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死亡究竟是什么一回事 ?

(2010-08-04 20:12:46)
标签:

转载

分类: 观.自在
新结识的生死学专家、实用心理学博士、亲子教育专家王淑媛老师,即将推出的“放下。爱”工作坊里面有关于大家恐惧、忌讳的“死亡”议题,还有“写遗书”这个大家没有面对过的环节,先推荐这篇博文,让大家掀开这道让我们心生怖畏的面纱……不知死,焉知生?涅槃后的生命才会更精采

2010.07.28  北京


                   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进入过死亡那是一次意外的药物过敏。那时我感觉一下子被高高地抛起,然后紧急下坠, 不知道要坠往哪里。我很害怕,很恐惧,久久不能恢复平静。我不知道那就是死亡。

 

    体验过若死亡一样的寂静那是一次没有准备好的心入禅定。那时我感觉无限轻松,快乐无比。好像肉体全然化作空气,与宇宙融为一体。周围,也许就没有周围,清静极了,美妙极了。我不知道那就是死亡时的寂静。

 

    读过描述死亡的书。看过讲述死亡的电影。听过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太相信那些读过的、看过的或听过的“死”就是真正的死亡我只相信一个人一生只可能死一次,死后又不能重生。关于死亡的任何传说应该全是从未死过人的想象与捏造。他们不曾死,又怎能知道死亡的真实?

 

   我走向死,你们走向生,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只有神知道。”古希腊第一哲人苏格拉底在走向断头台时如是说,留给我们一串悬念。可惜不见下文。

 

  不知死,焉知生?”中国的孔夫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了几乎是全人类共同心存的疑惑。

 

    死和生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依相存的关系呢? 很多人尝试解答,但很少人信服,甚至无人真正信服。孔夫子是圣人但不是神,当然也不知道答案。在孔子述而不著的大量“论语”里,很少言及死亡,想必情有可缘。

 

    种种迹象表明:对于死亡, 大概真的只有神才会知道。神超越了生命本身,无死也无生。对生死似乎无经历,缺少感受。又怎会知道?一开始,我想不明白。很快地,我想通了。神本身就是死,神本身就是生。神是一切,神是一切心。当然全知一切! 哪里会有自己不知道自己,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神一定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向一位僧人请教了关于死亡的问题,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死是否真能解脱人生一切疾苦那位僧人看起来佛道不浅,但没有能回答我的问题。他的反应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他不曾死过,并且他不是神,又怎么会知道? 他确实不是神。不过,他告诉了我在哪里可找到神!

 

    按照那位僧人的指引,我在西藏找到了一个神。它就是《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上师是这个神的一个化名。 《西藏生死之书》完整地讲述了有关死亡的情景、过程和死亡后会发生的事情。我感觉它们令我十分信服。因为,就在我聚精会神地听讲“神话”的时间里,从前我的身心曾经历的二件事仿佛浮现出来,历历在目。它们与我正听到的描述简直是太相似了!真是太惊奇了!

 

    从此,我知道我所经历过的那二次意外,一次是死亡。一次是死亡时的一片寂静。在前一次,身死心未死,因此恐怖于心。在后一次,死身未死,因此美妙无比由此推导: 过美妙的生活就是要让心死身活。心处寂静,保持不变。身依境动,沉浮有动

 

   想是这么想过了,但从不敢让自己的心试着再去死过!总觉得心死太危险,既无把握让身不随之而死, 又无把握死后还能再按原路返回,过普通但含辛酸苦辣甜而多滋多味并重的生活, 尽管绝无心死后那样愉快美妙。

 

    在本博里,留下了关于死亡的博文,原来都是有基因的: 一部是《大道无阻》,共13篇。现在看来它是基于我的身死经历。另一部是《禅定》,仅1篇。它显然是基于我心死的那一次经历。

 

    (以下附录,选编自活跃在网络上的大神——《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上师著),个别处由本博略作文字表达技巧性增补或顺序颠倒。)

 

                             附录: 死亡

 

    死亡是个大迷雾。但有两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一定会死;其次,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

 

    我们一般都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极其害怕死亡。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来到时,就会把我们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我们想象死后自己变成一片迷惘,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单独醒来一般,在焦虑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国度中,对那块土地和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护照,没有朋友,没有对外联络渠道……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还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和个别的身分;但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分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传记”、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就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因此,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

 

    这不就指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剧吗?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分之下,一个神经兮兮的童话世界里。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因此,如果我们对更深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而我们的心却也不见得比我们的身可靠。只要对自己观察几分钟,你将发现心就像跳蚤一般,跳来跳去。你将发现念头会无端地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钟都被混乱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就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还要依靠它,就是一场荒谬的赌博了。

 

    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不准备依靠心,最好对死亡事先有所认识,有所习惯,有所准备。其实,我们一生都是在为死作准备!难道说不是这样的吗?

 

    了解死亡,应先了解人的身体组成和人的心的性质

 

    人的生命由人的身体即肉体(物质)和人心(精神)共同组成。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所决定的。透过五大,人的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它们分解时,人就死了。外五大的潜能和性质也存在于人的心内。心可以容纳各种经验,是地大的性质;它的连续性及可塑性,是水大的性质;它的清晰和感受力,是火大的性质;它的连续活动,是风大的性质;它的无边无际,是空大的性质。身体就是由蕴藏五大的心所发展出来的。身体充满着这些五大,藉着这个身心复合体,我们得以认知外在世界,而外在世界正好也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构成。

 

    说明人的身体是如何组成的一本古老的西藏医典说:感官意识由心所产生。鼻、舌、眼、耳、身被称之为人之五根肉、骨、嗅觉器官(鼻根)和香尘由地大所组成。血、味觉器官(舌根)、味尘和身体中的液体由水大所组成。体温、清晰的色泽、视觉器官(眼根)和色尘由火大所组成。呼吸、触觉器官(身根)和触尘由风大所组成。身体中的腔穴,听觉器官(耳根)和声尘由空大所组成。


 

    一个身心系统,包含脉、气、明点的动力网络。西藏上师把人体比喻作城市,脉是道路,气是马,心是骑士。体内共有七万二千条微细的脉,但主要的脉只有三条:中脉和左右脉;中脉和脊椎骨平行,左右脉在中脉的两侧。左右脉盘绕中脉,在若干点上形成一系列的“结”。沿着中脉分布有若干“脉轮”,从脉轮也分出很多脉,有如雨伞的伞骨。气就在这些脉中流动。气可分五根气和五支气。每一条根气支持五大中的一大,负责人
体的一种功能。五支气则使得五官运作。流经中脉的气,称为“智慧气”;流经其他脉的气,据说都不清净,会启动负面、对立的思考模式。“明点”藏在脉中,有白明点和红明点(俗称白菩提和红菩提)两种。白明点的主要中心是在头上的顶轮,红明点则在脐轮。在高级的瑜伽行里,瑜伽行者会把这个系统观想得非常清楚。行者透过禅定的力量,把气导入中脉而后分解,就可以直接证悟心性的“明光”。这是把意识驾驭在气之上的缘故才能做到。因此,当修行者把心专注在身体上的某一点时,就可以把气导到那里。瑜伽行者以这种方式模仿死时的情形:左右脉的结一旦被解开时,气流入中脉,就可以瞬间经验到觉悟的境界。


 

    一旦人们有了身体之后,也就有构成整个身心存在的五蕴。它们是构成经验的要素,是我执的支持者,也是轮回痛苦的基础。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代表人类心理的连续结构、心理的进化模式、世界的进化模式。五蕴也与各种阻碍有关--精神的阻碍、物质的阻碍、情绪的阻碍。”当人去世时,这些要素全部会分解。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彼此相关的过程,身和心的相关部分会同时解体。当气消失时,身体功能和感觉也消失。当脉轮崩溃时,它们所支持的气也不存在,五大就逐一由粗而细地分解。结果,分解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临终者产生身心两方面的影响,并由外在、身体的征象和内心的经验反映出来。

 

    概括之,死亡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分解的阶段:外分解和内分解

 

    外分解是五根和五大的分解,分解按五个阶段进行

    1、空大(第一阶段): 眼、耳、鼻、舌、身的感觉不再被完全经验到。(识蕴)

   (插注:原说未列明此阶段为空大和识蕴的分解。基于逻辑美的考虑,使五大或五蕴全之于此。)

    2、地大(第二阶段) : 身体开始失掉它的一切力量,一点力气也没有。这是地大溶入水大的征象。这表示与地大有关的气越来越无法提供意识的基础,而水大的能力越来越明显。所以,心中出现的“秘密征象”是见到闪闪发光的幻象。(色蕴)

    3、水大(第三阶段) : 开始无法控制身上的液体。流鼻水、流口水,眼泪可能会流下来,大小便也许会失禁。这是水大溶入火大的征象,换成火大在支持意识。所以,心中出现的“秘密征象”是见到雾气,带着稀薄的烟雾漩涡。(受蕴)

    4、火大(第四阶段) : 嘴巴和鼻子完全干涩。身上的温度开始降低,通常是脚和手开始冷起,最后是心。“对临终的人来说,内心的经验如火焚身,好象陷入熊熊烈火之中,或全世界都在焚烧一般。”这是火大正在溶入风大的征象,火大支撑意识的功能越来越减退,风大则越来越负起支撑意识的作用。所以,心中出现的“秘密征象”是见到闪闪发光的红火花跳跃在露天的大火。(想蕴)
上,有如萤火虫一般。

   5、风大(第五阶段) : 呼吸越来越困难,空气似乎在喉咙里逸散;开始喘气,发出粗重的声音;吸气变得短而费力,呼气变得比较长。这时候,血集中起来,进入心轮的“生命脉”。三滴血聚集起来,一滴接着一滴,产生三个长的、最终的呼气。然后,突然间呼吸停止了。在呼吸停止和“内呼吸”结束之间,一般说为时约二十分钟左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整个过程也许很快就过去了。“临终者的内在经验是强风横扫临终者的整个世界,这是无法想象的旋风,正在毁灭整个宇宙。”这是风大溶入意识的征象。气全都集合在心轮的“生命气”中。所以,心中出现的“秘密征象”是见到一支燃烧的火炬或灯,发出红色的光芒。(行蕴)
    
    内分解是粗细意念和情绪的分解。临终者会遇到四个越来越微细的意识层面

 

    在内分解的过程中,粗细意念和情绪都在逐一分解。这时候,死亡的过程正好是倒转受孕的过程。当我们父母亲的精虫和卵子结合时,我们的意识在业力推动下,就进入受精卵。在胚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父亲的白菩提(白色而喜悦的核子),就留在我们中脉顶端的顶轮中;我们母亲的红菩提(红色而温热的核子),就留在我们脐轮下方四个指头宽度的地方。以下的分解阶段的演化,就是从白菩提和红菩提二者所产生的。


    我们从父亲遗传而来的白菩提,在支撑它的气消失之后,就沿着中脉下降到心轮。外在征象是经验到“一片白茫茫”,像“被月光所遍照的清净天空”一般。内在征象是我们的觉察力变得非常清晰,由三十三种嗔所产生的一切意念全都停止运作。这个阶段称为“显现”。


    接着,我们从母亲遗传而来的红菩提,在支撑它的气消失之后,就沿着中脉上升。外在征象是经验到“一片赤红”,像在清净的天空中太阳照耀一般。内在征象是快乐的强烈经验,因为由四十种贪所产生的一切意念全都停止运作。这个阶段称为“增长”。


    当红菩提和白菩提在心轮会合时,意识就被围住在它们中间。住在尼泊尔的一位杰出上师土库乌金仁波切说:“这时候的经验就像是天与地会合。”外在征象是经验到“一团漆黑”,就好象是笼罩在一片漆黑中的天空。内在征象是经验到没有丝毫意念的心境。由痴所产生的七种意念全都停止运作。这个阶段称为“完全证得”。
    然后,当我们稍为恢复意识的时候,地光明就会出现,就像清净的天空,没有云、雾、烟。它有时候称为“死亡明光的心”。Gulu 喇嘛说:“这个意识是最内层的细微心。我们称它为佛性,这是一切意识的真正来源。这种心的连续体,甚至会延续到成佛。”此阶段称为“明光显现”。

 

    在死亡过程及其以后,将会出现一系列让活着的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或变故。所谓子光明(心性或称人的本觉)、地光明(或称母光明)或法性可能依次登上“舞台”,显现或被死亡者证得。“受生”或者说生命再生的机会随即到来, 它是一次对从前生命进行全面“审视”和彻底“变革”的最伟大机会! 不过,因人生前所积德或造诸业不同,“福报”各不相同。

 

    子光明”:


    当人去世的时候,生命就好象回到本来状态;一切都消散了,因为身和心已经被解开。贪、嗔、痴三毒都死了,这表示一切烦恼(轮回的根源)都不再发生作用,因此出现一个间隙。当贪、嗔、痴正逐渐死亡时,人就变得越来越清净。显现、增长和完全证得的阶段,就是本觉逐渐显现的征象。当障蔽心性的一切逐渐死亡时,本觉的清明就慢慢开始出现并增加。整个过程变成是光明状态的发展,与行者对于本觉之清明的认证有关。这个过程会把人带到心性的本初基础地,一切都是纯净、自然、素朴的。现在,障蔽心性的一切都被驱除,人的真性显露出来了。 

 
    这种逐渐加深意识状态的顺序,不只是在人去世时才出现。当入睡时,或当人从比较粗的意识层次进到比较细的意识层次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形。修习禅定,经验到快乐、清明和无思无虑时,换句话说,在贪、嗔、痴已经暂时分解时,也会发生类似的心性显露。

 

   “地光明”:

 

    在人死亡时,身心的一切成分都会离散。当身体死亡时,感官和微细的元素都会分解,接着是凡夫心死亡,嗔、痴等一切烦恼也都跟着死去。最后,不留下任何障蔽真性的东西,生时遮盖觉悟心的一切都分解了。身和心的构成元素持续分解时,每一个微细的意识层次就相应出现,直到最后显露出最微细的意识:地光明或明光。它是绝对性的本初地,它有如纯净无云的天空。这称为“地光明”或“明光”的显露,意识本身溶入广袤的真理。

 

    这个自发的“地光明”、“明光”或智慧,无始以来就不曾被生过,它是本觉之子,没有父母。非为任创造。没有生死。虽然它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任何地方,是那么地明显可见,却没有人见过它!虽然它在六道里轮回,却不曾受到伤害。虽然它见过佛土,却不曾变得更好。即使它原本就是一个人固有的,而他却往别处去寻找,远离它想从别处证得别种果报。它表现出心性的光芒明性,本无黑暗,本无障碍:“驱除了无知的黑暗,具有清楚认知的能力。”“地光明”或“明光”是“最少散乱的状态”,因为一切成分、知觉和外境全都分解了。既不可以把它当成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光线,也不可以误认为它就是下一个法性中阴所显露的光;死亡时所生起的光明,是本觉智慧的自然光芒,“不管是在轮回或在涅磐之中都一直呈现的真如本性。”

 

    有些人认为“地光明”的显露就是开悟。我们可能都乐得把死亡当作天堂或开悟;但除了一厢情愿的希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在一个人死亡那一刻所显露的“地光明”或“明光”,是他解脱的大好机会唯有确实接受了心性或本觉的开示,而且唯有透过禅修建立并稳定心性,将它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死亡的那一刻才能提供解脱的真正机会


    虽然“地光明”是自然呈现给每一个人,但多数人全然不知它是那么深厚、广阔和微妙。因为大多数人活着时并没有去熟悉认证心性的方法,所以在死亡时都无法认知地光明。因此,在“地光明”发生的那一刻,大多数人都容易以过去的恐惧、习惯和习性本能地做反应。由于执著于“本我”或“法我”,而丧失了获得彻底解脱的契机虽然在“地光明”出现之前,烦恼或许已经消失了,但多生累劫的习气仍然存在,隐藏在凡夫心的背景中。在我们去世时,虽然一切都跟着结束了,却还是无法顺从和接纳“地光明”,反而是退入恐惧和无明之中,本能地加重我们的执著。这就是使我们无法真正利用这个关键时刻做为解脱契机的障碍。莲花生大士说:“一切众生已经生、死和再生无数次。虽然他们一再经验到那个不可言说的‘明光’,但由于受到无明的障蔽,他们就无止尽地在无限的轮回中流浪。”

 

    无明会引生恶业,恶业会形成种种习气,而一切习气都储藏在凡夫心的基础地中。因此,我们一切精神修行的目标,还有为死亡那一刻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净化这个微细的障碍,逐渐削弱它、打破它。当你完全打破它时,你和全知之间就没有什么阻隔了。透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稳定心性,因此它就不再只是我们绝对的本性而已,而会成为日常的事实。

 

     “母光明”是对“地光明”的称呼。这是一切万物的基本和内在性质,是我们整个经验的基础,在死亡的那一刻,显现出它完全的辉煌灿烂。“子光明”又称“道光明”,是我们的心性。如果经由上师的介绍,如果被我们认证,我们就可以逐渐透过禅定来稳定它,同时越来越完整地溶入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当心性完整地溶入时,认证也就完整,觉悟也就发生了虽然“地光明”是我们固有的性质,也是一切万物的性质,但我们并不认识它,它好象是隐藏起来一般。可以把“子光明”想成上师给我们的钥匙,在机会来到时,帮助我们打开认证“地光明”的门。一旦将心性介绍给你,而你也认识了它,你就握有再度认出它的钥匙。在持续训练心性的认证之后,当死亡的那一刻“地光明”显露时,你就可以本能地认出它,并与它结合。

 

   法性

 

    梵文dharmata,藏文cho nyi的意思是一切万物的内在性质或本质(中文称为法性)。法性是赤裸裸的、非因缘生的真理,是实相的性质,或是现象界的真实性质。我们将法性显露称为法性体或法性体现。

 

    当人临终时,分解过程的结束和地光明的显现,即在呈现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发现把它比喻成由夜晚转为白天,可以帮助我们的说明。临终的分解过程,最后是“完全证得”阶段的黑暗经验。它被描述成“黑暗笼罩的天空”。地光明的生起,就好象是黎明前虚空的晨曦。现在,法性的太阳冉冉上升,光彩夺目,照耀大地。本觉的自然光芒自发性地显现,以能量和光放射出就像太阳在那个清朗和广袤的虚空生起一般,法性体的光明形貌,也在地光明的无边虚空中生起。我们把这种声、光、色的展现称为“自发性的现前”,因为它必然总是在它的基础地--广阔浩瀚的“本初清净”中现前。


    实际上,开展的过程,心和它的本性逐渐变得越来越明显。法性体现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从它最纯净的状态(地光明),透过这个光和能量的面向,迈向下一个再生生命的显现。

 

    1.光明--光之景

    在法性体之中,你以光之身显现。这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空大溶入光明之中”。突然间,你会意识到有一个流动的、活泼的声、光、色世界。我们所熟悉的平常景象,都溶入一个广袤的“光之景”。这种“光之景”非常灿烂夺目,它是透明而多彩的,不受任何层面或方向的限制,它闪闪发光不断跃动。它“像炎夏平原上的海市蜃楼”。它的各种颜色,是心的固有元素的自然表现:空大被看成蓝光,水大被看成白光,地大被看成黄光,火大被看成红光,风大被看成绿光。


    这些灿烂的光在法性显露过程中的稳定程度,完全决定于你在修持“顿超”时所证得的稳定度。唯有确实娴熟这个法门,才能让你稳定这种经验,利用它来获得解脱。否则法性显露将像电光石火般地一闪而过,你甚至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了。让我再次强调,唯有修“顿超”法门的修行人,才能有那种最最重要的认证:这些光灿烂的显现,并不离开心性而存在。 

 

    2.结合--圣尊

    如果你不能认证这就是本觉的自发性显现,则这些单纯的光和色将开始结合成大大小小的光点或光球,称为“明点”。在巨大的光球几乎充塞整个虚空时,“喜乐部和忿怒部圣尊的曼达拉”将出现于明点中。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称为“光明溶入结合之中”,光明以各种体积、颜色和形状的佛像或圣尊像显现,手里拿着各种宝物。他们所散发出来的亮光耀眼炫目,声音巨大如百千雷响的怒吼,各个光束如雷射光般穿透万物。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十二位喜乐部和五十八位忿怒部圣尊”。他们在几“天”之间逐渐出现,各有各自特殊的曼达拉模式,这是一种如此强烈充满你整个觉知的景象,如果你无法认证它的真相,它就会显得恐怖骇人。剧烈的恐惧和盲目的
痛苦会消耗你,而后你会昏过去。非常微细的光束会从你自己和诸圣尊散发出来,将你的心和他们的心接在一起。无数的光球出现在它们的光线之中,慢慢增加,而后“卷起来”,一切圣尊溶入你当中。

 

    3.智慧

    如果你还是无法认证和获得稳定性,下一个阶段随即展开,称为“结合溶入智慧之中”。另一道细光束从你的心中发出,从光束又展开巨大的景象;不过,每个细节仍然清晰准确。这是各种智慧的展现,同时以舒展开来的光毡和灿烂、球状、光明的明点出现:


    首先,在深蓝色的光毡上,有宝蓝色的闪烁明点以五个一组的模式出现。在它上面的白色光毡上,有水晶般雪白的亮丽明点出现。在它上面的黄色光毡上,有金黄色的明点出现。在它上面的红色光毡上,有红宝石颜色的明点出现。它们被一个明亮的球体罩住,就像由孔雀毛制成的顶盖。这种明亮光的展现,是五种智慧的显现:虚空藏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但由于成所作智只有在觉悟时才圆满,这时它还未出现。因此,并没有绿色的光毡和明点,不过它却隐藏在其他颜色之内。这里正在显现的,是我们觉悟的潜能;唯有在我们成佛之后,成所作智才会出现。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没有因安住于心性之中而证得解脱,各种光毡和它们的明点,以及你的本觉全都会溶入明亮的光球中,它就像孔雀羽毛制成的顶盖。

 

    4.自发性的现前

    接下来就是法性体现的最后一个阶段,“智慧溶入自发性的现前之中”。现在,整个实相以惊人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是本初清净的状态,如开放、无云的天空般显现。然后是喜乐部和忿怒部诸圣尊出现,接着是诸佛的清净佛土,其下则是生死轮回的六道。这种景象的无边无际,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每一种可能性都有:从智慧和解脱,到愚痴和再生。这时候,你将发现你具有天眼通和宿命通的能力。譬如,由于具有天眼通和不受到障碍的五官,你将知道你的过去世和未来世,看透别人的心。也明白六道轮回的情形。在一刹那间,你就可以清晰地忆起曾经听过的一切教法,甚至连未蹭听过的教法也将在你心中唤起。整个景象接着溶入它原来的明点,就像割断绳子,帐篷立刻倒塌一般。如果你有稳定性,可以认证这些显现无非是你自己的本觉的“自光”,就可以获得解脱。但如果没有“顿超”法门的经验,你就无法注视“如同太阳般明亮”的诸圣尊。相反的,由于前世的习气,你的视线将被往下拉到六道。你将认证的就是这些六道,它们将诱使你再度迷惑。

 

    受生”(生命再生)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的经验是指在死亡过程的尽头,进入一个湮没消失的状态。据说,内分解的三个阶段,可以快到三弹指顷。父亲的白菩提和母亲的红菩提在心轮会合,称为“完全证得”的黑暗经验生起。地光明显现,但我们却没有认证它,因而进入昏迷的无意识状态。这是第一次没有认证出来,又称为第一阶段的无明,藏文叫MaRigpa,是本觉的相反状态。轮回在死亡的瞬间稍为中断,而这个时候我们又开始了另一轮回。法性显露随即生起,一闪即逝,没有被认证出来。这是第二次认证的失败,也是第二阶段的无明。这时候我们所觉察到的第一件事是“如同天和地又分开了”,我们突然进入死和另一期新生命之间的“身体”。这称为受生体,藏文是sipa bardo,是死亡的第三期过程。由于没有认证出地光明和法性体现,我们一切习气的种子受到刺激而重新苏醒过来。受生体介于这些种子的重新苏醒和进入下一世胚胎之间

 

    在受生体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境界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受生体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

   (插注:藏文sipa bardo中的sipa,翻译成中文是“受生”、“有”、“可能性”、“存在”的意思。)


    受生体最显著的特色是“心”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而法性体则是在本觉之内显现,因此,在法性体之中,我们有光身;在受生体之中,我们有意生身。


    在受生体的阶段,心非常清明,也具有无限的活动力,但它所移动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过去业力的习气。它称为“业”的受生体,诚如卡卢仁波切所说的:“这完全是我们过去业力的自动或盲目的结果,此处所发生的一切全非意识的决定;我们被业力冲击得东倒西歪。”


    这时候,心在它逐渐展现的过程中,已经到达下一个阶段:从最纯净的状态(地光明),经过它的光和能量(法性体现),进入受生体阶段,心展现出更具体的形式。在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正好是分解过程的相反:风大再度出现,同时,与贪、嗔、痴有关的思想状态伴随着风大而来。然后,因为过去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历历如新,就会形成“意生身”。

 

     因此,生命结束于地光明,也开始于地光明。终极而言,心想要前往某一个道的欲望,会驱使我们去再生,而心执著和固化的倾向,最后就表现于肉体的再生之上。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这是下一个显现的阶段。如果你能够成功地把心导向于人道,便完整地走了一圈。你再一次进入此生的死后自然转化过程。当你看到父母亲在交媾时,你的心不由自主地被拉进去,入胎投生。这象征受生体的结束,而你的心将快速地重新经验分解的过程和地光明的现前。然后,完全证得的黑暗经验再度生起,同时进入新的胚胎。

 

    DESERTFISHER’S NOTE

 

    由此关于死亡的故事一说, 可见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应作如是观:死亡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改革生命的一次伟大机会。每一次死亡,都让人们有机会将生命之心及其所依附体改变得更崇高、更伟大与活动时空更广褒!

 

    如是观之,死亡又有何惧?不惧死亡, 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就不值得让我们害怕或忧虑了。相反,我们也许还会去爱一切,包括爱死亡和可能引致我们死亡的人或事物或一切世界!

 

    不过,通过死亡获得解脱,实现由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转化,必须首先过好今生:理解、觉悟、践行和完成今生的使命。否则,徒死无益,还可能“堕落”到更低生命层次,甚至永世不得再生。

 

    PS:原文中将人之死后的意识或灵魂称为中阴,以与死前的阳身对应。不喜欢“中阴”的称法,故在选编时特意改换了所有“中阴”一词,如将“法性中阴”换名为“法性体”或“法性体现”;将“受身中阴”改换成了“受身体”等;“中阴过程”更名为了“转化过程”等。明显有所不妥,但因此却可免去引入“中阴”之体系一说。

 

    PS:整理并编辑本文附录纯粹是出于逻辑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兼顾了对无法证实的“虚幻”世界好奇心。对其中内容真伪未作任何考证。对其中内容若有不真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包括有导致生命事故的可能未作任何风险评估。本博对其内容造成对任何接触者包括本人自身的任何负面影响以及严重后果概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作声明。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