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做出上述回应。周其凤表示,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潇湘晨报4月17日)
“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我认为对学生和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周其凤到底要说什么,颠三倒四的。被误解了,就是说你们没错呗,没错叫别人宽容啥?又为何要允许犯错误?
学生“思想偏激”,“生活独立”,都要被你们会商。你们对学生宽容了几许?对待学生如此“斤斤计较”,反倒要求社会对你们学工宽容?这是什么逻辑?如此逻辑,让人想起来刚过没几天的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那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虽禁火,但皇宫可例外,皇上对宠臣还可当日晚上“赐火”,以示恩泽,古代被视作是一种殊荣。唐代诗人韩翃在其《寒食》一诗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百姓家家禁火了,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在周其凤的脑海中,难说不潜伏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识。周其凤说,其实这是一个30多岁的学工干部,社会上有时候看北大的年轻老师是双重标准,认为其说的话不妥当,就批判甚至恨不得要置其于死地。到底是谁先执行双重标准?你们对待20岁的学生不宽容,反倒要求别人对你们30岁得学工干部宽容,到底是谁大,谁小?谁成熟,谁年轻?这不是只许教师撒娇,不许学生胡闹吗?
在笔者看来,“会商制度”不仅有悖于“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而周其凤的此番高论,似认错,而非认错,似说明,而更含糊,以双重标准对待师生,这比起“会商制度”更让人觉得悲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