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杨力虹老师答内在空间网友问)

标签:
oh卡东天目山关系工作坊行星能量颂钵杨力虹教育 |
分类: 非常爱 |
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别人帮了我,我不回报就难受)
每次别人帮助我,不管是小帮助或是大帮助,我如果不马上回报我会异常难受,坐卧不安,就好像是我欠了别人很多似的,所以每次我都会以“丈”来退还别人对我“尺”的帮助,结果是别人觉得很尴尬,而我内心中也觉得委屈和不公平。我不知道如何来平衡这种纠结?
杨力虹老师:
亲爱的,接受是一门功课,它并不比帮助别人更容易。人类的关系是从施与受开始的,而达至平衡,让关系和谐顺畅地流动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就失去了独立与清白感,内疚的情绪和回报的义务就会驱使你,“退还”别人对你的帮助。你用此方法来找回内心的平衡,释放那种亏欠别人的压力。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只是,回报不用那么快,如果超快速地回报,其实是变相的拒绝,这样别人是会觉得尴尬。如果对方是个没学会接受的人,那他甚至可能怨恨。当真正他有所需时,你提供适当的帮助,更有利于这段关系的延续与发展。当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某人或是付出大于回报时,通常会以愉悦的方式经验着清白感,你的快速反应通常基于此需求。
还有,回报力度也不用超出他帮助你时的量,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当你的回报力度超出他对你的帮助部分,是在否定自己对他人的需求。而长期不愿接受他人给予,只能付出的人,是期望维持权力感和优越地位的“助人者症候群”。这种人,在我们随处可见的“义工”群体里很多,他们无法接受,只能给予。这是一种失衡的状态,这是不利于关系的持续发展的。在亲密关系里也常见到,当“助人者症候群”们拒绝伴侣的付出时,伴侣可能也会拒绝他的给予,常常还会伴生疏离与愤怒的情绪。这样的“助人者症候群”会心理失衡,委屈、怨恨、空虚、失落等情绪都会结伴而来。
这种状况在我们的家族关系里更是如此。通常家族里都会有个勇于担负家族重任的“能人”,他们安排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大包大揽,细致妥贴,而这样的“能人”通常得到的回报是家里人的怨恨与愤怒,而不是我们逻辑推理出的赞美与夸奖,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有些意外呢?是的,如果对方剥夺了我们回报的机会,那我们就会带着满心愧疚、还有更多的怨气甚至愤怒离开,我们的清白感被这个”包办”我们的人剥夺了,我们是弱小的,无力的,没有成长空间的。所以,只要在施与受里没有全然地交换,平衡,那双方都是不满意的。
只有一种施与受的关系例外:父母给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我们只能做的是:把他们给我们的爱传承下去。这是一种幸福的爱的能量,它可以流向我们的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温暖每一颗与我们连接的人心。
另一种自我封闭,自我设限的极端例子,比如部分抑郁症患者,他们拒绝来自父母的给予,然后将这种生活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里,以致于他们的世界是阴郁、低沉、封闭的,他们无法接受任何美好的事物。昨晚刚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冬天的心》,影片里的斯蒂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他没有内心的力量去迎接生命中的美好。他拒绝接受,也无法付出。
在施与受的关系里,等量的平衡原则相当重要,心怀感恩,全然的接受与付出,能量充分交换,才会更好地滋养关系,带来丰盛与喜悦的幸福感。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