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脸-
白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72
  • 关注人气:4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民工月收入账本和“二环十三郎”

(2006-05-14 15:39:57)

邻居妹妹的理想原创 :

  昨天中午,他在我们公司搬了东西,就蹲在公司的门口记东西,我看他蹲着写挺费力的,就叫他坐到我的办公位置上写。不经意间,我发现他在记帐,这倒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绝对没有窥视他的隐私的意思,纯属好奇),我也就拿过来看了一下,他记账是那种流水账(其实就是一笔一笔的加上去),我大致默算的一下,整理下来,大家可以看一下,同时有一些我的解释,是我问他后记下来的。

  帐是5月份的总收入:770元左右(大致的,但不会超过800)
  房租:50元(4个人合租了一间房) 
  管理费:20元(街道收的,包括10块钱的暂住费)
  餐费:140元(早饭1块,中饭4块,管饱不管好的那种)
  买菜?7元(4个人每天轮流买菜,一起做饭吃)
  买米:15元(本来自家有米,但来回的车费比买米还贵) 
  日用:30元(包括油、盐、纸等) 
  买烟:21元(0.7块钱一包的那种,1天抽一包烟) 
  通讯费:17元(包括10块钱CALL台服务费) 
  交通费:3元(日常交通基本* 走) 
  给儿子生活费:200元(儿子在县里读高中) 
  给老婆买件衣服:20元(估计是地摊上买的,“半年没给她买新衣服了”他说这话时充满愧疚) 
  寄回家:150元(存起来给儿子念书) 
  给母亲看病寄去:50元(母亲药费3兄妹分摊) 
  意外支出:60元(一次为了抢活横穿马路被罚款10元,一次挑东西碰着了一个小青年,被敲诈了50块洗衣费)

  我看着他的支出,很是心酸,他说我们公司的人都很好,经常把能卖钱的东西给他(就是废报纸,不要的包装箱,还有就是过期的宣传品),有次有个女孩还给他件衣服(就是一件宣传用的广告衫),每次在我们这里做事,都有水喝,有时候还有好烟抽(我无语,我们叫他做了事,有时会给他支烟) 他最怕的就是生病,哪怕是感冒发烧都怕,最想的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母亲身体能好起来,最不想的就是乡干部到他家里去,去了就多是要钱。 他每天6点钟就出来找活,8点中才能回去,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吃了饭跑到小卖铺去看电视。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家乡承包点鱼塘、果园,他憨厚地笑着说,那不是他们能承包到的,好地方都让有关系的搞走了,他不知道什么叫公民权利,他长这么大没见过选票。

  他知道WTO,新闻里常讲,但他不懂政治,也不懂经济,他只想每天能多挣10块钱,这样每个月就能有多的钱给母亲买好点的药,给儿子多寄点生活费,给老婆多买件好看的衣服。他说很怕死,因为他要为这个家奋斗,他的母亲,老婆,儿子还要他养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存点钱做点小生意,能让自己的经济宽裕一些。 这就是一个普通民工的月帐本和自白,全国有7亿这样的人,他在这个群体中算是中等吧,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底层,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基石,他们没有接受这个国家的任何资助,没有享受都这个国家的任何福利,在关键时候,他们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群体,我们甚至于不愿意把他们当作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的一个部分。我们似乎为他们考虑得太少了。

京华时报2006年5月14日对“二环十三”的采访摘选:

 在比赛现场,记者意外发现了本来不准备在首场比赛中出现的“二环十三”张博。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见到了这个在二环主路创造13分钟飙车记录的神秘小伙。他穿件灰色T恤,个子不,瘦瘦的,看起来像个中学生。

 得知上午的比赛成绩是17.12秒以后,他给女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第二名。”电话里传来他女朋友惊讶的声音,“那第一名是谁呀?”“是辆夏利。”张博的声音里不无懊恼,“它的发动机改得太厉害了。”随后,记者乘坐张博的车从比赛地点回报社。

  14点38分车从后沙峪收费站进入京承高速,沿途的车不是很多,他的时速始终保持在170公里左右,即使超车也几乎不减速,在车缝里钻来钻去十分娴熟。抵达三元桥的时间是14点49分,20多公里只用了11分钟。“今天的速度不快。”张博说。

记者:据了解你飙车有两年了,怎么喜欢上的飙车?

张博:最早的影响来自我的爸爸,他开车较劲。早在10年前,他开摩托车的时速能达到一百七八十公里,坐在后座上的我一点也不害怕,那时我刚10多岁。2004年初,中断加拿大的留学回到国内后,我拥有了一辆菱帅车。当时,一群朋友一块开车玩,谁也不服谁。这样从2004年年底开始在二环上飙车。后来还成立了二环战队,有一个内部的QQ群,人数发展到了100多人。

张博告诉记者,“圈里”的朋友和他一样,家境富裕,其中有的人家里有数亿的资产,每个月见什么车好就买什么车,一个月来回倒腾三辆车根本不稀奇,买车和买衣服一样。张博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所以他在经济上也没有“后顾之忧”。

记者:在飙车过程中如果撞上了别人的车会停下来吗?

张博:不会,继续开。

记者:不关心车里的人是否受伤了吗?

张博:不关心。

看了以后心里怪怪的,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原来“钱”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有人靠它活命;有的逼孩子拿它满街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牌品看人品
后一篇:磨刀老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