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美电影 《绢》(Silk)

(2008-03-04 12:44:03)
标签:

巴瑞科

佛朗索瓦

吉拉德

文化

分类:
这是我看过的最唯美的电影之一,画面、音乐、故事,无不让人感叹。http://cnimg.realnetworks.com.cn/guide/images/mdb/071112/silk.jpg《绢》(Silk)" TITLE="唯美电影 《绢》(Silk)" /> 
中文片名


更多中文片名
蚕丝
绢恋

英文片名
Silk

更多外文片名
Seta  .....Italy

Soie  .....France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USA:110 min / Canada:112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国家/地区
加拿大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日本

对白语言
英语   日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R for sexuality and nudity.

级别
USA:R   Hong Kong:IIB   Singapore:M18   Canada:14A   Ireland:15A
导演 Director
佛朗索瓦·吉拉德 François Girard

编剧 Writer
亚历山卓·巴瑞科 Alessandro Baricco  .....novel
佛朗索瓦·吉拉德 François Girard  .....screenplay
Michael Golding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凯拉·奈特利 Keira Knightley  .....艾莱奈·乔克埃尔
迈克尔·皮特 Michael Pitt  .....艾尔维·乔克埃尔
役所广司 Koji Yakusho  .....原十兵卫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巴尔达比约
中谷美纪 Miki Nakatani  .....布兰琪夫人
芦名星 Sei Ashina  .....少女
国村隼 Jun Kunimura  .....右门
本乡奏多 Kanata Hongo  .....少年
Mark Rendall  .....Ludovic
Leslie Csuth  .....Loiseau
Marco Fiorini  .....Chabert
Gwendoline Meyer  .....Young Hélène Joncour
考乐姆·吉斯·雷尼 Callum Keith Rennie  .....Trader
Kenneth Welsh
Tony Vogel  .....Café Verdun Man #1
托尼·贝尔多瑞利 Toni Bertorelli  .....Verdun
玛莎·伯恩斯 Martha Burns  .....Mme. Joncour
诹访太朗 Taro Suwa  .....Japanese Trader #2
相关介绍:

  《绢》讲述了一个跨越东西的爱情故事。本片编剧巴瑞科曾写出过忧伤的《海上钢师》,

《绢》同样是一段触不到的恋情。年轻的法国商人哈维带着妻子海琳漂洋过海,去日本购买

蚕卵。期间哈维邂逅了一位正在疗养的女人,他们悄悄燃起了火花。

  佛朗索瓦·吉拉德执导、坂本龙一配乐再加上美女凯拉·奈特利,帅哥迈克尔·皮特,

中年俊男役所广司,各自散发迷人魅力,让本片格外瞩目。

 
这是一部由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三国合拍的唯美爱情片,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一生中的浪漫邂逅。在人生之旅中会邂逅什么?是心爱之人、全新之地,还是无可替代的真实?《绢》的故事就是由这些改变命运的邂逅编织而成。

影片的原作是亚历山卓·巴瑞科印象诗一般的同名小说。导演则是以《红色小提琴》闻名于世的佛朗索瓦·吉拉德。
资料链接:

亚历山卓·巴瑞科[意大利]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采编 日期:2005-10-27 19:10:29




   

当代的意大利文学,继卡尔维诺和艾科之后,最令人瞩目的先锋小说新星,应是亚历山卓·巴瑞科(Alessandro Baricco)无疑。巴瑞科1958年生于意大利都灵,现已出版四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愤怒的城堡》、《海洋,海》、《绢》和《城市》(前三种均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于近两年出版了中译本,倒是一向重视意大利文学的内地翻译界少见介绍),《愤怒的城堡》甫一出版就同时获得法国著名的“麦迪西奖”和意大利的“坎皮利欧文学奖”;《海洋,海》则获意大利的“维多雷古文学奖”和“波斯克城堡文学奖”;《绢》一出版就登上了欧洲各大文学书籍的畅销排行榜(他们的畅销和实验文学好像从来不构成冲突);而新作《城市》在出版的头几个月仅意大利就有二十万的销售量。

由于巴瑞科出生于意大利和法国接壤的都灵,而且总是以意大利语和法语同时出版小说,所以欧洲评论界对他到底是意大利作家还是法国作家并无严格的界定,其实这也是当代欧洲文学的常见现象,像米兰昆德拉现在你就难以界定他是捷克还是法国小说家了,这和近十余年来欧洲文化的日趋同一有关。而巴瑞科的写作也呈现出法国当代文学和意大利当代文学的双重影响:首先他的小说惯用的同时叙述拼贴技巧马上令人想起法国新小说的干将西蒙(见《弗兰德公路》和《植物园》),其不同在于西蒙惯用时空拼贴,而且较为零碎和迅速,而巴瑞科则以一个个较为完整的小叙事段落进行拼贴,在拼贴节奏的变化也较为多样、自由。其次,巴瑞科的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多重故事的方法则令人想起他的前辈卡尔维诺(像《如果一个冬夜,有一个旅人》和《不存在的城市》),他们都擅于用一连串的寓言来营造一个大寓言,之不同在于卡尔维诺比较线性和有明晰的结构,而巴瑞科更为立体,寓言和寓言之间的呼应更为隐蔽。第三点尤为神秘的,是巴瑞科小说中对“命运”的不断审视令人联想到艾科的巨著《傅科摆》——两者均对由偶然性事件组成的命运的必然性有深刻反思,而这反思,在巴瑞科的小说中看来更为沉痛,我想,

这也是为什么《愤怒的城堡》要冠以“愤怒”之名的原因所在了。

《愤怒的城堡》讲述的是一个虚构的小城“干尼拔”里一些人的故事,“干尼拔的人,会把目光放在无尽遥远的地方”——请注意:这遥远是“无尽”的,也即永远达不到的。小说里人物们的悲剧也由此而铺演,因为对不可能事实的追求最终只带来永恒的失落,但那些人的自我价值却在失落之前的寻觅中得到了一个高潮的完成。为妻子买下一个蒸汽火车头并打算铺设一条永无尽头铁路供其奔驰的海尔先生;海尔的妻子,带着秘密之书而来最后也神秘离去的美人白恩;倾慕白恩的美少年、却是海尔的私生子的莫米;自制各种古怪乐器,发明“人琴”的派基许;设计玻璃乌托邦的工程师欧罗;把长大衣当作命运穿在身上的天才男孩潘特;从未结婚却成为了寡妇的阿贝吉;还有组成“人琴”乐队的干尼拔城的芸芸众生——那些命运多舛的幻想家们。巴瑞科的笔时而浮光掠影时而缠绵悱恻地游移于这梦城闪烁的肥皂泡般的生命之间,仿佛即兴泛演出一个个暗地交错的故事,然而却像每一个建造了自己的世界的小说家一样,他飘在夜空上的造物者的目光为角色们的不幸而愤怒、颤抖———他不禁要借书中人的口问:在这一切的美丽和悲哀的流转中,我们最后能够保有的是什么?

这一切命运的箭头就在最后的一场嘉年华会巡游中相撞,巴瑞科的文字进入一片华彩乐章———他仿佛要在乐队的每一步前进中都进入一个抒情的高潮,角色和读者也随着文字的错乱而喘息、紧张地期待甚至参与毁灭的发生。在临界点之后,海尔破产,莫米被杀,白恩失踪,派基许和欧罗发疯,潘特长大离开并成为一个平凡人……悲剧已然愤怒地爆开了,而悲剧的意义何在?最先死去的老玻璃匠安德尔森临死前对海恩说的话也许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你可能会打破所有的水晶球,而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人生也许就是破碎的人生,一百分的人生终究会破裂……你知道吗?我已明白世界上尽是到处闲逛的人,而他们的口袋里大多装着小弹珠……弄不破的小弹珠……而你呢,你却老是在自己的水晶球里停不下来……它们很美,我喜欢看着它们,我在你身边时……我们看着这么多的东西在里面……这东西让你打从心底欢喜……你千万别罢手……假如有一天它们爆炸了,这也是人生,人生的本质……令人惊讶的人生。”

虽然愤怒,但“城堡”不正也是“坚持”的象征吗?何其有情的书写,我想这不止是《愤怒的城堡》悲剧的意义所在,也是巴瑞科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之所在:经历了悸动、狂乱的现代主义文学,冷漠、颠覆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后,我们的文学实验者还能寻觅什么?一切分崩离析,还能抓住什么?巴瑞科找到的,是文学的根源:情,重情的书写,继续追问在这纷纭骤变的世界上把我们维系、保存在一起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当代文学在实验之后该如何深化、存留下去的其中一条明晰的道路。(廖伟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