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便当时不惘然

(2016-04-29 15:38:51)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48cdbd30jw1f3dlxo3nugj20j60je0w5.jpg


  《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作者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与以往的笔触不同的是,此书颇多温情和感伤的成分。也许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自述:“死亡的课,在我算是迟的,此后照旧画画、谈笑、生活,但自觉成长了一截,亦且老下来。”——此书颇多忆念亲友之文。 

  陈丹青曾说:“我鼓励所有年轻人减少架上绘画,他们应该多搞影像,搞新媒体。现在人人一个手机,制造图像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艺术根本不是绘画、不是装置,而是影像艺术,是数码艺术。绘画已经是边缘的、没落的美学。我不希望用我的影响力影响年轻人,让他们以为应该像我这样绘画。”他不因摄影将绘画挤入边缘而愤愤,而是对对摄影投入了很多的关注。本书就有几篇他评述摄影作品的文字。作者结合照片做了介绍和点评,文字感伤,怀旧,还带有那么一丁点的调皮。他认为“照片的核心价值,不在事件与物象,而在时间”。照片可谓时间的惆怅,就像海婴拍摄的照片,我看其手法太平庸了,但是只因时间的流逝,那些影像的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陈丹青记录木心最后时光的文字尤其让人动容,我几度泪流满面。作者没有煽情,作者似乎从来不屑于煽情,但是从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虽片言只语,也会让人产生共鸣。如作者的一句话——“凡至亲亡故而面对满目遗物的人,明白那是怎样的心情”就让我百感交集。“他也不再费心维系我俩勉力合谋的欢谈。如我母亲,他耳背了,羞惭而无辜地看看我——这是他老迈后新的神情——听我扬声对他叫。”“终于,到那一刻,他很乖,被扶起后,凛然危坐,伸出手,签名有如婴儿的笔画,‘木’与‘心’落在分开的可笑的位置,接着,由人轻握他的手指,沾染印泥——先生从来一笔好字啊,人散了,我失声哭泣……”看着一点点被吞噬的生命,自己不仅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渐感衰老……我想这是陈丹青记录木心老师最后的岁月时的复杂思绪吧。

  前几日,我父亲手不太听使唤,我和妻子软磨硬泡,他好歹听话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结果是,才两三年的光景,已从腔隙性脑梗变成双侧脑梗,更要命的是CT显示有小脑萎缩症状。尽管大夫告诉我这是老年病。但是我也无法接受父亲一点点衰老的事实。李商隐作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是,当时不惘然,当时不浑浑噩噩,而是清醒得很,又能如何呢?

  此书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文字,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真的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正如《自序》中的一段话:“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终于是一句句听了进去:并非事关‘德意志’,也不全因为我已目击死亡——死去的人,多么顽皮,到处闪避着,叫你休想找到——去年又觅得莫扎特的一首葬礼短曲,此前从未听过,噫!这莫扎特,他怎能这般懂得人的哀矜,欲言而止,抑扬徘徊。”

  陈丹青很有趣。人家举办一个名为“汽车和郊区生活”的论坛,邀请他去演讲,他却从电影《海上传奇》到维也纳、布拉格,再到董其昌,大谈上海本土文化的没落。虽然他自己也承认——“我知道有点像说梦话”。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自己与余秋雨、于丹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人,但是在一些人的视角里,他却与他们变成一路人——媒体人,结果自己一样被变成被消费的一个媒体明星,所以他感到“比较沮丧”。

  陈丹青依然爱较真,在书中的一个访谈里,面对记者的幼稚问题,他还是不太留情面。如记者问:木心太难界定,我们曾想过一个说法:木心,一个人的中国。或一个人的中国腔。陈丹青回答道:为什么要“界定”木心?你怎么界定?你界定了,就了解木心、就把他摆平了么?“一个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语言:大字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