负责给孩子家教,是很吃力的。很少有爷爷奶奶能够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就是一个明证。还有的,直接将孩子送到托儿所、寄宿制学校,直接将育儿的责任承包给他人。反正,有那么多的机构,那么热心地想赚这笔钱。还有的是,将孩子的周末甚至是晚上时间交给各类特长班或补习班,将孩子的时间填充得满满登登,而自己教育孩子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曾跟同事打趣道:现在只要有钱,养孩子并不累。从一两岁开始,就可以送孩子全托,上小学可以住宿,上中学就更不用说了。

不要把教育的责任都寄托在学校上,在学校的时间,是远不如在家多的。而学校的老师,也照顾不来每个孩子,现在一个班级四五十乃至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主任哪里能照顾过来呢?

这是在微博上看来的故事,据说是真事。一位年轻的爸爸开着车去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那是一个住宿学校。爸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没时间陪你,你恨爸爸妈妈吗?女儿说不恨。接着女儿又对爸爸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赚很多的钱送你们去最好的养老院。爸爸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

我觉得陪伴是最好的家教。那些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的家长,不妨扪心自问,你是否做到陪孩子。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单就这个书名,我就对这本书有了些许好感。作者刘称莲在书中提出: 让我们一起做称职的家长,做走心的父母。这样的观念,我比较赞同。

我儿子班上有几个调皮捣蛋的,他们也不只是淘气,是那种爱欺负人、爱占小便宜、爱撩闲,万人烦的那种人。细想,这几个孩子,都是家长不太好,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父母特初心整天就知道打麻将。家教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刘称莲说: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就得像个朋友。不能对朋友做的事,我们都不能做。

她将自己陪女儿走过青春期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对眼前“来得偶然,去得必然”的孩子,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因为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全地离开我们的怀抱,在外面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做一个冷静克制的观察者、建议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决定者。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存在。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的时候,真正的沟通才可能发生。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许多家长是为了生存而忙碌着,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其实,我也并不属于生活条件优越之列,我也是整日里顶着经济压力奋斗着。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去打打牌的时间,挤去自己与朋友吃吃喝喝甚至逛街的时间,我想多少还是有一点时间的。而有的人宁愿拿电视或平板电脑来哄孩子,也不愿意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一起观察观察大自然。为了免去陪孩子写作业的麻烦,将孩子送到课后补习班,让别人给看着写作业。家快成了只是孩子睡觉的地方了,就连一天三顿饭,有时都在外边解决一两顿,如在学校吃午餐,在课后补习班吃晚餐。对孩子的功课一问三不知,对孩子的思想从不过问,这样的家长不是极少数吧?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