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48cdbd30jw1f2cv26bc05j218g0xcwvj.jpg
叔本华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鲁迅在一篇批判不读书论调的文章中写道:“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是一下当头棒,但为了与其探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躁,瞎牢骚的天才起见,却也是一句值得绍介的金言。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胡涂了。”家长们在网上讨论该不该学国学,一位家长强烈批判儒家思想,他直截了当地说道:“鲁迅先生早就说了:吃人”。不用国学的弊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是理直气壮地直接用鲁迅的观点来辩论,这也是脑袋被鲁迅跑马了。
其实,叔本华说的读书的那个弊病,早于他七百多年的朱熹就已论述过,朱熹认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禁忌,“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读书不仅要深钻进去,反复玩味,还要敢于质疑,不能书里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思考,倘若读书不能换来思考,那真的就是看热闹消遣,或者是脑袋成为盛满各种知识的漂亮的容器罢了。正如洛克所言:“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只有思考了,消化了,将书里文字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才不至于变成书呆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是脑袋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而光思考不读书,那脑袋就空空如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我的一个同学自小就喜欢读书,大了依然不舍书本,有人在好友印象中评价他为书痴。由于他在机关做着写材料的工作,我就劝他:“既然你整天写稿子,为何不写点自己的东西呢?”他说:“可是,没啥可写的。”“有感而发嘛,你读那些书没有什么感想吗?”“也没有什么感想。”这应该属于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李敖说:“我觉得我们要想不受人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培养读书的能力,读书求知,追求真相,把我们的头脑变得金刚不坏、金枪不倒,这样才能减少别人来骗我们的机会。否则的话,整天被人家骗来骗去的,从古人到今人,从中国人到外国人,都来骗我们,都能骗得了我们。”朱熹说:“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
到底该怎么对待书呢,我们该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