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勤80后国学大师瑜珈正见觉 |
分类: 观.自在 |

从心灵开始,到心灵结束
——旧信一封,与剑斌谈瑜伽
剑斌你好:
我是贾勤。关于瑜伽,国内目前误解太深。我想澄清一下它在古印度经典中的原义。在佛教经典之前,印度的哲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所谓的六大派中即包括有“瑜伽”一派。瑜伽指“觉”,即在一定的状态中去认识。为什么在平常的状态中不能完成此种认识?因为遮蔽。因为认识的疲劳与紧张、或者是主观上过于自信。经典中瑜伽的定义是,对心灵活动的抑制,然后在此抑制之中确认自我的意识,观照到自我的清晰的感人的存在状态,即能够勇敢的认识自我,并且不被自我的复杂性所迷惑,把此种复杂性转化为多元化的人生表现。由此可见,瑜伽是心灵上的实践,而非以身体的方式。当然,身体的方式只是辅助性的,而且容易流为形式。我把这种身体的体认称为“广播体操”,这种形式并不能够达成当初人类的愿望,因而也就不能实现当初的寻找。心灵的问题只能通过直面心灵的方式去解决,任何外在的形式与刺激都是无用的,甚至是徒劳无功。
而且,正像你已经体会到的,一旦这种形式被夸大以后,形式本身成了最大的束缚与障碍,一旦放弃反而轻松。这是心灵的自觉反抗,可见,心灵本身有它的要求。孟子说,心之为物,操则存,舍则亡。已经指明了心灵的特征,即自我对心灵重视的程度决定了心灵感知的程度,也就是自身获得满足与平衡的可能,心不可见、不可触、不可强(强即太主动,主观强制)。《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默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
我又说了许多废话,但却是当初智者们所担心的,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有种种流弊与之同行。今天,国人对瑜伽的认识太浅,只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女性们把它与美容等等联系起来,导致心灵完全隐退。于是瑜伽的觉醒系数大大下跌,而其实用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这种实用价值是当代别有用心的人鼓吹出来的,他们正是通过故意夸大其形式而获取信任。然而他们自己也实在无心弄清楚这一切,因为他们本身亦未必从中受益。在此,我的怀疑是有理由的。
学者中惟有徐梵澄先生能够认识到印度的智慧,他对瑜伽的介绍是目前最为准确的。可惜爱好瑜伽的人一般都不看他的书,也不知道。再者,瑜伽与气功确有相通之处,但不是与普通意义上的气功,而是与中国传统气功有关,即与道家吐纳相通。这一点并无神秘之处,因为我反复说过,人的心跳与呼吸决定了人的生命强度与长度。这没有一点神秘的,儒家的修养功夫正是立足于此,所以重视“中”的概念,重视“际”(界限,分际,分别)。再说,人即使什么也不炼,也会有平静之时,会有思考的可能,会有静静的面对的自我的机会。这些都是必然的,所谓的不期而遇,因为人生始终处在这些范围之中,没什么好神秘的,更无侥幸,即侥幸通过某种方式而获得长久的福利,尤其是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好处,从来没有这种侥幸的可能性。否则先贤著述都成空话。就比如财富的积累不可能是侥幸的,又比如情感的升华,怎能有侥幸?像电影中英雄救美的传奇就能够感动一生,并一生受用吗?
所有精神上的追求注定是漫长的一个过程,吾人必将上下而求索,反复终生,方才收获。任何短期之内的许诺与保证都值得怀疑。意义一旦获得,即成无用,我们并不是追求意义,而是要在此过程之中体会实在,从而置虚无于死地。过程与实在有关,其中并无意义的立足之地,意义乃是意识中的强迫所引发的幻想。
以上所说,我深信不疑。尽管我还在探索之中,但正如我从不否定过去一样,我也不能否定一种积极的思考。
按,钵颠者阇利《瑜伽经》原文: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在抑制心的变化时,观者保持其本来面目。毗耶舍注,在心的那种状态中,没有认识的对象。在那时,意识的力量在其自身的本性上确立,如同处于完美的解脱状态中一样。
2007年2月5
前一篇:刘靖婚了
后一篇:宝瓶时代,我们的心灵